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34.《黄土子孙》又名:《黄土的儿女》Children of the yellow earth

(2012-07-21 13:15:08)
标签:

安特生

黄土的儿女

西文古籍

文化

分类: 1912-1949(等)西文藏书

1934.《黄土子孙》又名:《黄土的儿女》Children <wbr>of <wbr>the <wbr>yellow <wbr>earth
.

Author: Johan Gunnar Andersson(1874-1960)

Title: Children of the yellow earth; studies in prehistoric China

书名:《黄土子孙》又名:《黄土的儿女》、《黄土地带》1934年

 

著者:

Johan Gunnar Andersson(瑞典)安特生; E Classen

出版商:

New York, Macmillan Co., 1934.

版本/文字:

英语

描述;

xxi, 345 p. illus. (incl. ports.) 32 pl. double map, diagr. 22 cm.

注:

"Translated from the Swedish by Dr. E. Classen."   "Printed in Great Britain."

约翰·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1874-1960,又译安特森;瑞典人)著名的考古学家、地质学家。在上世纪初的中国,也出了一位这样的考古先驱者,他就是瑞典的地质学家安特生。中国田野考古的标记离不开上世纪二十年代田野考古的几大发现:位于河南甘肃的多处仰韶文化遗址,还有就是著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聚居遗址。很难想象的是, 这每一项创建性的中国考古发现, 都包揽在安特生名下。如果安特生是位中国人, 那“中国的考古之父”的桂冠, 想是非他莫属了。

1914年,安特生以“中国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司顾问”的身份来到了中国。来华后,他被派去调查北方煤矿的分布与储藏情况,还参与了培养中国地质勘探和地理学研究人员的工作,后来其兴趣逐渐转向考古。1921年夏,安特生发掘了辽宁锦西沙锅屯遗址。同年10月,安特生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附近发现了史前文化遗址。仰韶文化的发现,不但结束了“中国无石器时代”的历史,同时也完成了安特生从一名地质学家向考古学家的转型。可以说,正是安特生在中国北方的一系列考古活动,揭开了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序幕。安特生因考古与中国结缘,然而,由于他曾经提出“中国文化西来说”,使他备受争议,中国学术界对安特生的评价,也随时而变。他自己经过在中国考古发现研究,也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他曾考察周口店鸡骨山,1926年瑞典王子访问北京,安德森宣布在周口店发现两颗古狒狒和短尾猴的牙齿,这是在亚洲大陆和喜马拉雅山以北地区首次发现……从而叩开沉睡50万年“北京人”的大门。

安氏在考古学上首先引入近代地层学方法发掘遗址,尤能应用类型学方法分析器物,由此区别考古文化的属性及源流;在中国文明起源及仰韶文化考古方法上,安氏辟中国田野考古新开端,被清末民初中国学界认可,成为“中国考古学的创世纪的拓荒者”。

《黄土的儿女》一书是安氏回忆其寓华经历。

17、安特生(Andersson, Johann Gunnar 1874-1960,瑞典人):
《华北新生代论集》(Essays on the Cenozoic of Northern China.--1923)
《龙和洋鬼》(Der Drache und die Fremden Teufel.--1927。英译本名为:The Dragon and the Foreign Devils.--1928)
《黄土地带》(Den Gula Jorden Barns.--1933。英译本名为:Children of the Yellow Earth(黄土子孙)、《黄土的儿女》,1934

《中国为世界斗争》(China Fights for the World.--1939)
《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Researches into the Prehistory of the Chinese.--1943)
《河南的史前遗址》(Prehistoric Sites in Honan.--1947)

另有考古报告《西宁朱家寨遗址》(刘竞文译)。此外,他根据大量馆藏研究鄂尔多斯青铜器,也有开拓性,惟国人多未详耳。

瑞典远东文物博物馆(Östasiatiska Museet/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建于1929年。博物馆内藏有瑞典国家级艺术和考古珍品。这些艺术品分别来自中国、印度、日本和韩国。其中中国艺术品为数众多,是北欧最重要的中国文物收藏博物馆,在欧洲也享有盛名。博物馆的创始人是安特生(考古学家)。接替安特生担任馆长的是著名汉学家高本汉(语言学家)。瑞典还有一个收藏中国古代文物的机构——瑞典国家艺术博物馆远东艺术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主持该部的是著名的中国艺术史专家喜仁龙(Osvald Sirén,1879—1966)(中国艺术史、建筑史研究)。该部也蒐集了很多世界级的中国古代绘画和雕塑作品,还收藏不少清代的瓷器和石器。1959年,瑞典政府做出一个决定:将国家保存的东亚艺术以及考古方面的藏品,以及国家艺术博物馆中的远东艺术藏品一起合并到远东文物博物馆中。并在斯德哥尔摩市中心一个三面环海的小岛上建一个“远东文物博物馆”新馆。1963年重组后的“远东文物博物馆”对外开放。最近五十年,博物馆又陆续收到瑞典各界人士捐赠的大量中国古代文物藏品。其中包括古斯塔夫·阿道夫六世在1974年捐赠的一大批极有价值的青铜器、玉器、陶器、漆器和文房四宝。

历任的“远东文物博物馆”馆长都是瑞典最著名的汉学家,这也就使“远东文物博物馆”成为瑞典汉学研究的重要机构之一。1959年高本汉退休后,由他的学生玻·吉伦斯威德(Bo Gyllensvärd)接替。他是位中国古代工艺品的研究专家。1981年继任馆长的韦俊(Jan C.Wirgin)则是位著名的中国古代瓷器研究专家。从2000年起,馆长是人类学和考古学专家马思中(Magnus FiskesjÖ).《远东文物博物馆馆刊》是份重要的汉学研究刊物,是安特生创办该博物馆时同时创办,由历任馆长兼任主编,每年出版一卷,至今从未间断。

瑞典东亚图书馆亦座落在斯德哥尔摩市中心一个三面环海的小岛上,与“远东文物博物馆”比邻,行政管理上也隶属于远东文物博物馆。它是1985年,瑞典皇家图书馆、远东文物博物馆和图书馆收藏中文书刊合并到一起而形成的。它是北欧最大的汉学图书馆,其汉学藏书也享誉欧洲。


1934.《黄土子孙》又名:《黄土的儿女》Children <wbr>of <wbr>the <wbr>yellow <wbr>earth

1934.《黄土子孙》又名:《黄土的儿女》Children <wbr>of <wbr>the <wbr>yellow <wbr>earth

1934.《黄土子孙》又名:《黄土的儿女》Children <wbr>of <wbr>the <wbr>yellow <wbr>earth

1934.《黄土子孙》又名:《黄土的儿女》Children <wbr>of <wbr>the <wbr>yellow <wbr>earth

1934.《黄土子孙》又名:《黄土的儿女》Children <wbr>of <wbr>the <wbr>yellow <wbr>earth

1934.《黄土子孙》又名:《黄土的儿女》Children <wbr>of <wbr>the <wbr>yellow <wbr>earth

1934.《黄土子孙》又名:《黄土的儿女》Children <wbr>of <wbr>the <wbr>yellow <wbr>earth

1934.《黄土子孙》又名:《黄土的儿女》Children <wbr>of <wbr>the <wbr>yellow <wbr>earth

1934.《黄土子孙》又名:《黄土的儿女》Children <wbr>of <wbr>the <wbr>yellow <wbr>earth

1934.《黄土子孙》又名:《黄土的儿女》Children <wbr>of <wbr>the <wbr>yellow <wbr>earth

1934.《黄土子孙》又名:《黄土的儿女》Children <wbr>of <wbr>the <wbr>yellow <wbr>earth

1934.《黄土子孙》又名:《黄土的儿女》Children <wbr>of <wbr>the <wbr>yellow <wbr>earth

1934.《黄土子孙》又名:《黄土的儿女》Children <wbr>of <wbr>the <wbr>yellow <wbr>earth

1934.《黄土子孙》又名:《黄土的儿女》Children <wbr>of <wbr>the <wbr>yellow <wbr>earth

1934.《黄土子孙》又名:《黄土的儿女》Children <wbr>of <wbr>the <wbr>yellow <wbr>earth

1934.《黄土子孙》又名:《黄土的儿女》Children <wbr>of <wbr>the <wbr>yellow <wbr>earth

1934.《黄土子孙》又名:《黄土的儿女》Children <wbr>of <wbr>the <wbr>yellow <wbr>earth

1934.《黄土子孙》又名:《黄土的儿女》Children <wbr>of <wbr>the <wbr>yellow <wbr>earth

1934.《黄土子孙》又名:《黄土的儿女》Children <wbr>of <wbr>the <wbr>yellow <wbr>earth

1934.《黄土子孙》又名:《黄土的儿女》Children <wbr>of <wbr>the <wbr>yellow <wbr>earth

1934.《黄土子孙》又名:《黄土的儿女》Children <wbr>of <wbr>the <wbr>yellow <wbr>earth

1934.《黄土子孙》又名:《黄土的儿女》Children <wbr>of <wbr>the <wbr>yellow <wbr>earth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