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中国人自画像》The Chinese painted by themselves 陈季同

标签:
陈季同中国人自画像西文古籍文化 |
分类: 1861-1911年西文古籍藏书 |



Author: Ki-tong Tcheng(1849-1894); James Millington
Title: The Chinese painted by themselves
书名:《中国人自画像》1885年英文版
著者: |
|
出版商: |
London, Field & Tuer [etc., 1885] |
版本/文字: |
英语。 Chinois peints par eux mêmes. By Colonel Tcheng-ki-Tong, military attaché of China at Paris.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James Millington. |
描述: |
2 p. l., 203 p. front. (port.) 20 cm. 书首有藏书票。 |
陈季同(1851~1907)清末外交官。字敬如,一作镜如,号三乘槎客,西文名Tcheng ki-tong(Chean Ki Tong),福建侯官(今属福州)人。早年入福州船政局,后去法国学习法学、政治学,历任中国驻法、德、意公使馆参赞,刘铭传赴台湾幕僚、副将,曾建议组织“台湾民主国”,任“外务大臣”,失败后内渡大陆。
1866年,15岁的陈季同考入福州船政局附设的求是堂艺局前学堂读书。学堂的教员多为法国人,用法语讲课,所用的教材也是法文书,所以陈季同打下了扎实的法文基础。1875年陈季同毕业,因“西学最优”而受船政局录用。同年,他随法国人日意格到英、法各国参观学习,1876年底回国,任教师。翌年,他以翻译身份随官派留欧生入法国政治学堂学“公法律例”。后任驻德、法参赞,代理驻法公使并兼比利时、奥地利、丹麦和荷兰四国参赞,在巴黎居住16年之久。由于长期在欧洲工作和生活,陈季同通晓法文、英文、德文和拉丁文,特别是法文造诣在晚清中国可谓独步一时,于西方文化也有较深入的了解,同时又有深厚的国学修养。为了让西方人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人、中国文化及其价值,他著译了7种法文书,在当时的西方很有影响。他也译介了一些法国的文学作品和律法文献。
作品年表:1877年以翻译身份随同留欧学生赴法。
1884年在法发表《中国人自画像》(Les Chinois Peints par Eux-Memes)。
1884年在法译《中国故事》(Les Contes Chinois)。
学术贡献.翻译: 他提倡大规模的翻译外国名著,也提出把中国的重要作品,也须全译出去,正是这种世界意识促成造就了陈季同的文化输出和输入活动。译介中国文化: 陈季同率先把《聊斋志异》译成法文译本,从而推出了介绍中国文化的西文畅销书。译作名为《中国故事》(《中国童话》),1884年在法国巴黎卡尔曼出版社出版,其中编译了《聊斋志异》中的《王桂庵》、《白秋练》、《青梅》、《香玉》、《辛十四娘》等26篇故事。该书出版后,一年中曾三次再版,总至少再版5次以上,可见该书受法国人欢迎的程度。次年,即由James Millington译成英文在伦敦等地出版,同样受到英语读者热烈而友好的欢迎。1890年4月1日,荷兰著名汉学家施古德(Gustave Schlegel)在1890年4月1日的《通报》上专文推荐此书。陈季同认为《聊斋》中每一篇都"构成了一个民族的自身生活",它最"能完整地体现一个国家的风俗习惯",在一定意义上,它"比所有其他形式更能完美地表现一个民族的内心生活和愿望,也能表现出一个民族理解幸福的独特方式"。这是陈季同译介《聊斋志异》的动机。译介法国文学和律法:陈季同最早独立翻译了《拿破仑法典》。戊戌维新前夜,为了帮助国人了解西方法制,效法西方民主国家以法治国的实践,陈季同翻译法国的《拿破仑法典》(即《法国民法典》。在1897年他与其弟陈寿彭在上海合办的《求是报》上,他从创刊号起,一直担任“翻译主笔”,译介西学,连载其所翻译的法典,宣传维新思想,颇具影响。先后刊登过《法兰西民主国立国律》(又作《拿布仑立国律》)、《拿布仑齐家律》、《法兰西报馆律》等12篇。其中“齐家律”所译内容最多。据《福建通志·列传·陈季同传》记载,陈季同“精熟于法国政治并拿破仑律,虽其国之律师学士号称老宿者莫能难”。晚年闲居上海,“西人有词狱,领事不能决,咸取质焉;为发一言或书数语与之,谳无不定。其精于西律之验如此”。他曾以“三乘搓客”为笔名,连续译载法国作家贾雨的记实性的长篇小说《卓舒及马格利小说》。可惜刊物中途停办,小说没有译完。但他却留下了法国小说。他翻译出版了雨果的小说《九十三年》及剧本《吕伯兰》、《欧那尼》、《银瓶怨》,莫里哀的《夫人学堂》及左拉的《南丹与奈依夫人》等著名作品,成为近代中国"译介法国文学的一位卓有成就的先驱者",是我国研究法国文学的第一人。《孽海花》的作者曾朴称陈季同是他学习“法国文学的导师”,说自己译介外国文学的活动,乃至发文学狂的主因,大半还是被陈季同先生的几句话挑激起来”。英国大汉学家翟理思等人,就称赞他法国语文知识极为广博。他谈起法国当时的各文学流派及其优劣得失来能如数家珍。20世纪初,陈季同还曾在南京主持翻译局。据说他,“每当译书时,目视西书,手挥汉文,顷刻数纸。”他的译笔总体流畅可读,吸引了国内外许多人。遗憾的是,他没有留下什么翻译理论研究的文论。陈季同的胞弟陈寿彭(字逸如)在陈季同的引导下,留学欧洲,成为晚清出色的翻译家,有多种西学论著,弟媳薛绍徽为罕见的著名女翻译家,这在近代西学东渐史上也很值得一提。
中文译本:《中国人自画像》译本有多家出版,黄兴涛等译,1998年贵州人民出版社;段映虹译,2006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陈豪译,2011年金城出版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