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5.《大中国志》(后附《鞑靼战记》)1655年 英文版The History of that great

标签:
鞑靼战记大中国志卫匡国谢务禄(曾德昭)西文古籍 |
分类: 1800年以前西文古籍藏书 |
Author: Alvaro
SEMMEDO(1585-1658);Martino Martini(1614-1661)
Title: The History of that great and renowned Monarchy of
China…
书名:《大中国志》(后附《鞑靼战记》)1655年英文版
著者:
Martino Martini(意)卫匡国,原名马尔蒂诺•马尔蒂尼
出版商:
版本/文字:
描述:
注:《鞑靼战纪》
其它题名:
谢务禄(曾德昭),Alvaro Semedo,1585年-1658年,天主教耶稣会葡萄牙籍传教士。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到达中国南京,四十四年(1616年)经历南京教案,后改名曾德昭潜回中国继续传教,1636年返回欧洲,在旅途上完成了《大中国志》。十七世纪中期汉学著作研究,以曾德昭《大中国志》和安文思《中国新志》为中心。《大中国志》分两部分,上部根据作者多年见闻,记述中国各省的物产和情况,中国的政治制度、风俗习惯、语言文学、服饰、宗教信仰等;下部记录耶稣会士在华的传教事迹。
《大中国志》原名《中国及其邻国传教报告》,版本:成稿于1637年,1640年携往葡萄牙,未出版。初版于1642年,用卡斯蒂莱文(西班牙文的一种)出版。1643、1653、1667和1678年意大利文出版。1645、1667法文本出版。1665年英文本出版。1731年葡萄牙文出版简本,1956年澳门出版葡文全本。1643年意大利文本是第一个外文全译本,版本价值高。本书的英文和法文版还附有卫匡国著《鞑靼战记》。
中文译本:199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更名为《大中国志》,是何高济据英文本转译。
卫匡国,字济泰,原名马尔蒂诺.马尔蒂尼(Martino Martini),1614年生于意大利北部城市特伦托(Trente),17岁在罗马参加耶稣会,入罗马学院研习数学.他的数学老师是德国著名数学家基歇尔。 1643年夏到达澳门,1661年6月6日病逝于杭州.卫匡国事中国明清交替之际来华的耶稣会会士、欧洲早期有名汉学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和神学家.他在中国历史学和地理学研究方面获得了出色的功劳,是继马可.波罗和利玛窦之后,对中国和意大利两国之间的关系和科学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1667年出版《中国图记》后更是名闻遐迩.
西班牙人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里介绍的明朝,时间段主要是万历十年以前,基本上属于明朝中期到晚期的过渡阶段,根据的材料主要是这个时期亲自到中国的一些葡萄牙军人,还有葡萄牙西班牙的传教士的记载,比如在嘉靖时期海战中被明朝政府抓住并关进监狱的加列奥特的《中国见闻录》,在中国广州住了几个月的克鲁兹写的《中国情况记》,还有出使中国商议消灭海盗事情的马丁.德.拉达的记载,根据这些记载,门多萨对中国的富裕繁荣,以及文明程度,文化礼仪,政治经济做了高度的评价。
而曾德昭的著作时间上与之不同,他在中国跨越了万历,天启,崇祯三个时代,基本已经属于明朝灭亡的前夜。是否如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在明朝政府极端黑暗腐败的高压统治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极端痛苦之中云云?曾德昭笔下的明朝依然是相当的富裕繁荣,在各方面都令人赞叹。如果把笔下的明朝末期的中国和1793年英国派遣到清朝的使者马嘎尔尼记载下满清统治的中国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明朝末期的中国居然远比那个所谓康乾盛世的中国还富裕和繁荣。曾德昭也是第一位发现和研究景教碑的外国人。
《鞑靼战记》1650年,卫匡国赴欧向罗马教廷汇报中国的传教情况,为耶稣会士在华的传教事业辩解.1653年他辗转从海路达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在路上实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记载明清易代历史的著述:《论鞑靼之战》.版本:该书初版1654年出版于安特卫普,嗣后在德国科隆(1654)、英国伦敦(1654)、意大利的罗马(1654、1655)和荷兰的阿姆斯特丹(1655)等地出版.据统计,1654-1706年间共用九种不同的语言发行21版,在当时曾经普遍传播。该书记载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介绍了明清之际中国基督教发展的情况;真实地记录了在战乱中各地传教士的遭受;证明了如孙元化、霍式耜、丁魁楚、庞天寿等明末政坛上重要人物的基督教徒身份,及其不平凡的阅历,为研讨和评估他们的政治军事活动,供给了参考.《论鞑靼之战》在写作作风上与欧洲传统的纪行有所不同,它不仅限于域外采风,而是偏向重大事件的“事记”,但这并不妨害作者对中国历史舆地民俗的介绍.该书首先提到长城背面的北方民族即所谓鞑靼,自朱元璋开国以来与女真的关联.作者记述万历以来明代辽东的战事,具体地介绍了天启、崇祯朝的政治与海内局势,把辽东战事、李自成等流民起义和宦官魏忠贤专政称为使明帝国覆灭的三个因素.书中对李自成进京、崇祯自杀以及吴三桂在父亲被李自成执为人质,依然带领清兵入关等,都有细致的描写.《论鞑靼之战》,是客观反映明清交替之际历史的最原始的记载之一,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同时依照历史发展的次序简要而比较客观地介绍明清战乱的详细史实,而且力求通过作者的察看,评论和引述别人的看法,从实践上探讨引起战斗输赢的深档次的起因,显示了作者灵敏的洞察力.此外,如实地记载了明清战乱之际耶稣会士和中国基督教皈依者的活动情况,从中可窥见基督教在中国各地的发展情况.《论鞑靼之战》记录的是鞑靼人入关并挥师南下的战事记,“所记至详,直言不隐,足补我国正史之阙略”(方豪语),因而,被称为“17世纪的中国古代史”。
中文译本:《...鞑靼战纪》何高济 译2008年中华书局出版。
国内主要馆藏:(一)《大中国志》 1)北大253号:1643年意大利文第1版。254号:1655年英文第1版。255号:1667年法文再版。 2)罗氏书目94号:1642年卡斯蒂莱文第一版。95号:1643年意大利文第1版。97号:1645年法文第1版。134号:1667年法文再版。 3)国图? 4)上图?
(二)《鞑靼战记》 1)北大254号:1655年英文第1版。 2)罗氏书目107号:1654年德国第1版。109.110.111;114号:1655年法文版,,115号:荷兰文版。 3)国图? 4)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