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中国戏剧》The Chinese drama(英)庄士敦

标签:
中国戏剧庄士敦西文古籍文化 |
分类: 1912-1949(等)西文藏书 |




Author: 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 Sir(1874--1938); C F Winzer
Title: The Chinese drama; with six illustrations reproduced from the original paintings by C.F. Winzer.
书名:《中国戏剧》1921年 第1版
著者: |
|
出版商: |
Shanghai, Kelly and Walsh, 1921. 上海别发书局 |
文字: |
英语 |
描述: |
4 p. l., 36 p. incl. 6 col. mounted pl. 28 x 22 cm. |
|
OCLC记录藏3部。 |
庄士敦,1874年生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原名雷金纳德·弗莱明·约翰斯顿。庄士敦在1894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后进入牛津大学玛格德琳学院学习,主修现代历史、英国文学和法理学并获学士学位。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他被英政府派往香港,先后任辅政司助理和港督卜力的私人秘书。从此,庄士敦以学者兼官员的身份在华工作了34年。
庄士敦(Reginald·Fleming·Johnston ,1874--1938),1898年,作为一名东方见习生被派往香港。从此,庄士敦以学者兼官员的身份在华工作生活了三十四年。1919年2月,赴京,开始了“帝师”生涯。庄士敦是中国几千年帝王史上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具有“帝师”头衔的外国人。 庄士敦是一个汉学功力深厚、具有学者素养的人,他广猎经史子集,喜欢中国古典诗词与饮茶之道。撰写了大量有关中国问题的论著。1938年,庄士敦去世,终身未娶。
人物生平。光绪二十七年(1901),庄士敦以
“林绍阳”的笔名在伦敦出版了《一个中国人
--溥仪的英语教师——庄士敦关于基督教传教活动向基督教世界的呼吁》一书,指责基督教会传教士试图改变中国社会的做法等,引起英国宗教界的猛烈抨击,称他为“古怪的佛教徒”。光绪三十年(1904),经骆克哈特推荐,庄士敦被英国殖民部派往威海卫,先后出任政府秘书、正华务司和南区行政长官等要职。他原先是信仰基督教的,到了中国后开始兴趣于中国佛教。他为此阅读了大量的佛家经典,并遍访中华名山宝刹,与众高僧、法师探讨研究佛教理论的玄奥和释典的妙谛,从此不再到教堂作礼拜。他还特别爱好出外旅游,光绪二十八年7月,他先后穿越中国云南和越南,然后又到缅甸考察;三十二年(1906),他沿长江而上去了四川、西藏;三十四年(1908),他到了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等地,主要任务是考察佛教圣地,为他研究佛教理论了解和搜集第一手基础资料;民国二年(1913),他又一次走上了最终一站为普陀山的旅行,研究观音文化。在此期间,他根据沿途的实地考察写成了
《从北京到瓦城》《佛教中国》等书,对佛教赞扬备至。庄士敦认为:“中国之安内攘外,不在……所以又产生了一种说法,就是说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与佛教思想相结合,方能彰显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髓,才是拯救世界未来的良方……”由于他两次上普陀山礼佛,因而引起一些在中国的
“洋人”的猜疑,说他去普陀山是为日后出家当和尚做准备的,说法很多。赵毅衡在《我的老同事庄士敦》一文中提到:“……例如他早年在威海卫去佛庙烧香,在华西方人就说他准备辞职到普陀山出家做和尚,甚至说他已经受过戒。”
徐世昌1939年因要出任民国大总统,而不能继续为失去权力而仍保留帝号的溥仪(1906~1967年)当老师。为适应溥仪有朝一日东山再起、重新执政的需要,徐世昌等人决定为溥仪挑选一位教授欧洲宪政知识和英语的老师。经清末大臣、洋务派和淮军首领李鸿章(1823~1901年)的次子李经迈(1876~1940年)推荐,徐世昌总统代向英国使馆交涉,民国七年(1918)8月2日,庄士敦成为溥仪的 “帝师”,到民国八年(1919)2月,庄士敦处理好威海事宜赴京,正式开始了“帝师”生涯,这一年溥仪刚好14岁,而庄士敦已45岁,他被溥仪称为“苏格兰老夫子”。英国政府在其离开威海前,授予他“高级英帝国勋爵士”勋章。溥仪赐他头品顶戴,“御书房行走”等职。民国十九年(1930)10月1日,庄士敦代表英国政府参加了威海卫归还仪式后卸任回国。民国二十三年(1934)出版了《儒家与近代中国》。他还撰写了《佛教中国》、《狮龙共存威海卫》、《紫禁城的黄昏》等有关中国的著述。从1931年到1937年,他在东方学院任汉学教授,还曾当过当代中国文学大师钱钟书的老师。
庄士敦作品:他无微不至地关心溥仪,向他介绍西方文明,使溥仪大开眼界,因此,他对溥仪的一生影响颇大。同时,他也是清室的保护人,他赞成复辟大清。溥仪曾赐他头品顶戴,御书房行走等职。
溥仪被逐出宫时,他曾通过英国使馆向民国政府施加压力。溥仪去天津后,庄士敦到威海卫当专员。回国后他接受了爵士爵位,任伦敦大学的汉学教授兼外交顾问。
九·一八事变后,他代表英国外交部来中国办理归还威海卫等遗留问题时,顺便又到天津去看过溥仪,对溥仪的前途深抱希望,并请溥仪给他的著作《紫禁城的黄昏》写了一百多字的序言。1935年溥仪在长春时他也曾去看望过,
庄士敦一生仅在亚洲时间就有三十多年,他到过中国内地各省份,游遍了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同时,他也通晓中国历史,熟悉中国各地的民俗和风土人情,对中国的儒家、老庄等哲学思想也有研究。溥仪对庄士敦也非常友好和尊重。
庄士敦一生未婚,老年用其著作的版税,在苏格兰买了一个小岛,并升起了满洲国的国旗,在其住所办了一个陈列馆,陈列着溥仪赏赐给他的朝服、顶戴及饰物等。1938年3月6日逝世。享年64岁。
284、庄士敦(Johnston, Sir Reginald
Fleming 1874-1938,英国人):
《紫禁城的黄昏》(Twilight in the Forbidden City. --1934)
《从北京到曼德勒:自华北穿过四川藏区和云南到缅甸的旅行》(From Peking to Mandalay: A Journey from
North China to Burma through Tibetan Ssuch'uan and Yunana.
--1908)
《威海卫狮龙共存》(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
--1910)
《基督教在华传教事业评议》(A Chinese Appeal to Christendom concerning
Christian Missions. --1911,用笔名 Lin
Shao-yang
发表)
《佛教徒的中国》(Buddhist China. --1913)
《致一个传教士的几封信》(Letters to A Missionary. --1918)
《儒教和近代中国》(Confucianism and Modern China. --1934)
《中国戏剧》(The
Chinese Drama. --1921)
注:《中国戏剧》精装本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