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05.《来自一位中国官员的信札:西方文明的东方看法》迪金逊

(2012-03-10 12:52:22)
标签:

中国官员的信札

东方看法

迪金逊

西文古籍

文化

中国佬约翰来信

分类: 1861-1911年西文古籍藏书
1905.《来自一位中国官员的信札:西方文明的东方看法》迪金逊

AuthorG Lowes Dickinson1862-1932

 

TitleLetters from a Chinese official : being an eastern view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书名:《来自一位中国官员的信札:西方文明的东方看法》1905 再版

著者:

G Lowes Dickinson  Goldsworthy Lowes Dickinson,1862-1932)迪金逊

出版商:

New York : McClure, Phillips, 1905, ©1903.1版)

版本/文字:

英语

描述:

xiv, 75 p. ; 18 cm

 

First issued in the Saturday review.
"Written originally for the English, they touch upon specifically English institutions."
Published by R.B. Johnson, London, in 1901, under title "Letters from John Chinaman."

 

OCLC记录藏3部。

 

迪金森 G oldworthy ( Lowes Dickinson ,1862 - 1932)英国历史学家,散文家。

136、迪金逊(Dickinson, Goldsworthg Lowes 18621932,英国人):
《中国佬约翰来信》(Letters from John Chinaman. --1901
《印度、中国、日本文明随笔》(An Essay on the Civilizations of India, China and Japan. --1913

《两千年后》(After Two Thousand Years) 洛斯·迪金森(G Lowes Dickinson) 著 作者是英国著名散文家,该书写于1930

《希腊的生活观》作者:G.Lowes Dickinson著 彭基相译 页数:265页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1934

    据迪金逊的剑桥同窗好友、其首位传记作者福斯特(E.M.Forster,1879-1970)在《高尔士华兹·劳艾思·迪金逊》(“Goldsworthy Lowes Dickinson,”1934)一文中的说法,“20世纪初,迪金逊想采用某种普通读者能接受的艺术表达方式对西方文明提出根本性的批评,但尝试了多种形式后都不满意。随后,朋友罗杰·弗莱(RogerElliottFry,1866-1934)向他建议用一种中国的背景去述说,因为当时的中国由于义和团运动及西方列强的武力镇压而走到了世界政治的前台,倍受关注。同时,迪金逊对中国也并不完全陌生,很快便有了结果。所谓很快便有的这个结果就是迪金逊采用欧洲读者并不陌生的、发端于欧洲17世纪、繁荣于18世纪的所谓东方信札体裁,以假托长期旅英的一位中国人致其英国友人信的形式,连续发出了8封信,谈古论今,说中道西,先在报刊连载,后结集出版,可以被看作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家块垒类型的中西比较文化的作品。具体地说,头四封约翰中国佬信札以佚名形式刊登在《周六评论》(SaturdayReview)上,引起了读者的好奇,紧接着又登了四封。这八封中国人信札于刊载当年(1901)由其出版家朋友布赖·约翰逊(R.BrimleyJohnson)结集出版,封面是一位中国佬的巨幅画像,两年后又匿名出版了美国版,书名改为《来自一位中国官员的信札。西方文明的东方看法》(Letters from A Chinese Official.Being an Eastern View of Western Civilization,1903)。出乎作者的意料,该书在英美引起读者的极大兴趣,不胫而走,在最初的几年内,多次再版重印。
  
我们知道,作者所精心设计的文学形式往往与所要揭示的主题内容有密切的联系。

所谓的当代问题、焦虑与冲突,当然,首当其冲的是《约翰中国佬信札》论述的背景或缘起”——义和团运动及其受到西方列强的血腥镇压。再者,1920世纪之交的英国,上下正承受着在南非殖民地爆发布尔战争(Boer War,1899-1902)以及帝国主义对全球进行经济剥削的巨大精神或道义上的压力,英国人对于侵略、暴行与剥削比此前的任何时候都要敏感。迪金逊不仅是位人文主义学者,他还是个和平主义的活动家。在作者的心目中,代表残暴、粗野的是当今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而中国乃为高尚、雅致、有品位精神生活的象征。
  1912
年夏季,迪金逊终于有机会亲临中国。虽然在中国时间不长,但他还是兴致勃勃地游历了广州、南京、长江三峡、北京、山东的泰山、曲阜,安排与孙中山及孔子的第76代后裔的访谈或见面,并撰写出版了《面面观:东西方游记》(Appearances: Notes of Travel, East and West, 1914)。对此次旅行,福斯特指出,碰撞并不怎么激烈,《约翰中国佬信札》中所呈现的图景,其本质继续让他感到满足。礼节、快乐、想象力、好品位——他照样能发现或觉得能发现这些品质;而不诚实、泥污、非道德——这些让人沮丧,但并未摧毁文明的基石,与西方的商业主义的破坏力不能同日而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