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学生观

(2010-03-30 08:25:45)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教学

我的教学观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即‘学生是认识客观世界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起主导作用’,‘技能和技巧主要是在练习过程中形成的’。这三者紧密相联,成为有机的‘三合一’,辩证地统一于一个完整的教学构思之中,并以之为指导思想切实地运用于教学实践。我所说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三句话之间并不是一种形式逻辑上的并列关系,其中最根本的、对其他两句话具有决定意义的是第一句,即“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是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训练则是师生互动的一种必要的形式。因此,我的教学观的核心,就是我的学生观的核心。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生观。

什么是学生观?学生观是人们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是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目的、方式和结果的重要因素。学生观是教育工作者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学生观与教师的教育行为、教育策略和教育方法等都是紧密相联系的。

一、我的核心学生观是‘学生是主体’。

我认为认识学生是主体必须能够回答三个问题:1、学生是什么?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在什么地位?3、教育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什么人?

“学生是什么?”学生当然是人,是正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青少年。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思想感情、主观能动性和认知潜能的活生生的人。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主体”的地位和权利“还”给学生的前提。要学会放手,一步步去唤醒学生沉睡的求知欲,鼓励他们到实践中去锻炼、提高自己。只要学生克服了起步时的不适应,他们认知的潜能就会逐渐释放出来,使他们越学越聪明。当然,老师在敢于放手的同时,还必须善于放手。叶圣陶先生有两句诗:“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由“扶”到“放”有一个“量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得讲究一点方法,讲究一点艺术。以下是我的一点经验:

1、教学内容或教学思路使学生有新鲜感,能引起学生思考、探索的欲望

2、营造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疑问或悬念进入教学过程;

3、指点学习的门径,使学生觉得入门不难,而且确能学有所得;

4、为学生铺设知识、能力的台阶,使学生不断受到成功感的鼓舞等。教师若能把这四件事做好了,学生肯定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时教师如果能有计划地逐步放手,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逐步加强,最后完全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成为学习的主体,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教师无论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什么条件,最根本的一点,是要引发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我们的“导”就是要想方设法“唤醒”学生长期被抑制的求知欲和审美欲。

学生是学校一切教育活动的主体。没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活动,很难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充分认识到和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具有内在的主体能力

学生的天性是好奇,他们有强烈的探索求知事物的欲望,有质疑、善问的意识。反思我国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教学方式,一方面为学生建构扎实的知识基础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另一方面也程度不同地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对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这是传统教育的最大不足。

中外成功教育的实践表明,学生具有内在的主体能力是客观事实,因此,教师应该建立以“学生具有内在的主体能力”为重要特征的现代教育观。

诚然,在中学阶段,学生还是要以接受式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但是,必须克服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做法,接受式学习方式也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要在接受式学习的过程中,突出师生之间思维的对话与心灵的共鸣。同时,须将探究性的教育理念渗透于学科教学与其他教育活动之中。

2、努力完善学生的主体结构

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主体结构的功能表现。学生健全的主体结构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条件。学生主体结构包括操作系统与动力系统。操作系统主要由学生的智力因素、知识背景与能力层次等构成,而动力系统主要由非智力因素(求知欲,兴趣,热情,情感、动力、意志、习惯、信心与态度等)构成,动力系统承担着激发和维护主体认识活动的任务。动力系统可以通过教育活动进行培养与健全。

学生的主体结构主要是在教育活动中逐渐完善与发展的,只有在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完善与发展学生的主体结构,才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只有在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主人,才能够真正完善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结构。只有学生的主体能力得到了发展,才能够使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

完善与发展学生的主体结构的侧重点,是要突出动力系统的建设与完善,主要是要致力于学生非智力品质的优化。有研究表明,在使人获得成功的诸多要素中,非智力因素所占的比例达到85%。当人们对某件事物感兴趣(非智力因素中的重要构件)时,人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80%-90%,反之,只能发挥20%-30%。所以说,兴趣比天才更重要。

意志力也属于非智力因素,它对人成才的影响力也很大。因而培养学生抗挫折的能力是必要的,抗挫折的能力强弱是一个人能力强弱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挫折与困难是人一生中的“游戏对象”。有人说,成功是财富,失败也是财富。失败能否成为财富,取决于人们能否从失败中找出失败的原因,能否从失败中找到成功的途径,更重要的是能否在失败中培养自己坚定的意志力。

3、学生能够学会学习

使学生学会学习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学生学会学习是其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

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人们的学习经历将贯穿于生命的全部历程,学校学习只是人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短暂的一瞬,因此学校教育必须致力于人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建构。关于终身学习的必要性,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首席专家路易斯·罗斯有形象的说法:“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对你的职业生涯而言,知识就象鲜奶,纸盖上贴着有效期,如果时间到了,你还不更新知识,你的职业生涯很快就会结束。”

那么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学生能够学会学习与能够接受学习都是学生自身内在的属性。

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就应该创造使学生能够获得主动学习的机会,因为主动学习是学会学习的主要途径。大量实践证明,主动学习与学习的效果成正相关,主动学习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习的兴趣,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就必须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给学生留下一片发展的空间,要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要给学生留下合作学习的空间,要给学生留下发展个性的空间。

要使学生学会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教师需要研究教法,教师的教法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是为了使学生学会,是对应于接受式学习方式的,是以教为中心的研究,这显然是重要的,也是必须的,然而,如果教师仅仅研究教法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研究学法,研究学法是为了解决会学的大问题,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按照现代教学理论,研究学法比研究教法更为重要。

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1、学生身心的发展是不平衡

学生是身心发展中的人,学生身心的发展过程既是自然的客观过程,也是社会历史文化过程,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遗传、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和教育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三要素。

(1)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学生群体心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学生心理成熟的基本标志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较为稳定的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自我选择的能力与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学生群体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学生群体在学习行为与日常行为上存在着差异。

教育首先必须承认学生间存在着差异,但是承认差异并不是放任自流;教育必须尊重差异,因为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尊重差异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教育必须善待差异,教师不能从心理上排斥差异,更不能在行为上拒绝差异;教育还必须研究差异,研究差异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差异,是为了更好地通过组织因材施教而最大限度地防止差异的扩大,通过研究找到努力控制差异的科学方法。国家新的课程方案中提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怎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那就需要教师要认真分析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现状,再根据不同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制订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育策略。

(2)学生身心的发展也是不成熟的。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身体的发育趋于成熟,心理逐渐走向人格的独立性,然而他们由于社会阅历不深,对社会现象的是非判断能力,对不同事物的选择能力还不健全,还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与判断。现代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独生子女的优越生活条件等因素决定了中学生阶段是青年学生发生心理障碍的高发期。

有关研究表明,现代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通常具有如下表现:

孤独:不愿与别人交往,清高自傲;冷漠:不关心他人,缺乏同情心和爱心;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弱,抗挫折能力差;自责:遇到困难时,往往自责,自我解脱能力较差,容易产生忧虑性思维障碍;考试综合症:对考试缺乏信心,考试前,失眠生病,心理极度紧张;早恋:不能正确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度,在生理的自然需求与理智之间的对抗中,前者有时占上风。

2、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的人

学生身心的发展过程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过程。在学生阶段,他们是不成熟的个体,是正在成长的个体,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完善与不平衡是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发展过程中的不成熟,因此在学生身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现象,教师对学生一方面不能求全责备,要正确地对待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而不能用静态的思维方式看待发展中的学生,而应该用发展的观点对学生充满期待与希望。教师的角色决定了教师对学生应该采用宽容的态度。宽容是一种理解,宽容是一种期待,宽容体现的是非权势的教育思想。但是,宽容不是放任,宽容与严格要求并不矛盾。在行为规范面前必须人人平等,必须严格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过错应该采用“改正既往不昝,方式不存偏见”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犯的错误要就事论事,要避免用概念化的定义评价学生,如差学生、不听话的学生、顽皮捣蛋的学生等,不能因为学生犯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就排斥他,就冷落他,因为行为习惯差或学业基础弱的学生,其内心深处也有向上的东西,也有闪光的优点。

因为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所以教师要用“润物细无声”的教导代替简单的说教与批评,切不可简单粗暴,甚至侮辱学生,打骂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只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甚至会造成学生心灵上永久的创伤。

3、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虽然中学生的身心处于发展阶段,但中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是思维能力发展最快的阶段之一,是激发创造性最佳的时机之一。

中学生没有成年人的众多的思维定势,他们敢想、敢做,有较强的冒险意识,有抗拒常规的精神,这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因此,青年学生比成年人更具有创新的勇气,更具有创新的意识,更具有发展的潜能。基于此,中学教育应该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当作重要的教育目标。

创新人才通常具有如下特征:良好的思维品质,独立的个性特征(如怀疑的精神,质疑的精神,创新的意识,不迷信权威等),坚定的意志品质,强烈的求知欲望,不竭的进取精神等。

具有创新人格的学生通常的表现:显示出首创性,感觉敏锐,洞察力强,独立判断,善于接受新事物,持怀疑态度,对理论观念及符号的转换很感兴趣等。

现代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还有非常大的开发空间,因此,每位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只有度的差异与潜能类别的差异。学生的潜能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进行开发与挖掘的,只要我们采用适当的教育机制与现代教育方式,就能够为学生巨大的学习潜能的展现搭建合适的平台,如开发为学生所需的校本选修课程,如开展以小课题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如组建以学生兴趣为基础的学生社团(可以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等,都可以有效地挖掘学生的潜能,都能够丰富他们的科学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这已被大量的成功实践所证明。

三、学生需要尊重

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有人说,舍得付出尊重,才能够获得更多的尊重。教师要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那么,教师首先要尊重自己的学生。对教师来说,尊重是一种师德修养,尊重也是一种人文素质。尊重的力量是巨大的,尊重不只是赢得尊重,更重要的是赢得被尊重人的尊严,赢得被尊重人的责任心,从而唤起被尊重人内心向上的积极因素。

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不能亲近一批学生,冷落另一批学生。教师对学业优秀学生的缺点或错误不能视而不见,视而不见不是宽容,而是纵容,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教师对待行为习惯不良、学业基础薄弱的学生要更关心、更热情。要通过对这些学生闪光点的表扬与激励唤起他们的自尊与自信。

教师应该成为一名“点火者”,应该把激发学生的好思、善问、求疑、探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应该成为一名“播种者”,应该把责任、信念、希望、宽厚播种在学生的心灵深处。

四、学生需要引领。

学生不仅需要获得知识,而且还需要懂得运用知识和锻炼能力。学生成为有知识的人,这并困难。在对待事业态度、人生价值等方面,学生永远都只能在体验、学习和感悟中提升。教师也不要只是成为知识的教育者,也应当成为学生人生的引领者。

做教师的天职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学生犯错了,那是他还没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责任和后果,老师不就是先闻其道而为人师的吗?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更多万事万物中的“道”,更需要在精神生活中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学会怎样对待自己,怎样对待他人,怎么对待社会中的他人。

在做人、做事、做学问和人生追求上,学生都极需得到教师积极的引领和教导。

西方社会有句哲理名言:上帝在关闭了一扇门的同时,也必定在另外一个地方为你打开一扇窗。教师作为过来人通过这扇窗不仅能欣赏到我们在门里看不到的美景,更重要的是能发现许多我们想不到的问题,帮助学生进步从而有利于自己的工作。横看成岭,侧看是峰,换一个角度来看学生我们会有更惊喜的发现,学生的发展就会更主动,更积极,更有序,更和谐。才能够实现我们真正的教育目标与培养目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