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禁闭》看萨特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和绝对责任
(2010-06-16 19:35:45)
标签:
萨特存在主义绝对责任禁闭 |
他人的评价禁锢了自己,那么他人是自己的地狱;如果不能公正的对待自己,那么自己也是自己的地狱。在《禁闭》中,萨特从反面强调了创造自我的重要性,即自我选择的重要性。此外,在他的《肮脏的手》和《恭顺的妓女》等一系列境遇剧中,也无一不体现了人对选择自身的自由和对生命承担的责任。而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萨特则断言,一个存在主义者永不会认为人是一个结局,因为人还等着被决定。
萨特的存在主义否认上帝的决定作用和人的所谓的天性,然而它在宣告上帝死了的同时并非没有考虑到后果,相反,存在主义是极端反对以最小的代价去废弃上帝的俗世道德论的。从萨特的《禁闭》以及相关境遇剧中,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萨特在悲观和绝望基础上的乐观。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点来论述:一·人是他自己造成的东西,而决不是别的什么;如果上帝存在,人就不存在,人注定是自由的。二·当我们说人对他的本质负责时,我们并不只是说他对他个人负责而已,而是对所有的人负责。三·听从境遇的安排陷于屈服之中是有罪的,只有内心不断的进行自为选择才是出路。
《禁闭》中的每个人都努力的向他人证实自己本质的合理性,他们的存在都暴露在他人的目光之下,并威胁到自己的存在,所以说他人即是地狱。伊内丝、加尔散还有艾丝戴尔三个人相互牵制甚至是吞噬,当地狱之门短暂打开时也没有人愿意出去。在剧末,艾丝戴尔疯狂地拿起裁纸刀奔向伊内丝,伊内斯大声地笑道:“你很清楚,我们是死人,毒药、绳子、刀子都不中用了,我们这几个人永远在一起!”最后他们各自倒在躺椅中,止住笑,长时间静场。不能突破别人的评价,那么我们将永远置身于地狱中。
存在主义者坦白地说人是出于焦虑之中,他的解释是这样的?:当一个人有所行动时,他充分地自觉他不只是选择他所意愿的,同时也是一个为全人类裁决的立法者——在这时刻,一个人就不能从一种整体与沉重的责任感中逃避开来。这让我想起了 王德峰教授在讲道德观与幸福观关系时说过的一句话,他说,当我们为一种行为做出道德判断时,最要遵循的一点是看这种行为是否能够推而广之作为普世准则,而不是人生来具有的同情心或其他。在《肮脏的手》第五幕第三场的对话中,雨果和贺德雷,两个人的角色在这里表现出了尖锐的对立,一个兀自地孤独着进行自我选择,一个将自我选择的责任和对这个社会的责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我想这部作品之所以取名“肮脏的手”的原因就在于雨果误杀了贺德雷吧,人都得对自己的选择负完全责任,而不能推诿于他人或某种原则。
在《恭顺的妓女》中,萨特塑造了一个以种种借口隐匿其完全自由的形象。丽瑟,她答应帮助黑人洗脱冤屈却仍旧在证明书上签了字,她放纵了罪犯后,却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回报而犹豫,她厌恶弗莱特的嘴脸却最终成了他的情妇。如果说放弃选择也是一种选择的话,那么丽瑟显然将自己的选择置之于地狱了。当参议员循循善诱地像丽瑟描述她签过字后别人会给予她什么样的评价时,丽瑟的坚持出现了极大的转变,于是,就像萨特所说的,她在他人的目光下被物化,她因为恭顺外部的意志而失去了完全自由选择的权利。
很长时间以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一直被指责为偏重了人类处境中暗淡的一面,过分强调了人生的罪恶面,其实,这是一种以悲观和绝望为基础的乐观,他强调人是他超越性的核心,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给人一种积极的有勇气的生活态度。曾经有段时间我迷恋上了叔本华和尼采哲学,理解世界荒谬,人生孤独,当时真正是体味到了哲学只是解释问题而无法解决问题。然而萨特的作品以及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哲学似乎启示着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在绝望的边缘指点迷津。
http://imgcache.qq.com.qqdiy.info/a/s/m.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