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沈莹老师和她的老师们

(2018-01-07 21:45:13)
标签:

杂谈

http://s1/large/001Su886zy7hccMEjEgcc

       沈莹老师要出CD片了。这个好消息不胫而走,也让热爱昆曲的笔者闻讯后为之兴奋。都说戏如其人,笔者不仅喜爱沈莹老师的声腔,更喜欢沈莹老师善良宽厚的为人。很为她感到高兴。
沈莹老师,江苏省戏剧学校昆曲专业高级讲师。祖籍广东,其父辈早年即已移居上海。1947年10月,她在上海出生,6岁那年在浦东一家小学就读。她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三年级时,学校的教音乐的俞老师发现她有副银铃般的好嗓音,于是开始教她唱歌,同时教会了她认识五线谱,11岁上,因从事化工的父亲受聘于苏州一家企业,研制开发酒瓶封口技术,她和家人便随其父迁徙至姑苏城,入志成小学读四年级。其间,极具语言天赋的沈莹老师很快就向小伙伴们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苏州话,这也为她日后学好昆曲艺术埋下了良好的伏笔。苏州小学的老师也很快发现了她的歌唱天赋,吸收她加入了学校的合唱团,她和合唱团员们经常由老师领着到不远处的颜家巷小学去练唱。
沈莹上六年级的某一天,江苏省戏校的老师到她所在的课堂上去挑选学员,慧眼识珠的老师立刻从众人中相中了沈莹这位长着一双传神大眼的小姑娘。老师在学校里找了块僻静之地,让被挑出来的小孩子们各自唱一首歌。然后告知沈莹等几位过关的同学,数天后到坐落在观前街上的乐乡饭店里去参加戏校京剧班招生考试。小沈莹回家后兴匆匆地将这好消息告诉父母,谁料父亲对她说:“学习很苦,你会哭的,别去了。”“不,我一定要去,我不会哭的”。面对女儿决绝的态度,父亲终于松了口。果然,自从开始学习昆曲,斗转星移五十余载,沈莹从未叫过一声苦,也没有因为这份学戏的苦落过一滴泪。那时候的小沈莹,之前从未到剧场去看过一场戏,头脑中也完全没有戏曲的概念,更无法设想即将面临的各种艰苦,但这一切都挡不住她心里对美好的那份憧憬和追求。
招生开始了,考官们照例是考每个人的歌唱、节奏感、身体的软开度以及是否有色盲等等内容。沈莹及其他十九位女生和五位男生从两百名参加考试者中脱颖而出,于1960年3月成为戏校京剧班的正式学员。这批学员中,有后来成了昆曲名伶的胡锦芳、石小梅,还有和沈莹同为昆曲教师的徐雪珍、王维娟、翁以敏等。
京剧班开班一个月后,昆曲班成立了。学校领导一个“苏州来的小姑娘都转到昆曲班去”的决定,开启了沈莹老师迄今为止五十余年的昆曲之路。
沈莹老师始终忘不了当初为这期昆曲班学员开蒙的是昆山来的吴秀松和高慰伯两位“拍先”。留着山羊胡子的吴老师拍曲,高老师擪笛。教授的第一支曲子是《长生殿.惊变》中的“天淡云闲”。一群懵懂少年小和尚念经般有口无心地跟唱,一下课就全还给老师了。两位老师没有气馁,他们不厌其烦反复教唱,就这样一点一点地熏啊熏的熏了了半个月时间,终于初见成效了。
学艺的过程确实是艰苦的,学唱过程自然亦如此。 每天清晨6:20准时起床,学员们分成四、五组,分别跟着老师的笛子吊嗓子,练唱。风雨无阻。
沈莹老师说,那时候的三号楼宿舍,女生住西头,吴秀松老师和高慰伯老师住东头。课后空闲时,同学们会结伴去东头老师那里小坐、聊天。吴老师说:“沈莹,倷嗓子好,来唱《刺虎》……”然后摊开抄满曲谱的黄草纸样的便笺,依旧是吴老师拍曲,高老师擪笛。吴老师是著名的清曲家,享“能曲三百套”“音韵活字典”和“神笛吹师”的美誉。当时他的牙齿都落光了,但他唱起来嘴皮子咬得很紧,口齿特别清楚。一板一眼,中规中矩。学员唱错时,他不骂人,只是慢慢交说上一句:“倷唱错忒了”,学员便及时纠正。从那时直到一年多后吴秀松老师告老还乡之前,在东头的老师宿舍里,沈莹老师先后向老师学会了《芦林》《刺虎》等正旦的经典唱段。

1962年,上海传字辈的王传蕖老师到戏校昆曲班来教戏,教授《白蛇传.断桥》的唱和做。他在同学中挑中了沈莹。从王传蕖老师那里,沈莹学会了《烂柯山》《琵琶记.南浦》《琵琶记.剪发卖发》以及《渔家乐.相梁刺梁》等昆剧正旦演唱的唱段。沈莹老师认为,王传蕖老师演唱时,气口把握得特别好。
学了一些唱段和表演后,由昔日票友下海的宋衡之老师来给大家教戏抠戏教《韵学律珠》。宋衡之老师是文化人,也留着一把小胡子。他首先教的是《牡丹亭.游园》(传统正宗的演法,【步步娇】中穿插了【小开门】的音乐,用以表现杜丽娘的梳妆过程)。宋老师能够用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语言给同学们说戏,沈莹老师至今还没忘记,宋老师说到“气沉丹田”时,把自己的上衣撩起来,向同学们展示“丹田”。伴着女孩子们害羞、男孩子们的窃笑,大家从此都牢牢记住了“丹田”所在的位置。
沈莹老师因众所周知的大环境原因被迫离开昆曲八年,这期间虽时常表演现代京剧,但几乎中断了与昆曲的接触机会。1978年她回江苏省戏校任教之后,“把失去的时间追回来”的迫切感一直在推动着她的脚步。她专程赶到上海,登门向王传蕖老师求教。除了复习从前学过的唱段之外,又新学习了《烂柯山.前逼》。在向王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沈莹老师很快找回了“昆”的感觉,又信心饱满地投入了教学工作中去了。在此过程中,沈莹老师的同窗王正来老师向她推荐了擅唱南昆旦角戏的俞锡侯老师.向俞老师学习《思凡》。《思凡》中的几段曲子沈莹老师已唱得非常熟了,但俞老师再三强调要规规矩矩从头来过,一点也不肯马虎。俞锡侯的唱腔很细腻,并能根据剧中人物的身份变换不同的演唱风格。沈莹老师说,当时向俞老师学戏的弟子很多,俞老师那里是流水作业,每人一小时,老师不收取任何报酬。
沈莹自己当上老师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跟随高慰伯老师学曲。高慰伯(1919—2008)著名堂名艺人、曲师。1978年重新返校担任老师后,沈莹更是从早到晚跟着高老师学习唱曲。高慰伯老师从前在堂名时唱生、旦,所以旦角的唱腔他都很熟悉,教唱起来得心应手。在沈莹的印象中,高老师的唱腔委婉圆润,甚是动听。尤其是他自创的滚腔,独特而实用,能让原本难以掌握的滑腔演唱起来顿时柔顺了许多。一大早她在高老师的笛声中带领学生们练唱,乘着学生们去练功的空闲,她就抓紧时间向高老师学唱练唱。她跟着高老师下演员班的课堂,跟着高老师下器乐班的课堂,总之不放过点滴的学唱机会。除了学唱,沈莹也从高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优秀的品质,那就是老老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的生活态度,和孜孜以求永无止境的求学精神。吴秀松老师在省戏校教学时,高老师在生活上处处关心照顾他,并且非常虚心地向吴老师请教。据说吴秀松老师和高慰伯老师曾归属于不同的堂名班子,两个班子的演唱风格迥异。高老师能打破陈旧的门户观念,主动与吴老师探讨昆曲艺术的演唱方法,去粗取精,将二者的特长尽可能结合起来,乃至发挥至几近完美的境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沈莹老师也是尽己所能地关心照顾年迈的高老师的日常生活,也如高老师那样,在昆曲艺坛以及歌唱领域里博采众长、汲取丰富的艺术养分。沈老师说,她在校上课期间,学校的肖汉芝老师给同学们上过声乐课;她执教后,又听过钱慧珠的声乐课。而最让她受益的,是中央戏剧学院何敏娟老师的讲课。何老师介绍了演唱的叹气法,并以此法请学生试唱,效果果然很好。在何老师的启发下,沈莹老师觉得自己顿悟了。此后,她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将何敏娟老师的叹气法与高老师的滚腔法有机结合运用,使演腔更加圆润、转腔时更加轻松无痕。收效甚丰,反响很大。于此同时,她还着重研究总结了昆曲演唱的吐字归韵等问题,一并将其成功运用到了教学实践中去。
回眸走过五十余年的从艺路,沈莹老师感慨无限。她对自己的昆曲艺术事业从未产生过半点厌倦和放弃的念头,正所谓“一朝踏入昆曲门,无限挚爱到白头”。悉数自己曾经受教于的老师们,每位都是“昆界”的泰斗和身怀绝技的精英。沈莹老师为此深感荣耀和幸运。优秀的师承,更能助人出类拔萃。虽然沈莹老师已到了古稀之年,但她矢志为昆曲这门古老的艺术瑰宝的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努力使之生命力获得延续和不朽的信念逐日逾增。祝愿沈莹老师的昆曲艺术之树常青!

http://s1/large/001Su886zy7hccMREMrb3

http://s1/large/001Su886zy7hccN8DQ90d

http://s1/large/001Su886zy7hccNb4AUb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猫妈妈的故事
后一篇:金门怀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