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对于80后来说,他几乎承包了90年代校园民谣一大片江山,对于他们来说,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就是校园生活的最佳代表。
对于90后来说,他的音乐触须似乎并不能跨过时代的鸿沟直触人心,唯一耳熟能详的也就《同桌的你》。然而通过《晓松奇谈》和《奇葩说》两档节目,他凭借着他的睿智,博学多识和独特的幽默感成功地吸引了一大批90和00粉。
他就是高晓松,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家庭,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才子。
在之前的无数年里,我听过他的名字,也大概知道他是一个写歌的人,做过超女的评委。然而真正了解他却是在2014年世界杯期间,《晓松奇谈》在爱奇艺全面整改重新出发,首期节目就从世界杯各国的国旗讲起——“旗”妙物语。从那期节目开始,我对他的印象就从“丑鬼”变成了“有才华的胖子”。后来,节目又涉及到很多历史文化领域,而我对这些正好很感兴趣,于是开始守着每期节目看。再后来,就有了《奇葩说》。如果说《晓松奇谈》捕获的是像我这样对各方面都有独特爱好的女青年,那么正是《奇葩说》这个节目让他得到了大多数90和00后的注目。也正由此,他的音乐才华才得到了更多90与00后的关注。曾有一度,我们对他的印象仅仅停留在“狂妄之人”的地步:酒驾,拍电影,说狂话,几度婚姻,摇着纸扇说着“生活不止苟且,还有诗与远方”……后来,我们觉得他是略有几分学识就到处显摆的“妄人”。再后来,他和老狼在《我是歌手》的同台,掀起了一阵怀旧风,同时他写给许巍的新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发布,于是公众的视野再次转向高晓松。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i1_zdimg_com/339ddcfece25efc4840d44ca41d2c6ee.jpg
不同于现在的民谣歌唱的是浮躁现实下的爱情与理想,高晓松早期的民谣作品中更多的唱的是那时的校园生活,关于友情,关于爱情,关于诗,关于文学,关于远方……
如果要谈谈他的歌词的话,首先还是要说他的歌词主题吧。我觉得他的歌词很能引起我们的共鸣的,而这些能引起我们共鸣的元素往往就是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的那些东西:友情,爱情,诗,文学,远方,理想……
他在《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和《冬季校园》中写校园的回忆,写毕业后的各奔东西,写校园生活与现实的差距,让我这个即将毕业的人也忍不住热泪盈眶。我知道生命中有很多人只是在特定时候出现陪我们走过一段路,然后从此天涯海角各奔东西,有些人就此一别便是永远,但还是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我害怕以后你我之间只余浅浅的问候,甚至连一声问候也没有,从此失去联系,成为两个熟悉的陌生人……
你来的信写的越来越客气,
关于爱情你只字不提,
你说你现在有很多的朋友,
却再也不为那些事忧愁
他在《白衣飘飘的年代》(纪念海子三部曲之一)中写了一个干净纯净的时代,有诗有音乐有远方,白衣似雪,光明与理想如水晶莹通透。那个时代没有网络没有智能手机,人们精神世界丰富,没有浮躁不安的追逐。那个校园不是只剩学术气息的清华,而是充满才情与诗意的温床。很难想象就是这样一所理工类的高等学府竟然有那么多的诗社,那么多的音乐才子,那么多的乐队……
当他摇着扇子说“我妈对我说过,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时,很多人就将两者对立起来,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苟且。” 我觉得没有必要在二者之间做一个无谓的选择,在苟且之中也能有诗意,因为诗意在心中,而不在追逐的梦想中。心中常有诗意,生活才能更有诗意。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i1_zdimg_com/c69e5340ccd68f97041fb09c3a945ca7.jpg
他在《恋恋风尘》中写
相信爱的年纪
没能唱给你的歌曲
让我一生中常常追忆
我很能理解为什么这首歌收录进《此间少年》这张专辑,因为再也没有更好的词能形容那些青涩的暗恋,那就说声再见吧,那时的少年!
他在《如果有来生》中描写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世界,麦田,稻草人,大草原,小湖,候鸟,还有你和我……如果此生无法和你一起过上远离尘嚣的生活,那就希望有来生吧。来世我们住在湖边的小木屋里,一起看日出日落,一起看候鸟来回,再生个像你像我的小孩儿,然后生活静好,岁月安详……
他写进歌里的情怀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才能感受到的,这种情怀是独属于叶蓓老狼和小柯等人的,这种情怀是别人唱不出来的,所以我认为老狼参加《我是歌手》除了能唤起人们对校园民谣的回忆以外,似乎并没有更多的价值。民谣不是小众的装逼神器,也不是高耸入云端的空中楼阁,它是生活,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无论唱的是用不起冈本的爱情,还是酸得像柠檬的校园恋情,它始终是生活。而这种生活的小情绪不同于大悲大喜大爱,是不适合拿到《我是歌手》那样一个大舞台进行竞技的,这是让我觉得悲哀的地方。而高晓松本人早已自知自己无法再重写那些情怀,毕竟年届四十……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i1_zdimg_com/516a52a1623164d53716a31d21778330.jpg
接下来谈谈他的文字功底吧。他在《晓松奇谈》和《鱼羊野史》中谈过自己的家庭背景。他出生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是在各自领域做到顶级的知识分子。他从小饱读各类书籍,能与那个年代许多大师级别的人物同住一个院落,从小受他们影响,接触正统的文化教育。据他自己称,他看过的东西几乎能过目不忘。出生于这样一个家庭,并且具有那种过人的聪慧,也注定了他的词从文字层面来看也脱离了大多数流行口水歌的俗气。最典型的大概就是《万物生》了吧:
从前冬天冷夏天雨呀水呀
秋天远处传来你声音暖呀暖呀
你说那时屋后面有白茫茫茫雪呀
山谷里有金黄旗子在大风里飘扬
我看见山鹰在寂寞两条鱼上飞
两条鱼儿穿过海一样咸的河水
一片河水落下来遇见人们破碎
人们在行走身上落满山鹰的灰
我看见山鹰在寂寞两条鱼上飞
两条鱼儿穿过海一样咸的河水
一片河水落下来遇见人们破碎
人们在行走身上落满山鹰的灰
《万物生》更多的是用藏族的民俗解释藏传佛教中万物轮回的道理。藏族有天葬和水葬的习俗,歌曲就从人生的轮回来讲释万物的循环。前四句讲的是季节变幻万物的“形”;五六句讲的是灵魂通过“山鹰”和“鱼”进入天堂;七八句讲的是灵魂通过“水”和“山鹰的灰”(火葬)重新回归到人的本身。通过生、死、灵魂升天、水、灰再到生,实现一个完整的循环。(from正义的博客)。我个人认为歌词写到这个层次,除了文字功底要好以外,对宗教文化修养的要求也是很高的,而这些要求,在众多的词作者中,大概也只有高晓松能满足吧。
再看《B小调雨后》的歌词:
一斜斜乍暖轻寒的夕阳
一双双红掌轻波的鸳鸯
一离离原上寂寞的村庄
一段段断了心肠的流光
两只手捧着黯淡的时光
两个人沿着背影的去向
两句话可以掩饰的慌张
两年后可以忘记的地方
我的心就像
西风老树下人家
池塘边落落野花
雨后的我怎么
舞哇 舞 哇舞啦
相信熟读唐诗宋词的人早已发现玄机所在。这首词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主体,将原词中的意象西风、老树、人家拿出来,同时又在《咏鹅》中拿出意象红掌和清波;又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摘取了离离原上草;还在《声声慢》中寻获了乍暖还寒,从而使本歌同时具有了起码四首古代著名诗词的综合意境,并达到了绝佳艺术效果。高晓松的语言功底由此可见一斑。
他在早期写的校园民谣中写的歌词比较清新纯净如《模范情书》:
我是你闲坐窗前的那棵橡树
我是你初次流泪时手边的书
我是你春夜注视的那段蜡烛
我是你秋天穿上的楚楚衣服
我要你打开你挂在夏日的窗
我要你牵我的手在午后徜徉
我要你注视我注视你的目光
默默地告诉我初恋的忧伤
而作为一个一生都在追逐诗与远方的才子,他的歌词也不乏诗意如《月亮》:
一直到星星闭上眼睛
一直到黑夜哄睡了爱情
一直到秋天欲说又远行
一直到忽然间你惊醒
大雨如注 风在林梢
海上舟摇 楼上帘招
你知道他们终于来到
你是唱挽歌, 还是祈祷
我在想我要用怎样的词才能形容他,博学多识,幽默,睿智,但我知道这些只是表面。他的内心其实向往自由,他追逐诗意的人生,他狂放不羁,也漂泊,也追逐一份内心的安定。他几乎满足文艺女青年对一个文艺男青年的所有幻想(除了脸),也许在这个看脸的时代,高晓松真的是我们的最低底线了吧。
以上仅为我的个人见解,欢迎提出更多看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