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读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走笔,兼谈汤特教学《社戏》
原创 我志不唐捐 我志不唐捐 2024-04-14 23:36 湖北
李季湄在本书“译者序”谈到“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革命从来不是请客吃饭,仅走一走忽聚忽散的形式;教育革命要完成的是一种新文化的创造,完成的过程离不开对旧文化的变革扬弃。在这场革命中,革命要取得确实的成果,其所要经历的文化变革的过程应是缓慢的。惟其缓慢,大家所静待的成果的价值才更符合这场革命的根本性要求。
目前,“构建学习中心”教学模式创建是这场革命的“后来先行者”,由不同学校两两结盟,在校际间形成“学习共同体”,而大家跃跃欲试的“活动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也正在挑战“僵硬的、单边的、闭锁的学习”。传统课程的授课形态,讲究整齐划一,传统的“阶梯型”课程,大家追求的是步调一致;而革新的“登山型”课程,则是异步攀登,盘山呈螺旋上升。这场革命,所要的效果不是要完全颠覆传统,但一定会促使传统自身发生深层变革,在结构性的变化上适应新教育的完成塑型。这场革命绝非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书载在20多年前,日本的教师他们在边体验边改革的过程中,就出现过各种混乱状况,而新的学习方式也在反复的摸索中生成。
十年前,佐藤学在“作者新序”中谈了他对中国现实教育的洞悉观感:虽然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差距巨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但中国广大领土上的众多教师专家的能力得以提高,变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课堂为以探究式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改革,正作为“静悄悄的革命”在推进。
现如今,时过境迁,尽管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差距问题仍未得到最终解决,但所存在的差距明显缩小了:国家教育政策持续向乡村教育的倾斜,乡村学校教育在设施上逐年获得扶持改善,多种形式师资培训得到加强跟进……近年兴起的“教学联盟”新型办学机制,在城乡之间飞架起“共同体办学”教改教研桥梁,纵横交错,携手谋发展。这场曾经的教室里的“静悄悄的革命”在中国广大领土上不再隐姓埋名,在“教学联盟”的策动下,城里乡下已然可见这种新型教学研成果的显现。经历二十多年,或更长时间的践行淬炼,对这场发生在教室里的“静悄悄的革命”大家已达成共识:即是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
在本书的“前言”,有个鲜明观点:现在在教室里,让学生位于前台,教师自己退后其后,也不再觉得痛苦了。这是“构建学习中心”的标配形式,学生的主体性的凸显,可以理解为学生在课堂的行为已自然摆脱他律他控状态,从一切从属关系或制度中获得自由,课堂上的学生完全根据自己内在的思想而行动。但学生在革新的课堂拥有的充分自由,并不意味着与教师关系的疏离,不是与教材(一切用材),教师中的学生(伙伴)以及学习环境的关系的割裂。在这个革新体系中,恰恰是学生学习的自立性、自律性在与教学四要素(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对话互动,碰撞融合中完成着课程的根本教学任务。
观察汤特学教《社戏》,真如他所言,一堂好课因“生”动而生动。在他驾驭的课堂,学生课堂表现常能异彩纷呈,不时烘托教师课堂主导的精彩。在教室这样的公共舞台上,教师每每以退为进,不断让位于学生。在“三学三展两总结”教学模式结构中,他的学生一直处在学习舞台的中央,他则乐于退到舞台的边缘,乐为普通的学员,做“乐其乐”的欣赏者。
观察汤特学教《社戏》,教学的四要素是既定的,他能拥有的资源,其他老师通过努力也不难具备——汤特课堂演绎成功的秘诀究竟在哪?有一点可以肯定,是他自身克服了教学中的形式主义,他将自己从“产生主体性假象的温床”预先剥离。这堂课交流的前准备,他和学生都做得很充足,一份《社戏》导学案,可作师生集体备课看。这样课堂的“发问”与“应答”不再是突发的,而是早有预设的“应对”。课堂上,学生认识和表现事物不乏信息基础,学生也容易做到无障碍表现自己并愉快顺利地构建和他人的联系。汤特创建的模式,其中两段三环节,学案内容浇灌其间,层层预设,层层点拨,再辅以丰富的学习媒体,循循诱导,在完成学习任务群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被动的能动性”,多以“应对”的应答性活动灵活组织主题(项目)教学。这样,一堂好课,不疾不徐,水到渠成。学生的(不确定)思维、情感表达与创造行为通过语言交流在“用心的相互倾听的教室”里真实发生了。
读书中《“应对”的教师的身体和言语》章节,其中一句话引发笔者注意:我在许多教室观摩过教学,在上课一开始教师向学生讲话阶段,只需感受教师的身体和语言,就能大致知道其教学的成败。观汤特学教《社戏》,课堂上生动的涟漪能接连不断,在于他针对一个问题,面对学生群体讲话时,能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刻意单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比如,在组织完成任务四“体悟任务之美”时,小组展示“交流板”,各小组对相关人物画了图,这是个性化学习行为的典型体现。在“一主题,一活动,一展示,一评价”展示评价环节,汤特不遗时机肯定学生的创造性行为,轻松驾驭“异向对话”,包容对方不确定的语言,让言语相互碰撞,鼓励学生探索,让学生大胆表达个人想法。教师对“异向交往”话语的悦纳,轻松拿捏,使获得肯定的学生自尊心受到极大鼓舞。在多边对话的过程中,教师不垄断发球权,在授课时,汤特不断给学生营造“投球”的机会,一边鼓励学生“投球”,一边准备应对。这样师生在举手应对中,双方是相向默契的。汤特不轻易让学生的“投球”黯然落地,即使难接的球,他也要设法在迂回中巧妙接住。
观汤特课,感觉他时而是独奏的欣赏者,时而是各方对垒的裁判,时而是交响乐团的总指挥。
汤特现是一所学校的执行校长,在他的课堂正在发生深刻改变。“要改变一所学校,需要不断开展校内教研活动,让教师们敞开教室的大门,进行相互评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教后说教,陈启凯院长说汤特是义教阶段学校教学教研的排头兵,勇于践行“学习中心课堂”改革,示范引领。笔者觉得他是自带法宝,他的领导能力、协同能力、创新能力会让“彼此开放教室”获得更广泛响应。
味汤特课,有无瑕疵。回到“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以达到教研的目的。汤特坦言:要做到教师精彩,不是很难;让学生精彩比较难,很有挑战性。一堂课,始终无“疑”,是平淡的;有“惑”不解是遗憾的。授课中的“困难”,不离教法与学法的突破。而乐趣是课程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的生成结晶。
笔者蒙幸受邀在沔洲初中参与了学习中心课堂研讨活动,获益匪浅。谈到学生与老师的课堂表现,孰为重要,个人拙见:二者难分轩轾;或为同等重要。以学为中心,评价学的效果,当然更在学生课堂学的(质)的表现要突出。而老师的课堂表现,穿针引线,重在灵活引导,逐一形成的“核心素养流”,百川归海。师生在课堂的表现功夫,离不开在教学前的准备工夫,有明确目标的前准备是非常重要的。以学为中心,在师生的预设上是一种默契的双向奔赴。在此基础上,课堂上多元多边对话,思维碰撞自然和谐,完成预设任务,生成别样智慧的火花也就不鲜见了。
听汤特的课,我受益更在课外。汤特一边在塑造模式,一边随着实践内化变化,尝试打破已有的模式。模式,让学为中心的课堂,有了清晰明确的路径建构范式;然汤特面对不同的课题、课型,也在避免模式化。对汤特的课,我是一时学不来的,我垂慕的是汤特作为语文人的孜孜求索精神。他是一道亮光,就在你我前面倔强轻松前行。跟随汤特练练语文的脚力,吾愿足矣。
时间: 2024-04-21 09:25:1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