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从实招来:观察经文的事实
(2011-07-27 11:58:17)
标签:
神学:释经学文化 |
第六课 从实招来
观察经文的事实
“观察”是将经文的事实变成学员脑中的影像,为头脑提供未曾加工调制的原料,便于日后“解释”的制作过程。
——钱尔拿
引 言
有一个寓言说到有三个骑士,在夜间经过一片沙漠,忽然遇到一个人迎面而来,告诉他们前面将会经过一个乾涸的河床。
“当你们达那里时候,”神秘人说“要下马尽量检石头,装在你能用来盛载的器皿中,当太阳出来的时候,那些石头将会使你们一方面欢喜,一方面烦恼。”三骑士继续前进,果然如神秘人所说,到达了一个乾涸的河床,每人都下来捡了一些石头。到天亮的时候,他们发现刚才所捡的,全部都变成名贵的珍珠、宝石和玛瑙。他们一方面就高兴自己所得的,但却后悔没有多花时间在河床上捡石头。
观察经文如同花时间检石头,一般,开始时并不一定知道栓来作什么,但这后会发现批它们都如同宝石一般,名贵可爱,神的话语因此更清晰地呈现出来,并且滋养我们属灵的生命。
虽然经文的观察如同检石头,但并非杂乱无章。“观察”必须有系统,知道自己在找什么。漫无目的地寻找只地导致一无所获,因为开始不知道在找什么,最终亦只会找不着什么。为方便读者知所适从,按部就班地观察,下列是一些经常出现的经文事实,其扼要描述,以及一些范例。
1、文体
是文字写作所采用的体栽是观察是基本的项目。圣经中不同的文体包括叙事文、说明文、诗类、智慧文学、比喻、预表、预言等。
例如福音书与旧约历史多属叙事文体,耶稣的教导与书信皆是说时文体,诗篇属希伯来诗体,箴言为智慧文学等。
2、人物
是构成叙事文的主体,可人主人物(主角),及陪衬人物(配角)。在研究圣经叙事文的时候,须特别注意到神的作为,他常是故事背后的英雄人物。另一方面,灵界的(人)物如天使、魔鬼与他使者的工作亦不可忽略,至于主角与配角这间的界线有时不易分清,若是这样,亦不必勉强。
例一:马太福音二章一至十二节事件事中的主角是博士,但中心人物应是新生王主耶稣,配角是希律王、祭司长、文士、马利亚、约瑟、与主的使者,而神在事件背后掌管一切。
例二:在约翰音二章一至十一节“水变酒”的事件中,主角是耶稣,配角是门徒、新郎、马利亚、管筵席的、与舀水的佣人等。
3、时间
是记载事件发生的时候。观察时间须注意两方面:一方面是找出个别事件在历史中的那一点发生;另一方面是追寻整个事件的前后、与及它与别的事件的关系。
例一:博士朝拜耶稣的事件是发生在(希律王的时候)(太二1),从圣经辞典中得悉希律五当政是由主前四十年至主前四年。
例二:创世记中经常出现的片语:“这事以后”(十五1;二十二1;三十九7;四十1;四八1),指出事件发生的时间与上文有关。
4.地点
是事件发生的的在地。读经时当问自己事件发生地那里?是熟悉的地方吗?若不熟悉,可找开圣经附页的地图找出它的所在地。有些经文本身并没有记述事件发生的地点,必须在上文的记载中才能找到。
例一:在马太福音二章一至十二节的事件中,博士们从东方到耶路撒冷、从耶路撒冷到伯利恒,整个事件提及最少三个地点。例二:马可福音五章一至二节记载耶格拉森赶出一个人身上的鬼群,“格拉森”是加利利海附近的一个小城镇。那人后来在“底加波利”传扬耶稣,“底加波利”是“十座城”之意,可见他传扬的地域非常广阔。
5、情况
是引出叙事文中新幕景的描述,是故事的背景或场合。它经常配合时间与地点出现,可以是公开的场合,亦可以是私下的情况等。
例一:约翰福音二章一至十一节中,耶稣将水变成酒的事件是在娶亲的筵席的情况下发生。例二:彼得医好瘸腿的人是在他与约翰一同上圣殿去祷告的时候发生的(徒三1~10)。
6、评语
是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加插了个人的评述或解释,为要使人更了解事件的意义。
例一:马太福音经常出现作者在事件中加插的一句话:“这是应验了先知……的话说……”(太一22~23;二15、17、23;四14等)。
例二:在列王纪与历代志中,作者地在叙述某一王的事蹟时,加插盖棺定论的评语,让读者们知道他到底是好王还是坏王(王下三2;十二2;十三2~3;十五3、34;十六2;十七2十八3;二十一2;二十二2二十四19;代下十二14;十四2;二十一6~7;二十二2~3;二;二十四2;二十五2;二十六4;二十七2;二十九2;三十三2;三十四2;三十六5、9、11)
7、强调语句
是作者用特别文法的处理,或重复的词句来加重语气。有时作者会利用字句的安排来强调某部份,使它棕到突出的果效。(参第七章中项目#28:“递进的观念”)
例一:马太福音第二章中采用“小孩子和他的母亲”的片语(二11、13、20、21)与正常称呼的次序相违,普通人都会说,“母亲和小孩子”,但颠倒的次序却是特意将重点放在“小孩子”的身上。
例二:诗篇第一篇第一个字在原文为“有福”,与登山宝训的八福每句的开头语一样,显出强调的作用。
例三:马太福音二章十节中的“大大的欢喜”原意是“用很大的欢喜来欢喜”;又马可福音四章四十一节的“大大的惧怕”应是“用惧怕来惧怕”。这种重叠的形容法在希伯法在希伯来文与希腊文中均属常见的强调语句,中文与英文都较少见。
8、引用语
是作者将别人的经句、成语、段落什么是整个故事引述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语可分两种,一种是“明引”,另外是“暗用”。明引是将原作的话一句不漏,一字不改地搬过来采用,圣经中充满这样的例子。
例一:在马太福音四章四节中耶稣引用申命记八章三节的话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耶和华口里所说的一切话。”但“明引”的众多的例子中,也包含着少许对原作予以加减或修改的情况出现;虽然如此,一般来就仍属“明引”的范围内。
例二:在使徒行传一章十五至二节中,彼得讲述犹大最终的结局,引用了诗篇的两处经文:“愿他的住处变为荒场,无人在内居住”(诗六九25)及“愿别人得他的职份,(诗百零九8)”。
※暗用…是将别人的话加以修改、删减、节译、或收缩,但在引述时仍保存原作者的本意。
不论是“明引”或“暗用”,解经者在观察时必须翻阅原作,看作者在引用时是否有修改、加增、删减、或重点转移等情况出现。“明引”例一:在马太福音四章四节中耶稣引用申命记八章三节的话说:“人活毒害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耶和华口里所说的一切话。”
例一:如在第一间“书中之书”中所述,罗马书三章十至十八节共暗引了旧约七处的经文——诗篇二至三节;五十三篇一至二节;五篇九节;一四零篇三节;十篇七至八节;以赛亚书五十九章七至八节;诗篇三十六篇一至二节。
例二:马太福音四章十五至十六节暗用了以赛亚收九章一至二节,经用后主要的意义仍在,但用语与句子的排列都有所改变。
9、问题句
是文学上的一种用法,非用直述的方式,乃用问话的方式来引发思想与注意力。“问题句”分两种,一种是“直问”,另一种是“设问”。
直问——是真实的问题,通常是期待着回答。圣经中充满了这方面的例子。它可以用在经文的开始,为要带出讨论,亦可用在结束的时候,作为总结。
设问句——是假设的问题,并不期待着回答,它是一种文学上的用法,功效相等于正面的声明。
“直问”例一:博士从东方来到耶路撒冷时问:“那生下来作犹太人的王的在那里?”(太二2)这个问题在经文中没有正面的回答,但在下文希律与文士的对话中可找到答案。
“直问”例二:在诗篇十三篇的开始,诗人对神质问说:“耶和华,你忘记我要到几时呢?要到永远么?”你掩面不顾我要到几时呢……?
“设问”例一:保罗马书八章三一节至三五节用了一连串的“设问”引出他的要点:“谁能……?谁能……?”在保罗的心中,他期待着读者们回答说:“绝对能”。
“设问”例二:雅各书二章十四节亦是一项“设问”:“我的弟兄们,若有人说,自己有信心,,却没有行为,有什么益处呢,这信心能救他么?”答案是一个肯定的“不能!”
“设问”例三:创世记十八章十七节中:“耶和华说,我所要作的事,岂可瞒着亚伯拉罕呢?”答案是断定性的“不能!”
“设问”例四:罗马书十一章三四至三五节中:“谁知道主的心,谁作过他的谋士呢?谁是先给了他,使他后来偿还呢?”答案是:“没有一人!”
10、命令
人作者的观点来看,是必须履行的声明。通常都是重析劝导,在文法上常以命令式出现。“命令句”在说明文中占重要的份量,然而有些命令亦出现在叙事文的会话中,辨认出它们可帮助对经文有更深入的了解。
例一:帖撒罗尼迦前书五章十五至二二节是一连串的“命令”。
例二:大使命(太二八18~20)中的“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亦是一项“命令”。
例三:使徒行传八章二六节中:“有主的使者对腓利说,“起来,向南走……”
例四:创世记二章十六至十七节中:“聑和华神吩咐他说,“园中各样对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11、应许
是作者以神的福气作为鼓励人或催促人作事的一种陈述或声明,它可分为“有条件的应许”与“无条件的应许”两种。
※有条件的应许——指出应许的实现须具有某种附带的行动。
※无条件的应许——指出应许的实现不必有任何附带的行动。
其实许多“无条件的应许”都已假设领受的人是信徒,而且与主有正常的关系,从这个角度看来,它们亦是“有条件的应许”。
“有条件的应许”例一:马太福音二十八章二十节所述的应许“我就常与你们同在……”是是紧随着十九节“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而来的。
“有条件的应许”例二:罗马书十章九至十节中“得救”的应许是接连着“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神叫从死里复活。”
“无条件的应许”例一:腓立比书四章十九节说:“我的神必照荣耀的丰富,在基督耶稣里使你们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这应许在上下文中没有带着任何条件,信徒当然可以凭信心支取。
“无条件的应许”例二:哥林多前书十章十三节:“你们所遇见的试探,无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实的,必不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在受试探的时候,总要给你们开一条出路,叫你们能忍受得住。”
12、警告
是作者提示潜在危机的指标,是反面的命令。
例一:保罗在哥林我前书十章六至十节引用了以色列民惨痛的经历后,提出了五项警告:“不要贪恋恶事……不要拜偶像……不要行尖淫……不要试探主……不要发怨言……”。
例二:希伯来书三章七至八节;六章四至八节;十章二六至三一节等都是十分强烈的警告。
13、例证
是作者引用历史的故事或日常经历去解释一项真理。
例一: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章一至五节中引用好些例证,如:以色列人、从红海中经过、在旷野吃灵食(吗哪)、喝灵水等经历。
例二:雅各在解说“信心要有行为”的真理时,引述了旧约亚伯拉罕将以撒献上,与合协助探子脱离险境的例证(雅二21~25)。
例三:路加在讨论主再来的真理之时,引用了挪亚、罗得与他的妻子作为例证(路十七26~32)。
14、神学性的观念
是经文中充满神学意义的词字或片语,它们的本身已具有相当的份量。钱尔拿认为「神学性的用语」是「非寻常性用语」的用法之一,其他两项「非寻常性用语」分别为:
a.难解的用语(「难解的用语」的讨论)
此外观察时须特别注意有关神、基督、圣灵、救恩、教会、末世的计划、以及其他名词如「荣耀」(或「荣光」)、「恩典」、「律法」、「赦罪」、「和好」、「称义」、「生命」、「信」等神学性的主题。
例一:在马太福音二章一至十二节中,「生下来作犹太人的王」一片语充满神学性的意义,值得研究:又「拜」一词在文中共出现三次,是神学性的观念。
例二:耶稣登山「变像」一词(太十七2)与基督本性的荣耀有关,须注意。
例三:施洗约翰指著耶稣说:「看哪!神的羔羊!」(约一29)「羔羊」在整本圣经中,充满了神学的份量。
15、钥字
是对经文意义具有重大影响的名词或片语。探测「钥字」最好的方法是追寻作者写作的重点、经文的主题、重复采用的词句、以及重要的神学性观念等。
例一:历代志下十四至十五章中记述亚撒王的生平事绩中有七次论到「寻求」或「寻求耶和华」的字眼(十四3、7(二次);十五2、4、12、15)。
例二:约翰福音的钥字之一是「信」,它的动词在整本书中出现最少九十九次。
例三:在马太福音六章廿四至卅四节的经文中,「不要……忧虑」一句话重复地出现,明显是钥字(句)。
例四:「建造」在尼希米记中经常出现,是书中重要的中心主题。
16、象征性用语
是作意特意用另一件事物或词句去形容一个观念或描述一种情况,而从作者的角度看来,两者之间有着一项共通点。
「象征性用语」可用许多不同的方式出现,最常见的是采用「如」、「如同」、「像」、「好像」、「似」、「和……一样」等字眼来表达。这种象征法叫作「明喻」。
另外一种「象征性用语」是没有明显的字眼出现,乃将事物、情况、或观念用一个be-动词接连在一起,是为「暗喻」。
此外较明显又容易辨认的是「故事的比喻」,此用法乃作者藉著一个故事来阐明一项真理,在耶稣的讲论中极为常见。它的开头语经常是:「耶稣设一个比喻」或「有一个人……」或「天国好像一个家主……」等。
有关其他较为复杂的「象征性用语」,请参第廿章「古喻今释」的讨论。「明喻」例一:诗篇一篇三节:「他要像一棵树……」。
「明喻」例二:马太福音廿八章四节:「……甚至和死人一样」。「暗喻」例一:诗篇一一九篇一零五节:「你的话是我脚前的灯、是我路上的光」。「暗喻」例二:马太福音五章十三至十四节:「你们是世上的盐……你们是世上的光」。例三:哥林多后书五章四节:「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
17、难解的用语
经文中经常出现一些难以明白的用语,包括专有名词、地理名词、历史性用语、或罕有的用语等,都需要将它们一一列出,方便查考辞典以明白它们的意义。至于「神学性观念」与「钥字」的出现,已在上文项目#14与#15中讨论。
例一:马太福音二章一至十二节中难解的用语可包括:「文士」、「法利赛人」、「东方」、「星」、「黄金」、「乳香」、「没药」等。
例二:马太福音五章廿一至廿六节中有:「拉加」、「摩利」、「地狱的火」、「审判官」、「衙役」、「监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