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命案》:依然名著,依然惨不忍读
(2011-06-15 06:54:58)
标签:
文化普罗米修斯波洛尼罗河上的惨案云中命案名流草根克里斯蒂 |
(特别说明:由于新浪昨天出现技术故障,我的这篇新博文未能进入圈子,故今天重新发出。欢迎点击、评论、加精、加顶。
普罗米修斯号航班正从巴黎飞往伦敦······
我们非常熟悉的大侦探波洛也在这个航班上,他坐在9号座位上,能够方便地观察到机舱里的乘客们。
在波洛右手前方的一个位置上坐着一个年轻的漂亮女孩,显然正迷恋着对面的男子。在他的前方,13号座位上,坐着一位伯爵夫人,此人不太会掩饰自己使用可卡因的习惯。在走道另一面的8号座位上,一名侦探小说家正在为一只招惹他的黄蜂而烦恼······
而在波洛后面的2号座位上,有一个女人卷缩成一团,她其实已经死了。令波洛遗憾的是,他居然什么也没有看见,没看见是什么人做的案,没看见什么时间做的案,没看见什么人在什么时间用什么手法做的案···
按照常理,波洛也应该是犯罪嫌疑人。但与中国国情不同的是,波洛在短暂的被怀疑之后,很快就因为他是“波洛”而解除了嫌疑,并被邀请担任这次谋杀案的警方合作者。于是,波洛义不容辞地走马上任,并很快进入了角色。
我们还应该记得波洛在《尼罗河上的惨案》中的破案手法:先是怀疑每一个人,再是否定每一个人,然后再一个一个地调查询问。《云中命案》的破案手法基本上如出一辙,还是先怀疑,后否定,再排查。只不过,这一次的调查范围不仅仅在发案现场,而是扩展到了所有犯罪嫌疑人的活动场所,包括他们的家、工作场所及社交场所。从这些调查和询问的过程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侦探小说的一般写法,就是先定出一个犯罪嫌疑人,再回头推他的慢镜头,环环相扣,抽丝剥茧,最后揭示真相,《云中命案》几乎也没有逃脱这个老套的路子。
依然还是那个大腹便便的矮个子大侦探波洛,依然还是大名鼎鼎的大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依然还是如出一撤的故弄玄虚,依然还是千篇一律的破案手法。难怪人们看不上劲,难怪人们怀疑名著的影响力和持久性。
文艺欣赏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本号称是世界名著的作品,竟然会惨不忍读。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这大抵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名人的作品并非全部都是名著,也许其中还有二三流作品,甚至不入流的作品,人们只是习惯性地把凡是名人的作品都归入名著而已。因而,我们总是小心翼翼地把这类书籍归入名著的书橱里收藏起来;于是,我们总是万分虔诚地把这类书籍放入精神的祭坛上供奉起来;
还有一个原由是时过境迁。当年的所谓名著,过了几十年几百年再来看,时代背景、地域文化都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欣赏习惯、审美心理也都发生了变化甚至是巨大的变化;
三是审美、评判标准不同。即使是相同的时代、相同的地域,也有一个人们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的不同。专家、学者认可的所谓名著,一般老百姓不一定认可;而老百姓认为十分好看的,专家、学者又不一定列为名著。专家、学者是“名著之流”,简称“名流”;我等是“草民之根”,简称“草根”。“名流”和“草根”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等,始终有着“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差异。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这一部作品,竟然被我等认为不值一读,也许我等是该列进“不入流”的草根读者之流了。
谋杀者终于被找了出来,似乎顺理成章,合情合理,其实,还是我刚才说过的,只不过是作者预先的安排,玩的不过是故弄玄虚、故怖疑云而已。
(朋友,请你看完文章后,记得在右下角点一下“顶”字,让你的更多朋友能够看到分享这篇文章,谢谢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