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海淀区,从清河小营桥往南走几百米,在东南方向的第一个街口,有一家在建的医院。准确的说,这还不是一家医院,它的正式名称是“北京市清河医院筹建处”。筹建处的牌子就挂在这片建筑靠南的一堵墙上。靠南、靠西、靠北方向都修起了围墙,靠南的围墙上原先用油漆写着“苏中建设”几个大字,表明这片建筑的承建商是“江苏省江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现在已经涂上了一层浅色的涂料,“苏中建设”几个字和那一排全称也不见了;靠西方向的围墙很不完整,有一段铁栏杆,又有一段用铁皮覆盖着。院内有几栋灰黑色的建筑,一栋6层,一栋15层,还有一些矮一些的建筑,都已经封顶。我是去年3月来的北京,到现在整整一年了,这几栋灰黑色的建筑依然还是孤单冷峻地在那里经受风吹雨打、冬雪夏阳。只是从去年10月起,偶尔能看见三两个工人在楼上爬上爬下,有的在安装窗玻璃,有的在那儿收捡预制件什么的,其它几栋楼就连人影儿也难得看见。
锈蚀的脚手架显露出有形的冷清;深沉的灰黑色诉说着无言的结局......
这就让人奇怪了。我知道,但凡停工待建,一般有这样几个方面的缘由:一是投资方资金跟不上;二是承建方质量有问题;三是政策因素导致停工。先说第三点,现在而今眼目下,党中央国务院鼓励和提倡大力发展农村和社区的基层卫生院,想方设法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会也不可能因为政策原因导致停工待建。再说第二点,我对建筑施工的质量问题是严重的门外汉,但是,直觉告诉我,这栋大楼的停建绝不可能是承建商的问题。那么,问题应该出在投资方。
而投资方如果有问题,不外乎这样几点:一是资金供给有问题,导致资金链断裂;二是投资方扯皮,某一投资方“撤漂”;三是投资人价值取向发生变化;再就是财务管理混乱或者投资人经济犯罪,等等。我是短期来京居住的外地人,可以用于采访和调查的一切证件都没有带。没办法,只好求助互联网了。
到互联网一查,我不禁更加困惑,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城,这家医院的停建已经不是一年,而是将近三年。这一查,历史将追溯到十几年前,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起来。
这家医院原来只是一家一级甲等医院,十多年以前,上级主管部门就已经批准了重建,但就是没有资金。直到2005年,才由海淀区公共服务委员会做媒,由海淀区卫生局以50亩土地作资本,和国华电力合资组成了清河医院股份有限公司,海淀一方占百分之十,国华占百分之九十。据当时的院情介绍载明,医院将建成一家非营利性的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为特色的具有国际标准的现代化综合型三级甲等医院。
国华投资医院,成为了当时的大新闻,因为,他们的联合居然是北京市第一家“政企合资”的试点医院,而且正好暗合了当时的医改方案中“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卫生事业,并提倡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要点。于是,这家新型的股份制医院便应运而生。按照当时的规划,两家共同投资1.5亿,修建12层住院楼、5层门诊楼,工程计划于2008年1月1日动工,到2009年3月1日竣工。
后来,我在另一份资料上看见了这样一些数据:住院楼实际修建15层,门诊楼实际修建6层,这也是现在在现场能够看到的。几栋建筑建筑面积一共7万平米,总投资5亿多元。
5亿元投资,3年多时间,几栋没有装修的墙体,犹如几具没有血肉的躯壳;
5亿元投资,3年多时间,每一分钱都在滴血!每一分钟都在流泪!每一块砖头都在承受着被冷落的辛酸,每一寸地皮都在述说着被闲置的悲凉!
5亿多元是个啥概念,我确实不清楚。但我知道,这5亿元在地市县一级建设三甲医院,能建好几个。从开工到竣工,工期也肯定要不了3年!
在2008年12月出版的《中国医院院长》杂志上,我还看到了这样一个时间表:工程于2008年1月1日开工,当年12月封顶,2009年3月1日竣工。
如此说来,有一点可以明确的是,工程停工大约应该在2008年年底,最迟应该在次年3月。因为,我们现在只能在现场看到封顶的半成品。
从这些数据和时间表,我们似乎还可以看出工程停工的一些端倪,那就是总投资大大超过了预算。
也许,这还不是终极缘由。卫生部等四部委曾在2000年9月联合发布了《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规定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是指为公众利益服务而设置和允许的医疗机构,不应以营利为目的,其收入用于弥补医疗服务成本,实际运营中的收支结余,只能用于卫生事业的再发展。也就是说,用现金支付形式入股的国华电力,在取得收益后,资金不能转出,只能用于投资后的再发展。
答案已经显而易见,先是工程投资增大,楼层增高,后来又是收益兑现受限,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投资人价值取向的根本性变化。这究竟是体制的制约,还是政策的羁绊,抑或是研判的失误,还是决策的轻率?究竟是海淀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导向有误、指导无方,还是海淀区政府领导失当、监管失察?我想,这些问题都不应该由我来回答,回答这些问题的应该是时间,应该是当事的各方以及将会受益的人民群众。
不过,我们最想看见的还是医院早日建成,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因为,医院毕竟是救死扶伤的机构,我们不想看见它继续这样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在最近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就医药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提出了很多决策性的意见、建议,包括进一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大力发展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以及解决全国医保联网等关乎“民生”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和正在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并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同时,北京市委市政府也在扎扎实实地开展“党和政府情系民生”的活动。这些信息告诉我们,解决清河医院的问题,指日可待。
果然,最近已经传来消息说,清河医院会在今年年底建成。消息来自哪里,不得而知,但愿不是空穴来风就好。因为,我们毕竟看见待建工地上,已经稀稀拉拉有人上班,断断续续有人干活.....
愿清河医院的筹建不再是“愁建”;愿清河这家医院能够早日“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