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黄经诗经后汉书淮南子易通卦验月令广义岁华记东京梦华录清明上河 |
每年4月5日或6日,当太阳处在黄经15度的位置时,便是一年一度的清明了。
据史书记载,清明在夏代即已出现,原意为“治平”,指大禹治水后既清且明,天下太平。《诗经》之《大雅.大明》篇有“肆伐大商,会朝清明”,是说快速出兵伐大商,一朝天下都清明。《后汉书》之《班固传》有“固幸得生子清明之世”,也是清平盛世之意。
清明成为节令之一则是在公元前200年的秦汉时代,古称“三月节”。《淮南子》之《天文》篇有“春分后十五日,斗朝乙为清明”之说。是时,梨花吐白蕊,杨柳泛青芽,冰雪尽消融,郊原草木柔。故《月令七十二侯集解》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而《易通卦验》也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明净,固谓之清明”。看来,清明的最大症候就是万物复苏,既清且明。
清明节的习俗很多,首先是春游踏青,此习俗古已有之。《月令广义》文献载:“蜀俗:正月初八,踏青游始。”《岁华记》有“二月二日踏青节”的记述。而《秦中岁时记》则有“三月初三,以作踏青”的句子。上述文献所记踏青时日不一,但都泛指春游这一郊外活动。到了唐宋,春游已更为兴盛。唐.杜甫的《杜工部诗史补遗》之四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绝句。南宋.吴淮信有《芳堤清明即事》的诗句:“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北宋.苏轼《记岁首乡俗寄子瞻诗》之一《踏青》有句:“江上冰消岸青草,三三五五踏青行”。宋.朱熹则写有千古传唱的《春日》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这些诗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清明时节的明媚艳丽、冰消草长,以及游人如织、旌旗猎猎的热闹景象。而在日暮人归之后,只好把花光柳色让给流莺去享受。
诗人们爱春、吟春,又婉转地流露出惜春、恋春之情。《东京梦华录》对北宋时的清明,作了更为壮观的记述。据记载,每到清明,北宋首都东京城里,从皇戚贵族到平民百姓都纷纷出外,到郊野春游踏青,故宋代诗文便有“京师清明节,四野如市”之说。踏青归来,人们常采花簪发、折柳栽插。相传此俗最初是为了纪念“教民稼檣”的神农氏,后演变为纪年祈寿和预报天气的方式。民谚有“戴个麦,活一百;戴个花,活百八;插根柳,活百九”之说。而将柳条插于檐下,则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之说。
从唐朝开始,清明成为24节气中唯一俗演成民间传统节日的节气。故清明又有了“清明节”的称谓。于是,伴着春游踏青,又派生了插柳、蹴鞠(踢球)、拔河、斗鸡、放风筝、打秋千等民间风俗。唐朝韦庄写有《长安清明》一诗:“早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正芊芊。内宫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这首诗就真实地描写了清明时节蹴鞠、踏青和打秋千活动的生动景象。而北宋的名画家张择端则用他那支神来之笔,创作了一幅绢本、设色、长卷的《清明上河图》,分郊野、汴河、街市三段,对北宋都城汴梁(东京)清明时的生活景象,如春游踏青、插柳、蹴鞠及街市风俗作了非常生动、详尽的描绘,成为我国古代第一幅将清明入图的市井风俗画。(下篇明日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