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说课,点评
(2018-07-03 10:35:01)小学语文《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教育局教研室
【教学目标】
1.
2.
3.
4.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静谧与美好。
【教学进程】
一、课前热身,感受乡村美景
1.
大家会背很多诗,可古人不像咱们这样背诗,古人是吟诗(强调“吟”)谁来吟一吟?
2.
二、初读感知,读通读顺,明晰词的形式特点
1.
齐读课题。
2.
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下面老师再考考大家。(师板书“清平乐yue”,并齐读)
“清平乐”这个词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有水的地方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清凉舒适。这是一首清静平和的音乐,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3.
指读:清平乐
4.
(凡是用它作词牌的词都给人一种清静、平和、舒适的感觉。)
三、初读感知,疏通部分生字新词
1.
2.
谁来都给大家听?
(读得正确即可,教师相机正音。)
教师相机正音,指导书写“锄豆”的“锄”。
指名学生朗读。
齐读全词。
5.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
(词的特点:长短句;词有词牌名;词有上下片;词是押韵的。)
6.
有问题吗?有了问题,怎么办?
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看图猜一猜、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议一议。
学生自主学习。
7.
我们先来说一说,经过讨论解决了哪些问题?
预设:“翁”是什么?请大家看这个字的上面,“翁”字上面是一个“公”字,那就是说“翁”指老公公。
“媪”字左边一个“女”字,就是指老婆婆,老奶奶。
翁媪就是指白发苍苍的老年夫妇。
预设:谁知道“溪东”这个词的意思?
预设:“锄豆”这个词可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得联系上下文。哪位同学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锄豆就是锄豆子地里的杂草)
我们可不能被文字的表面意思所迷惑。不过,我们总是在错误中长大的。
四、再读课文,感受韵律之美
1.
2.
师努力用清新的语调读,力求读得入情入境。
3.
“词”也叫长短句,句子有长有短,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
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是押韵。古人写诗写词讲究押韵,所以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大家把词的上片读读,感受一下。(生读)
我们看词的下片哪些字押韵?(东
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
这首词有意思吗?我们再读一读。
五、放飞想象,浸润静谧之美
1.
(生简介画面:乡村美景图、翁媪对话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编织图、小儿卧剥图)
2.
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家的居住环境。谁来读词的一二两句?
你从这两句中看到了什么景物?词人为什么说是“青青草”,而不是“青草”?
这样的美景属于你,美美地读一读吧。
一个“茅檐”,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宁静的诗意的小乡村。让我们把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出来。生齐读。
3.
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预设:
品小儿
我最喜欢小儿,因为他很可爱。
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儿可爱呢?
我说:“你是个无赖,你高兴吗?”
为什么?
那作者为什么说小儿是“无赖”呢?(活泼、可爱)
是的,古代有许多词的意思到了现在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古今词义的差别,今后我们还会遇到这样的词。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小儿可爱呢?
品“卧”。“卧”是什么样的姿态?
(很专注,很认真,还会哼着歌,一会儿还会仰着,高兴就打个滚,摇头晃脑,晃动着小脚,侧着身子,用手托着头……)
师生小结提升:是的,小儿卧的姿势可多了,他愿意仰着就仰着,愿意……
师引说:他是多么——快活、愉快、自由自在、幸福、惬意……
难怪冰心奶奶说,“除了宇宙,世上最可爱的就是孩子”,就是你们,就是这个小儿。谁来读读这句?
品大儿和中儿
喜欢大儿,因为他很勤劳。
喜欢中儿,因为他会编织鸡笼。会编织鸡笼,那就是说他——心灵手巧
品翁媪
师讲解:虽然他们年岁逐增,青春不再,容颜已老,可是童心未泯。人们常说老小老小,其实老人往往和孩子一样可爱。前面有同学提出“相媚好”这个词不懂(课件突出“相媚好”)。你们看图,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靠得很近,相互亲热的聊天,这就是——相媚好。
“相媚好”指两个人很亲热地说着有感情的话。他们嘴里操着吴音会说些什么呢?
老人们,这么亲密地、甜蜜的说着话儿,拉着家常,这就是——相媚好。
如果此时大儿、中儿、小儿听到老人甜蜜的交流,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你们看,他们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干自己喜欢干的活,真是各得其乐。你们向往这样的生活吗?师引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仅仅是“翁”和“媪”醉了吗?还有谁醉了?(诗人、我们)
你醉了,我醉了,大家都醉了。让我们也醉一回吧!(放音乐,配乐朗读)
让我们闭上眼睛,记住这首清平乐。
听了同学们的吟诵,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画,仿佛听到了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这首清平乐!
六、拓展延伸,品悟作者心境
1.
(补充资料:辛弃疾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那时南宋的大部分江山被金人占领,因此辛弃疾从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复河山。正当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云的时候,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一味地向金人求和。主和派排挤、打击辛弃疾,把他发配到江西上饶一个偏僻的小乡村。在这个小乡村,辛弃疾一呆就是二十年。然而,在这二十年里,中原百姓每天都在金人铁蹄的践踏下生活,辛弃疾很想救民于水火,却无法施展报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六十七岁的老人僵卧病榻,高呼:杀贼!杀贼!然后悄然离世。)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教育局教研室
各位老师,大家好!
《清平乐
如何让这样一幅充满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的画卷走进学生的心田呢?
一、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出发,简化教学内容,轻轻松松教语文
语文教学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确定,即:一堂语文课,我们到底要用教材“教什么”。很多老师在教学中,总感觉课上得很累,我觉得主要是教学内容过于繁杂,无形中增加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教学内容的清简,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最好尊重。本课教学,我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确定教学内容:
一是依据课文在教材中的位置。课前,我认真研读了苏教版一至五年级语文教材,赫然发现,《清平乐
二是依据学段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这段话主要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大体把握词意,二是想象情境,三是体会词人的情感。因而,我确定本课教学第二个教学内容就是通过诵读,引领学生想象诗歌描写的情境,体会辛弃疾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陆志平先生将语文知识分为本体性知识和非本体性知识,我觉得本课教学所选择的教学内容都属于语文本体性知识,针对性强,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并且轻易难以获取的知识和体验,应该是本课教学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二、基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精简教学策略,扎扎实实学语文
沙华中说:“带领学生进入语言描绘的意境,这是诗词教学的最高境界。”怎样引领学生进入这样的“最高境界”呢?我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精简教学策略:
1.
诗词追求的是一种深邃的整体意境美,诗词教学也必须根据这一特点来选择教学策略,注重教学的整体感悟和直观性。维护和再现诗词整体感最好的方式是诵读,因为诵读既是方法也是目的,学生在反复诵读或浅吟低唱中,可以把古诗词文本中无声的文字变成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让诗词由可视变为可听的综合话语。因而,在本课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然后借助词牌名和韵脚逐步读出感情,最后通过配乐朗读、想象画面,进而实现读出画面、读出意境的教学目标。学生在朗读中发现,在朗读中质疑,在朗读中探究,在朗读中入情入境,身心浸润。
2.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古训。法国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也有“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精彩论述。然而,传统课堂,问题大多是教师精心设计,学生依教而学。本课教学,我采用以疑促读的方式,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我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中及时引领学生调动积累交流并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在看图、联系上下文、讨论等学习方式的引领下不断走进文本,所以才会拥有这样精彩的发言:“我理解了‘最喜小儿无赖’的‘无赖’。‘无赖’在我们的生活里一般是用来说别人的不好,但是在这里我觉得小孩子天真可爱的,应该没有什么不好,而且他说最喜欢小儿的无赖,这个‘无赖’在这里指的就是小孩的天真、可爱和烂漫。”
3.
《清平乐
4.
朱光潜曾言:“诗歌是诗人的情感流露与传递,诗人借助富有特殊意蕴的客观事物这一载体保存和流传自己的情志。”《清平乐
本课教学,我简化教学内容,精简教学策略,“以学定教”,使得课堂结构变得清晰简单,教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扎实,在清新简约中,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当然,本课教学也存在诸多问题,恭请各位专家、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小学语文《清平乐 村居》专家点评
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
听了朱红甫老师执教的《清平乐
第一个步骤是“品诗韵”。朱老师先让学生围绕词的题目进行猜想,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这首词的学习进行建构。接着,朱老师让学生自己把这首词读正确,读流利,读得字正腔圆。然后,结合词的特点,如“长短句”“韵脚”以及“词牌名”等特点,让学生深入体会,从而读出词的感觉,品出词的韵味。
第二个步骤是“明诗意”。朱老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然后指导学生通过看图猜一猜、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议一议的方法自助解决困惑。在组织教学中,朱老师根据学情,因生而动,紧紧扣住“无赖”“相媚好”等关键词进行交流与体会,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词的意思不断建构与融合,不仅让学生轻松地领会词的意思,而且将学生的体会与感受不断联系与深化。古诗词教学,贵在引导学生理解诗的精妙之处,因此,朱老师大胆放手,鼓励学生探究,抓住诗中关键的词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从而深刻地理解诗词的意旨。
第三个步骤是“想画面”。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出画面,才能让学生深入感悟诗情与诗境。朱老师通过音乐,为学生创设词的情境,让学生轻声诵读想象,感悟诗词的意境美。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艾青说:“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因此,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想象,从而感悟诗歌的意境之美。最后,朱老师又通过“这是一幅
第四个步骤是“悟诗情”。朱老师通过“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言语理解的策略,引领学生深入体悟词的情感。在前面的“品诗韵”“明诗意”“想画面”三个环节中,学生不断与作者进行对话,也逐步想探究:辛弃疾为什么要表达一个“温馨”“幸福”“幽静”“和谐”“欢乐”的画面呢?朱老师相机呈现辛弃疾的资料,让学生“知人论世”,辛弃疾身处风雨飘摇、战乱不断的南宋时期,现实与诗词的落差如此之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与美好愿望?学生在朱老师的引领下,较好地领悟到诗词的情感。
在“品诗韵”“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四个教学步骤中,朱老师总是不断地创设问题的情境,但并不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思考,发现诗词的密码,朱老师只是在关键处点拨强调,让古诗词教学真正达到“厚积而薄发”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