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案例分析
(2012-05-25 06:10:1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案例 |
创设问题情境案例分析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倡导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有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其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同时,在现实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还可以改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前学生学习压力非常大,对于学习化学没有积极性,不愿进行积极的思考,课堂学习成为一种被动的学习。因此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思考者,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创设具有新颖性、真实性、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要摆脱这种心理状态,就需要学习者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这就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以教材内容为载体,有目的、有意识地添加能给认识带来一定情绪色彩的情境,再按一定的表现形式编制而成的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动力,积极思考,提高学习效率。教师需要学习和应用如何在教学中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为了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积极探究,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因此,成功的问题情境应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出的难度适中,问题情景清晰,能引起学生共鸣,又有助于学生形成认知冲突的化学问题。化学作为一门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有很多的素材是可以供教师挖掘来作为问题情境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过程中,教师可以多渠道获得信息,从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媒体上寻找素材,及时捕捉科学前沿的最新信息,从有趣的实验现象中整理线索,从丰富的生活中寻找材料,从教材中挖掘内容,充分运用这些素材来设计好问题。就以《千克和克的认识》一课为例(案例附后),谈谈几点浅见。
《千克和克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由于三年级学生年龄小,对质量及质量单位比较生疏,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一内容,在设计这一教学活动时,我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坚持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自始至终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学习氛围,积极创造条件,力求让学生自觉、主动、愉快地探求新知。
一、摆正学生的位置,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营造氛围。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学中,我注意摆正学生的位置,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我决不暗示,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我决不替代,而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二、重视实践活动,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条件。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适时创设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并用自已的思维方式去重新创造知识,在创造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强数学意识和应用意识。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良好的条件。
在《千克和克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如下思考:
1.在实践活动中引导感知。
重量单位不同于其他计量单位,不能靠观察而得到。因此,在认识"1千克"时,我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让同一合作小组带来两袋盐,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掂一掂、称一称,说一说,并出示一些质量为1千克的物品,也让学生掂一掂,使其在实践活动中充分感知
"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大约是两包食盐或一大袋洗衣粉……的质量。在认识"几十千克"这一较大的质量时,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先请三位体重差别明显的学生上台称体重,让学生根据这三位同学的体重,估计一下旁边同学有多重,并且让他们互相抱一抱对方,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不但建立了较鲜明的质量观念,而且充分感觉到数学就在他们的生活中。
2.在实践活动中掌握方法。
"实践出真知"。在学生感知了1千克、几千克和几十千克的质量后,让学生尝试着估计几件指定物品的质量,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懂得要估计物品的大概质量要与参照物作比较,如:估计一袋棉花的重量,应与1千克的大米比较;估计同学的体重,应与跟他们体型较为相似的同学比较……。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用比较的方法估计出物品的大概质量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3、在实践活动中鼓励质疑。
学生的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外界环境刺激的积极反应。质疑是对知识内容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与思考,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因此,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如,在得出课前准备的一袋棉花和1千克的大米一样重时,我让学生说说对这个结果有什么不理解的。学生提出了"为什么棉花所占的位置那么大,大米所占的位置那么小,但它们一样重?"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得出"不能看物体所占位置的大小来判断它的轻重"的结论。
4.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合作。
合作学习是21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这节课,我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在实践操作中,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小组之间开展竞争,以追求学生人人进步为最终目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运行载体,以全员激励为操作手段,以小组团体成绩评价为导向,激发竞争活力,强化合作意识。
这节课,我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学习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总之,在学生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作为主线进行教学,努力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营造氛围、创造条件,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课例:《千克和克的认识》
本单元教育目标是:
本课教学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过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掌握用秤称物品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
3在测量和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以克为单位的电子秤一台, 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一台,西瓜一个(整千克的),苹果一个,盐两袋,西红柿每组1千克,糖每组1千克,硬币1个.课前调查表
一、
(一)生活了解
1、
2、
3、
(二)认识秤
1、说一说:拿出西瓜和梨?谁轻谁重?(学生根据生活经验)
2、到底有多重,生活中人们用什么来称它们的质量?你们在哪见过什么样的秤。(指名回答)
3、认识各种秤(课件展示)
(二)称西瓜和苹果
1、(出示以克为单位的电子秤一台, 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一台)这是什么秤?猜一猜西瓜大约有多重?苹果有多重?
2、放在天平中称出西瓜和苹果质量。(重点指导怎样看台秤)
西瓜有多重?你们同意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苹果有多重?你们同意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
1、
2、
3、
三、
1、每人拿出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告诉学生大约有一克,(或称量)
2、拿出土豆,掂一掂(学生轮流掂)
3、估计有多重?拿一袋食盐(硬币)比较一下,估计有多重?(在教学时学生估计有500克时我的处理粗,应拿1袋食盐让学生比一比)
4、称一称1个土豆。体验形成
5、教师称出1千克土豆,猜猜有多少?数一数。(体验1千克大概是几个土豆?)
7、学生称出一千克的土豆(学生小组秤)。
8、让学生先估计一下有多少个?你是怎样想的?
9、实际数一数?
10、放在结实的袋里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感受1克——估计——感受土豆几克)——体验1千克大概是几个土豆?——体验千克)
四、称水果糖
1、 学生拿出水果糖,估计有多少克?(疑问:还有必要吗?)
2、
3、
4、
5、
五:小结: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有什么收获?
六:考考大家:
练习1:认秤
练习2:选择合适的单位(说说填的理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