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考据·“广德 静心”等词语的出处

分类: 文化考据 |
“广德 静心”等词语的出处
近日,为临汾行知学校新落成的教学大楼正门玻璃门上设计文化标语,初拟“广德 静心 慎思 达志”四词八字,在要否表明语词出处环节上,校领导们看法不相统一。窃以为:在双音节词汇大行其道的现代汉语语境下,以上四个双音节词似是不难理解,然要考据其来源出处,非但学子们,即使是师长们也恐难尽其详。若然标明出处,师长可据此引经据典,传道授业;学子可据此深钻细研,修身立德。在教学相长中传承华夏文明,研读国学经典,让校园文化发挥多重功效,岂不是一举多得?
尽我所知,在此就以上四个语词在来源出处方面做些抛砖引玉的疏导,以便有志于研修传统文化的师生们深入探讨。
广德: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主要意思是说很高尚的道德表面上看好像处于低谷;而很广大的道德表面上看好像不足(不够广大)。这是老子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对立统一。所谓大巧不工、大言稀声之类都是说表象和实质看似矛盾,实则高度统一。比如道德很高尚的人往往虚怀若谷,不会自我彰显。
在教学中提倡“广德”,无非是希望师生们加强道德修养,在“上德、广德”上有所修为,亦即在做好人的基础上做好学问。
静心:出自庄子的《庄子·外篇第十九·达生》。“达生”即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其中一个故事讲鲁国有个能工巧匠叫梓庆(梓是官职名称,管理木工的小官员;庆是名字。古代贵族男子称氏不称姓,平民是没有氏的,只称名),他制作的“鐻”(音聚,通假“簴”,悬挂编钟、编磬的木架)简直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鲁侯问他为什么能制作出如此精巧的“鐻”呢?他回答说:“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通假“斋”,斋戒)以静(通假“净”)心”…等沐浴斋戒到第七日,我心目中已经没有了自己的四肢形骸,然后进入山林,观察自然万物,取法自然,脑海中就形成了将要制作的“鐻”,然后才动手加工…这大约就是人们交口称赞我做的“鐻”精巧绝伦的原因吧。通过故事,庄子告知人们,做事必须专心致志,排除杂念,取法自然规律,然后才能事易而工巧。养生如此,做事情、做学问、成就事业何尝不是如此呢?
在教学中提倡“静心”,则是希望师生们在做学问时先静心、净心,由专心致志到苦心孤诣,若此,还愁学问做不好吗?如若喜欢老庄哲学,由此入门,不也是“方便之门”么?
慎思:出自儒家经典《礼记·中庸》。《中庸》相传为子思(姓孔名伋,字子思,祖孔子,父孔鲤,追封沂水侯、述圣公,葬孔林)所著,到宋代,经二程、朱熹尊崇,与《大学》、《论语》、《孟子》并成为“四书”,成为古代科举取仕的必修教科书。《中庸》其中一段讲“…凡事豫(通假“预”)则立,不豫则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学习五原则,何等精要!不仅博学,还多问为什么,还深入思考,还鉴别比较,一旦形成观点,就要身体力行。此五项原则,非但是学习方法,坚持终生而为人处事,亦是安身立命之达道。
在教学中提倡“慎思”,则是希望师生由“慎思”入门,进而体会古人对待学习的慎重态度,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态度对待学养,对待人生,进而钻研“中庸之道”,笃行“修齐治平”。
达志:和《礼记·儒行》有关。“儒有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意即儒者志向“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唐代韩愈、李封《晚秋郾城联句》中有诗句“喜顏非忸怩,达志无陨获”,其用意和《儒行》原意似有出入,儒行是无论贫贱富贵都要保持儒者风范,韩愈李封联句之意大约在于既达其志,便可扬眉吐气,快意恩仇。
在教学中提倡“达志”,则是希望莘莘学子俱可达成青云之志,能焚膏继晷,能悬梁刺股,而后蟾宫折桂,大展鹏程万里之志向。既是勉励,也是祝愿。
由门厅玻璃贴字四词八字,引申出五经四书、传统国学,或可引导师生们由此发端,喜欢国学,研究国学,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庶几不枉行知学校教书育人之初衷。
2017年10月20日星期五衡宇主人于穷酸斋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