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呐喊

(2012-10-24 22:20:29)
标签:

杂谈

在图书馆的暑假中穿过时看见了鲁迅文集,一共十二卷,随手拿起了第一卷


    第一卷包括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中午把时间就花在了《呐喊》上。里面的一些文章在以前的课文中都出现过,说句心里话,从前在课文上看鲁迅的文章远没有自己闲暇时看来的有味道。因为老师总会问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比如文章反映了社会黑暗什么的。


    说实话,文章中的情感,自己有兴趣看的话,用心体味到的,总比你告诉的来得强。有时候像读《故乡》《药》这样的文章,心中莫名的哀伤是无法形容的。文章最重要的也就是传达出的这种感觉,给人以思考。
说句心里话,《呐喊》中的很多文章,在我看来都透露着无奈与悲伤,就算是《社戏》这样写美好童年的文章亦是如此。在我看来,一切的美好都是过去的,作者都是在回忆,惋惜现实。也可能是《社戏》放在了最后,前面有了太多的铺垫。

 

在看《阿Q正传》时,总会忍俊不禁的同时,又感到可悲,同时也为自己感到无奈。就我自己觉得,到了现在每个人的身上依旧都存在着阿Q的影子。最典型的莫过于现在的屌丝之说。在文章中我看到几段话,总忍不住这样去想。有描述阿Q认为走在路上的女人都是骚货,想勾引男人;看见男女走在一起,就扔石子;和王胡比虱子。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屌丝看见穿衣少的女人就骂骚货,但自己还是会偷瞄,看见男女在一起,就说都是高帅富泡妹子,还有就是,总拿些其实并不光彩又无赖的事情就行攀比。按照现在社会对屌丝的定义,阿Q算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典型屌丝了。


   社会依旧需要像鲁迅的文字来提醒大众,提高精神。只是在前几年听说课文中会渐渐删掉鲁迅的文章,着不免让我觉得是一个损失。大师就是大师,大师的文字植根与他的时代,但是即使到了现在那些文字依旧是没有过时的。

 

《呐喊》中充满了太多的凄凉感,苍凉的喜感。孔乙己,啊Q是这样的代表。鲁迅的文章给人的感觉确实是精神上的棒喝,让人自省,在你自我小打小闹的得意自负时,给你以降温。
《故乡》中有一句话是一直以来大家都爱说的“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世上本没有屌丝,说的人多了,每个人都不知不觉成了屌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老家
后一篇:雨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