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随想杂谈 |
>>
我还没有到怀旧的年龄,亦或还没有旧事需要缅怀。我的日子还崭新的继续着。
我并不介意年龄,不介意中年这个词,它让我更现实,更丰富,更珍惜感情,更有力量。
这是最好的时光。着实每一段年龄我都这样想过,每一段都是最好的时光。
在好时光里,是没有闲暇怀旧的。
我却看到,有太多的人试图在怀旧里,寻找好时光。
可能因为离开国内中文世界太久,乍一回来,看见众多怀旧的女子男士,虽不明缘由,却是不太习惯。他们在怀念着别人的往事,期望住进旧书陈字里的情景。
一些写字的人,竟是如此纠结的,盯着一段陈旧的时代,来来回回地数道几个旧人物。我很疲倦了。
若还有人在讲民国,或提到张爱玲,我会翻过那篇文章,不看。不是不欣赏民国或张爱玲,是真的没有必要看了。是不用这样没有个性的借一种风范潮流,来拖累自己可怜的文字的。
就像那些红红绿绿的老花布,就像高叉紧身高领的旗袍,偶尔穿一下,是节日。多穿几次,便是不合时宜,委屈了眼睛和身体。
当下,愿意躲在旧时光里的人,多是些骨傲而怯懦的人,是不敢创新的人,是不懂如何面对现实的人。
如今,为什么没有了学者。读几本书,就读成了“小资”。
小资是三年前我学懂的一个词,我把它与“虚无
做作”放在一起。摆出一种“雅致”的生活姿态,那种用词讲话的方式,那种仿佛觉出了什么真谛,了悟了生活的悲喜,又自叹忧伤的人生。。。
>>怀旧的国度
哈,是多么不自然的扮演 。一出戏,为乐于自诩自恋的人准备的,进去,沉迷于假想的空间,一个顺流上档的小资。出来,看不见自己。
>>
我是不懂戏曲的,也没有打算去弄懂它。我想,如果生在爷爷那辈,或更以前,一定不用费劲就会喜欢。戏曲在那时就如流行歌曲吧。那时再没有文化的人也懂得欣赏的。
我看戏曲,如看一张旧历,一个古物,美或不美,已遥远。懂与不懂,已不重要。戏曲真是很古老了,12世纪时元杂剧就已很盛了。
我看戏曲,如看一张旧历,一个古物,美或不美,已遥远。懂与不懂,已不重要。戏曲真是很古老了,12世纪时元杂剧就已很盛了。
西方歌剧也很古老,但它是接近生活的,即使不懂它的语言,那些剧场的布景,旋律的美感,故事的生动,人物感情的起伏,也会牵动观者的心。而中国戏曲是有意远离现实、变异的表演形式,那唱腔假声,那脸谱表情,那夸张的动作。。对现代人来说,是一种被扭曲的美。好像日本的歌妓,外人是不得其解的。我也许无知,但我有自己的审美理念。戏曲可以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曾经盛行过,但已经不能再娱乐新时代了。
中国总是费太多劲去推动旧传统。
不久前,听一个国内的朋友说,她送几岁的儿子去上国学班。这让她很骄傲,也很苦恼,孩子不喜欢背弟子规啊道德经啊什么的。我说,为什么不带孩子去郊外,背背花花草草小虫虫的名字?背经会让一个孩子有道德吗?听那些让孩子毛骨悚然的孝道老故事,不如和孩子一起玩玩增进真实的爱心,不如带孩子买些食品衣物送给正真需要的人。
一些旧东西,再好,已经旧了。而我们走进的每一天都是新的,这个时代,这些孩子,新技术,新潮流,新视野。。。有太多可以激荡人心的事物。
好的传统,不用刻意,一定会保存下去。好的东西,适应现代人的需要,一定不会消失。让曾经的美艳,曾经的教导,曾经的忧伤,都留在历史里吧。
一个怀旧的人,老了。一个怀旧的国,有希望吗?
不要,永远都在骄傲过去的东西,永远都在强调古老的传统。那是对新思想的束缚。
只有创新,才有未来。
也许有一天,已步履蹒跚,老眼昏花,我会坐在窗前,看幼鸟飞过蓝天。会牵着爱的手,回忆往事。
我们,也曾年轻过,无畏过,执着过。也创造过新世界。
(注:关注历史与试图效仿历史,是不同的。前者是渊博,后者是狭隘。)
前一篇:从天气想到的一些事。。
后一篇:一个过度包装的国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