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爵:让肺腑之言更动听

(2015-01-05 17:01:10)
标签:

杂谈

陈爵:让肺腑之言更动听 
2011年,是我开始独立主持的第一年。这年夏天,和新婚不久的一对“旧人”小聚,席间她说了一句,“现在如果不看视频,根本想不起当天发生了哪些事,自己说过哪些话。”一句玩笑,却让我想了很久。其实,对于多数新人来说,因为紧张或是激动,仪式那天会过得很快很匆忙,记不住是很正常的。但是当我发现自己也丝毫想不起来那些的时候,我想,其中一定是出了问题。
 
是因为人们所说的内容不够感人?不是的,那些流行的誓言,在字面上都已经足够完美。还是因为分享的故事不够多?应该也不是,因为平平淡淡的感情,同样可以被人铭记。如果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我们缺少的到底是什么?思来想去,我们所欠缺的,可能就是那么一点“肺腑之言”。那接下来,问题就来了,作为一个婚礼人,我们到底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发自肺腑?我想方法无非就是这几样:多见、多写、多琢磨。
 
一次见面,聊聊流程,说说想法,时间可能就已经所剩无几。但如果沟通到此为止,内容又从何谈起呢?所以,发自肺腑的第一步便是多见。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以不拖沓不冗长为大前提,仪式之前三到四次会面沟通,从流程到内容,从氛围到音乐,基本上是足够完成一场主持的全部工作的了。而且,很多时候采访往往并不局限于采访本身,它也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情感铺垫。试想,坐在对面的两个人,他们第一次通过这种方式,说一些平常根本不会向对方说的话,听一些从来都不曾听过的小想法,这个过程带来的收获可能会更丰富。不过,“多见”只是一个最基本的条件。思路不对,琢磨不够,多,可能就是一种负担与浪费。好像那个常常被人问及的问题,“你们是怎么认识的?”我想,如果只是研究相识的机缘,那我们的眼界可能就要被局限,因为那是一个已经过去并且不再有生命的话题。但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去聊聊彼此相识之后,人生轨迹发生的转变,进而挖掘两个人当下的感受,我们便可能收获一个更新也更有感悟的话题。
 
陈爵:让肺腑之言更动听
这里可能要列举一个具体的故事。2012年夏天的一场婚礼,当时了解到,新郎和新娘算是青梅竹马,小妹妹终于嫁给了大哥哥,如果换作平常,可能司仪或者策划师就会一锤定音,去阐释这个童话一样的故事。但当时我们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聊到了一个更有代表性的话题 —— 一个关于现实中的另一半是否就是她想象中的另一半的话题。
 
“你梦想中的另一半是什么样子?”这是我曾经问她的一个问题,她对我说了许多许多,给我描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爱人的形象,当时我在想,这样的人真的存在吗?后来,我又问:“那你现在的另一半是不是你理想中的样子呢?”关于这个问题,她只是低头想了想,很快就给了我一个确切的答案——是的,就是那个人的样子,她丈夫的样子。这便是那场婚礼开场的一部分,只不过问这个问题并非台上主持的我,而是她的一位英文外教。有的时候,我想我们真的可以跳出固有,来尝试一点新的思路。
  
陈爵:让肺腑之言更动听
当我们找到话题,理清思路,所欠的就是用一种最舒服的方式,把自己的心事说给别人听。但具体到如何表现,其实从来没有一个定式,因为说的人在变,听的人也在变。只要写的多一些,改的多一些,总会驾轻就熟的。不过,有些要素还是可以当作参考的,那就是恰到好处的篇幅、没有距离的语言以及一份十足真挚的情感。将三者统一,就能做到让肺腑之言更动听。
 
【婚礼司仪】:陈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