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席·茶会》后记
蔡荣章
http://s2/bmiddle/6686bc07n9dda32f597e1&690
以高校茶文化类专业的课程安排为例,其专业核心课程应该是“泡茶”、“茶会”与“茶席”,其中“泡茶”居于中心位子,“茶会”与“茶席”从左右支撐。“泡茶”包含了各种场合应用到的各种泡茶方法,这是学茶人最基础的能力。但茶道如何藉“泡茶”表现出来呢?那就要依赖“茶会”的各种型式,我们说“茶会”是茶道表现的平台。在怎样的舞台表现呢?在怎样的空间呈现呢?那就要谈到“茶席”了,茶席是品茗环境、品茗空间的代称。
为了学好这三项核心课程,必须研修支持他们的一些基础学科,如支持“泡茶”的是“制茶”、识茶”、“用水”与“茶器”,支持“茶会”的是“戏剧”、“舞蹈”、“音乐”与“茶食”,支持“茶席”的是“建筑”、“绘画”、“插花”与“香道”等等。
基于以上这个“茶学”理念,我们在编写《茶席·茶会》时就有了一个定位,这个定位就是上述三项核心课程的二项(第一项“泡茶”已在本丛书的《中华茶艺》中呈现),我们就从这二项展开个自的课程内容。首先在茶席与茶会两个部分各设置“概论”与“历史”的篇章,然后在茶席课目上再延伸出“泡茶席”、“茶室”、“茶屋”、“茶庭”等品茗环境的功能与设计要领,在茶会课目上再延伸出“茶席式茶会”、“宴席式茶会”、“环列式茶会”、“曲水式茶会”、“斗茶式茶会”等不同茶会型式的举办方法。
《茶席·茶会》一书的撰写,以能“运用于当今生活”为原则,历史的部分只是让读者知道前人是怎样过茶道生活的。但书上所谈论的茶席与茶会,一般读者仍然会觉得与现在的生活环境有所落差,然而时代的脚步总是不断向前迈进的,自己有了较为前瞻性的理解,有助于生活的充实。
本书的撰写仅委托容易联系得到的学者专家为之,遗珠之憾在所难免。撰写的内容也是仅就作者研发到、社会发展到的领域为之,但愿大家补遗,也请就撰写内容之失误提出纠正。
2010年8月31日
附《茶席·茶会》目录
上篇 茶席
第一章 茶席概论
第一节 品茗环境
第二节 茶席基本原理
第三节 中国古代茶席
第二章 茶席挂轴
第一节 挂轴的作用和位置
第三节 挂轴的选择
第三节 挂轴的欣赏
第三章 茶席插花
第一节 茶花的重要性
第二节 茶花的心得
第三节 茶花的类型和意义
第四节 茶花与季节
第五节 画里看茶花
第六节 日本的茶花
第四章. 茶席焚香
第一节 点香的场合
第二节 香气的欣赏
第三节 香、茶不分家的禅宗茶汤会
第四节 静室的茶与香
第五节 文人的茶席之香
第六节 坐忘谷茶香礼法
第五章 茶屋
第一节 陆羽的茶屋
第二节 白居易的茶屋
第三节 朱权的茶屋
第四节 许次纾的茶屋
第五节 《南方录》的茶屋
第六节 日本茶室的结构
第七节 坐忘谷的茶屋
下篇 茶会
第六章 茶会概论
第一节 中国古代茶会
第二节 茶会概念
第三节 茶会的举办
第七章 无我茶会
第一节 无我茶会基本形式及七大精神
第二节 场地的准备
第三节 茶会报到
第四节 与会者事前的准备
第五节 就位时段
第六节 无我茶会的泡茶与奉茶
第七节 品茗后活动与收拾
第八章 四序茶会
第一节 四序茶会精神源起
第二节 四序茶会准备
第三节 四序茶会仪式
第九章 八卦斗茶会
第一节 斗茶会的准备
第二节 斗茶规则和斗茶流程
第三节 斗茶纪录
第十章 曲水茶宴
第一节 曲水茶宴缘起
第二节 曲水茶宴的形式
第三节 曲水茶宴的礼节和余兴
第十一章 日本茶道之茶会
第一节 日本茶道茶会概论
第二节 《南方录》的茶会
第三节 丰臣秀吉的茶会
第四节 茶会的形式
第五节 茶会的举行
第六节 点茶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