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茶道概念诠释
丁以寿
中国是茶道的发源地。“茶道”一词首见于中唐,是中国茶人的发明。中华茶道萌于晋,兴于唐,继于宋,盛于明,衰于清。近现代,中华茶道幽而不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华茶道重又走上复兴之路。然而目前茶文化界对中华茶道的理解是见仁见智,多有分歧。为进一步弘扬中华茶道,有必要对中华茶道的概念作出科学的诠释。
一 “茶道”一词溯源
“茶道”一词首见于中唐。
诗僧、茶人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的最后一句为:“熟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该诗不仅描写了“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的饮茶之道,还描写了饮茶修道的过程,“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道不可得,所谓得道即证道、悟道。皎然的“茶道”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通过“饮茶之道”来修道、悟道,从而涤昏寐、清心神、破烦恼、全真得道。我们不知皎然此诗作于何年,但知皎然逝于唐顺宗永贞初年(公元805年),故“茶道”一词的提出不会晚于公元八世纪末。
与皎然、陆羽同时的封演在其《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言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陆羽《茶论》(《茶经》的前身)详言“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常伯熊又对陆羽《茶论》进行了“广润色之”,致力推广茶道,终于使得“茶道大行”。从封演文中来看,此“茶道”是侧重于煎饮法的“饮茶之道”。封演,天宝(742—756年)中举进士,大历(766—779年)中为县令,德宗时(780—805年)官至朝散大夫、检校尚书、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最晚应记于公元八世纪末或九世纪初。
明朝中期的茶人张源在其《茶录》一书中单列“茶道”一条,其记:“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张源的“茶道”概念含义较广,包括造茶、藏茶、泡茶之道。
晚明时期的文人、茶人陈继儒在为周庆叔《岕茶别论》所作序中言:“则岕于国初已受知遇,……第蒸、采、烹、洗,悉与古法不同。而喃喃者犹持陆鸿渐之《经》、蔡君谟之《录》而祖之,以为茶道在是,当不会令庆叔失笑。”明代后期流行散茶瀹泡,湖州长兴岕茶属蒸青绿茶,因当地的环境易染沙尘,故泡茶前必先洗茶,故谓其“蒸、采、烹、洗,悉与古法不同。”陆羽《茶经》倡煎茶,蔡襄《茶录》倡点茶。陈继儒生活的晚明时期,泡茶流行,不但煎茶早已绝迹,点茶也已淘汰。所以陈继儒批评了那些仍固执地坚持认为茶道唯在陆羽《茶经》、蔡襄《茶录》的迂腐观念。陈继儒“茶道”则包括“蒸、采、烹、洗”,为“制茶、泡茶”之道。
由上可知,中国古代的“茶道”概念,不仅涵盖“饮茶之道”、“饮茶修道”,而且还包括“采茶、制茶、藏茶之道”,涵义较广泛。
二 见仁见智的茶道观
中华茶道衰于近代,复兴于上世纪末。随着中华茶道的复兴,人们感到有必要对中华茶道的概念予以科学地界定,一些茶人、专家、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
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茶经述评》)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修身养性的手段。
一代宗师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就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中国茶史散论》)庄晚芳先生提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而进行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仪式。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本能和理智的享受中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茶道”论释》)陈香白先生是从茶道的目的和理想来给出茶道定义的。
梁子认为:“茶道,是在一定的环境气氛中,以饮茶、制茶、烹茶、点茶为核心,通过一定的语言、身体动作、器具、装饰表达一定思想感情,具有一定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综合文化活动形式。”(《中国唐宋茶道》)梁子先生受到传统茶道观念的影响,其茶道概念包括“制茶”在内。
周文棠把茶道的概念阐述为“以饮茶活动为形式,通过饮茶活动获得精神感受和思想上的需求满足”(《茶道》)周文棠先生认为茶道是通过饮茶活动获得精神感受和思想上的需求满足。
台湾的蔡荣章认为:“如要强调有形的动作部分,则使用‘茶艺’,强调茶引发的思想与美感境界,则使用‘茶道’。指导‘茶艺’的理念,就是‘茶道。”(《现代茶思想集》)蔡荣章先生提出茶道是指导茶艺的理念。
台湾的刘汉介认为:“所谓茶道就是指品茗的方法和意境。”(《中国茶艺》)刘汉介先生的茶道概念与茶艺相近。
澳门的罗庆江认为中国茶道:
“(一)是糅合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与哲理的、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种修身活动。
(二)是以茶为媒介而进行的一种行为艺术。
(三)是借助茶事通向彻悟人生的一种途径。”
“茶道是包罗了视觉艺术、行为艺术甚至音乐艺术于一身的综合艺术。”(《“中国茶道”浅谈》)
罗庆江先生的茶道概念强调了茶道是一种综合艺术,是一种修身活动,是通向彻悟人生的途径。
上述数家关于茶道的定义,或简或繁,各有千秋,有得有失。
三 中华茶道概念
茶道,就是藉饮茶而修道。茶道中的饮茶实质是艺术性的饮茶,是一种饮茶艺术,可谓是“饮茶有道”,这种饮茶艺术用中国传统的说法就是“饮茶之道”。修习茶道的目的在于养生修心,以提高审美素养、道德素质和人生境界,用中国传统的说法就是“饮茶修道”。因此,可以为茶道下个定义;茶道是以养生修心为宗旨的饮茶艺术,简言之,茶道即饮茶修道。
中华茶道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饮茶修道,其结果在于悟道、证道、得道。悟道、证道、得道后的境界,表现为饮茶即道。饮茶即道是茶道的最高境界,茶人的终极追求。因此,中华茶道涵蕴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三义。
(一)饮茶之道
饮茶之道,道在此作方式、方法、技艺。
茶道中的饮茶与日常生活中的大众化饮茶不一样,它包含备器、择水、取火、侯汤、习茶的一套程序和技艺,也就是说饮茶有道。但饮茶之道又是形式多样的,不拘一格。饮茶之道即饮茶艺术,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茶艺。
中国历史上先后形成三类饮茶之道——茶艺,以陆羽《茶经》为代表的煎茶茶艺,以蔡襄《茶录》和赵佶《大观茶论》为代表的点茶茶艺,以张源《茶录》和许次纾《茶疏》为代表的泡茶茶艺。煎茶茶艺萌芽于西晋,形成于盛唐,流行于中晚唐,至南宋而亡;点茶茶艺萌芽于晚唐,形成于五代,流行于两宋,至明朝后期而亡;泡茶茶艺萌芽于南宋,形成于明朝中期,流行于明朝后期至清朝中期,近现代一度衰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开始复兴。
(二)饮茶修道
饮茶修道是借助饮茶活动以修行悟道,此道指道德、规律、真理、本源、生命本体、终极实在等。
唐释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云:“一饮涤昏寐”,“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作为中华茶道的倡导者、开拓者,认为通过饮茶可以涤昏寐、清心神、得道、全真。
中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脍炙人口,“七碗茶”流传千古,“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卢仝细致地描写了饮茶的身心感受和心灵境界,特别是五碗茶肌骨俱清,六碗茶通仙灵,七碗茶得道成仙、羽化飞升。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序记:“至若茶之为物,……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之。”“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茶禀清、和、淡、洁、韵、静之性,饮茶能致清导和、熏陶德化,籍茶而修德。
明代朱权《茶谱》序曰:“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乃与客清谈欸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卢仝吃七碗,老苏不禁三碗,予以一瓯,足可通仙灵矣。”籍饮茶而探虚玄大道,参天地造化,清心出尘,一瓯通仙,终而得道。
清代袁枚《随园食单》记:“壶小如胡桃,杯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饮茶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
饮茶是养生、修心的津梁,是求道、证道的门径。一言以蔽之,饮茶可资修道。
(三)饮茶即道
饮茶即道意乃饮茶即修道,即茶即道,此道指本源、生命本体、宇宙根本、终极实在等。
老子认为:“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庄子认为:“道”普遍地内化于一切物“在屎溺”、“在瓦砾”,“无所不在”,“无逃乎物”。禅宗马祖道一禅师主张“平常心是道”,其弟子庞蕴居士则说:“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其另一弟子大珠慧海禅师则认为修道在于“饥来吃饭,困来即眠”。道一的三传弟子、临济宗开山义玄禅师又说:“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眠”。道不用修,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不离于日常生活,修道不必于日用平常之事外用功夫,只须于日常生活中无心而为,顺任自然。自然地生活,自然地作事,不修而修。运水搬柴,著衣吃饭,涤器煮水,煎茶饮茶,道在其中。饮茶即修道,即茶即道。道就寓于饮茶的日常生活之中,吃茶即参禅,吃茶即修道,即境求悟。仰山慧寂禅师有一偈:“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钁头边。”不须持戒,亦无须坐禅,饮茶、劳作便是修道。赵州从谂禅师有“吃茶去”法语,倡导平常即道,开“茶禅一味”的先河。赵朴初居士诗曰:“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道法自然,平常心是道。大道至简,不修乃修。取火侯汤,烧水煎茶,无非是道。顺乎自然,无心而为,于自然的饮茶活动中默契天真、冥合大道。法无定法,不要拘泥于饮茶的程序、礼法、规则,贵在朴素、简单,要饮则饮,从心所欲,自然无为。
饮茶即道,是修道的结果,是悟道后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四 中华茶道的构成
中华茶道,就其构成要素来说,有环境、礼法、茶艺、修行四大要素。
(一)环境
茶道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所进行的茶事活动,茶道对环境的选择、营造尤其讲究,旨在通过环境来陶冶、净化人的心灵,因而需要一个与茶道活动要求相一致的环境。茶道活动的环境不是任意、随便的,而是经过精心的选择或营造。茶道环境有三类,一是自然环境,如松间竹下,泉边溪侧,林中石上。二是人造环境,如僧寮道院、亭台楼阁、画舫水榭、书房客厅。三是特设环境,即专门用来从事茶道活动的茶室。茶室包括室外环境和室内环境,茶室的室外环境是指茶室的庭院,茶室的庭院往往栽有青松翠竹等常绿植物及花木。室内环境则往往有挂画、插花、盆景、古玩、文房清供等。尤其是挂画、插花,必不可少。
鲍君徽《东亭茶宴》:“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声中。幽篁引沼新抽翠,芳槿低檐欲吐红。坐久此中无限兴,更怜团扇起清风。”
朱权《茶谱》记:“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牖。”陆树声撰《茶寮记》“茶候”记:“凉台静室、曲几明窗、僧寮道院、松风竹月”等。徐渭《徐文长秘集》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寒宵兀坐、宜松风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云、宜绿鲜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装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瓢烟。”
许次纾《茶疏》“饮时”记:“明窗净几、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课花责鸟、荷亭避暑、小院焚香、清幽寺院、名泉怪石”等二十四宜。其“茶所”条又记:“小斋之外,别置茶寮。高燥明爽,勿令闭寒。壁边列置两炉,炉以小雪洞覆之,止开一面,用省灰尘脱散。寮前置一几,以顿茶注、茶盂、为临时供具。别置一几,以顿他器。旁列一架,巾[巾兑]悬之。”
屠隆《茶说》“茶寮”条记:“构一斗室,相傍书斋,内设茶具,教一童子专主茶设,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
总之,茶道的环境要清雅幽静,使人进入到此环境中,忘却俗世,洗尽尘心,熏陶德化。
(二)礼法
茶道活动是要遵照一定的礼法进行,礼既礼貌、礼节、礼仪,法即规范、法则。“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陆羽《茶经》“五之煮”)此为唐代煎茶道中的行茶规矩。
“童子捧献于前,主起举瓯奉客日:为君以泻清臆。客起接,举瓯曰:非此不足以破孤闷。乃复坐。饮毕,童子接瓯而退。话久情长,礼陈再三。”(朱权《茶谱》序)此为宋明点茶道主、客间的端、接、饮、叙礼仪,颇为谨严。
礼是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是表示友好和尊敬的仪容、态度、语言、动作。茶道之礼有主人与客人、客人与客人之间的礼仪、礼节、礼貌。
茶道之法是整个茶事过程中的一系列规范与法度,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一些规定,如位置、顺序、动作、语言、姿态、仪表、仪容等。
茶道的礼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损益,与时偕行。在不同的茶道流派中,礼法有不同,但有些基本的礼法内容却是相对固定不变的。
(三)茶艺
茶艺即饮茶艺术,包括备器、择水、取火、侯汤、习茶五大环节。依习茶方式,古今茶艺可划分为煎茶茶艺、点茶茶艺、泡茶茶艺三类;由于煎茶茶艺、点茶茶艺已消亡,当代茶艺只是泡茶茶艺。依主茶具,可将泡茶茶艺分为壶泡茶艺、工夫茶艺、盖碗泡茶艺、玻璃杯泡茶艺、工夫法茶艺。壶泡茶艺、盖碗泡茶艺、玻璃杯泡茶艺、工夫法茶艺则可依所用茶类、茶叶来进一步细分。工夫茶艺依发源地又可划分为武夷工夫茶艺、武夷变式工夫茶艺、台湾工夫茶艺、台湾变式工夫茶艺。民俗茶艺则单列。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和载体,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道离不开茶艺,茶道依存于茶艺,舍茶艺则无茶道。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但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作为一门艺术,也可以进行舞台表演。因此说,表演茶艺或茶艺表演是可以的,但说茶道表演或表演茶道则是不妥的。因为,茶道是供人修行的,不是表演给别人看的,可表演的是茶艺而不是茶道。
(四)修行
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茶人通过茶事活动怡情悦性、陶冶情操、修心悟道。中华茶道的修行为“性命双修”,修性即修心,修命即修身,也谓养生,性命双修亦即身心双修。修命、修身、养生在于祛病健体、延年益寿;修性、修心在于怡情悦性、修养人生、冥周物理、契合大道。
茶道所修之道为何道?可为儒家之道,可为道家、道教之道,也可为禅宗及佛教之道,因人而异。一般说来,茶道中所修之道为综合之道。
中华茶道的理想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证道是修道的结果,是茶道的理想,是茶人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茶道的宗旨、目的在于修行,环境亦好,礼法亦好,茶艺亦好,都是为着一个目的——修行而设,服务于修行。修行是为了每个参加者自身素质和境界的提高,塑造完美的人格。
五 茶道的分类
关于茶道的分类,目前中国茶文化界比较混乱。较多的是以茶道实践的主体划分为宫廷茶道、文士茶道、宗教茶道、民间茶道,有以茶为主体分划为乌龙茶道、绿茶茶道、红茶茶道、花茶茶道等,有将茶道划分为修行类茶道、茶艺类茶道、风雅类茶道、技进类茶道,还有以地区划分为某地茶艺,还有把茶道分为表演型茶道和非表演型茶道,甚至有人提出“孔子茶道”一说,不一而足。这些划分无疑是片面的、不科学的,甚至可以说是根本错误的。
何为宫廷茶道?唐朝宫廷饮茶不同于宋朝,宋朝宫廷饮茶不同于明朝,唐煎、宋点、明清泡,宫廷茶道所指又为何?文士茶道、宗教茶道、民间茶道亦是同样道理。同是点茶,为何在宋徽宗那里就成了宫廷茶道?而到了苏轼那里又成了文士茶道?到了佛徒、道士那里又成了宗教茶道?到了山民渔夫那里就成了民间茶道?如果是这样,岂不是在商人那里就称为商人茶道,在士兵那里就称为武士茶道?事实上,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形成过宫廷茶道、文士茶道、宗教茶道、民间茶道这些流派,这些流派都是今人的杜撰,毫无根据。不同的茶类、同类的不同种茶可以有相同的习茶法,又岂能以茶来命名茶道?
茶道的宗旨在于修心养生,体道悟道,一句话,在于修行,没有舍修行的茶道。茶艺是茶道的载体,亦没有无茶艺的茶道。茶道是风雅艺术,茶艺中无疑包含技术,茶道则理所当然地蕴含了修行、茶艺、风雅、技进,因而提出所谓的修行类茶道、茶艺类茶道、风雅类茶道、技进类茶道则是牵强附会。
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没有证据表明茶已成为饮料,更无一条材料表明孔子曾饮过茶,在没有饮茶的时代创立茶道,实在有丰富的想象力。
茶道如何分类?在茶道的构成四要素中,不同类型的茶道对修行、环境的要求基本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茶艺和礼法。茶道的不同,首先是其茶艺的差异,其次是礼法的差异。因此,茶道分类的第一原则是依茶艺而划分,第二原则是在同一茶道类型中,依礼法和个人风格来划分不同的流派。
笔者曾提出:“考察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依茶艺而言,中国茶道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中国茶道发展史纲要》)[1]茶道的分类原则首先应依据茶艺,依据茶艺,中国先后形成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
从历史上看,中华茶道则有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大类别。但中国的煎茶道亡于南宋中期,点茶道亡于明朝后期,唯有形成于明朝中期的泡茶道流传至今。无论是煎茶道,还是点茶道,在历史上都未曾形成支派。
晚明以来的中华茶道唯以泡茶道的形式流传,中华茶道在当代走上复兴之路,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有望在不远的将来形成不同风格、特色的泡茶道流派,但目前毕竟还未形成有一定风格、特色的流派。
本文原刊《农业考古》2004年第4期,P97-10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