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棠垭老街:凝滞了的旧时光

(2018-09-28 11:14:04)

   三峡晚报讯  记者柯黎/ 王康明/


  夷陵区分乡镇棠垭老街,是夷陵腹地一条保存完好的历史老街。走在狭窄的小巷里,始建于清朝的老宅子随处可见,青砖黛瓦、马头墙耸立,青石板台阶、厚重的木板门、纹饰精美的木窗棂,还有在门前蹒跚的老人,仿佛把人带入了一段旧时光里。据介绍,棠垭老街的兴起,大概在明末清初时期。

  
   
   1、棠垭老街是藏在群山里的迟暮美人。临街的木板楼老宅、水影斑驳的青  石板是美人眼角的鱼尾纹,掖着风霜,也藏着故事。

  棠垭老街地处分乡镇棠垭村二组,是宜昌至保康的必经之路。旧时因棠垭境内盛产垭丝,和远安苟家垭一样,是垭丝的主要产地之一,棠垭至苟家垭也有小丝绸之路的美称。明清时期,这里一度商贾云集,热闹非凡。

  23,我们从223省道折入棠垭老街时,背阴的地方还散着积雪。高低错落的屋檐下,雨水像断了线的珠子滴嗒落下。那是屋顶上的积雪在暖阳下快速融化,水珠摔碎青石板台阶上,又在水泥平地上晕染开来,映着斑驳的墙影,成了一幅静谧的油画。

  此时,69岁的杨发仁正倚坐在103号门内,就着老花镜细细地劈一根青竹子。103号是一栋两层的瓦房,有着方方正正的石门框,二楼小巧的木格窗彰显出它与众不同的气质。他的身影没在暗光之中,浅色的篾片在手中搅动,脚边上躺着一捆篾条。老街的历史可久远喽,起码有一两百年了。杨发仁说,这房子是亲戚家的,具体的年代他也说不上来。亲戚在这里开榨房,淡季时就回老家种田去了。杨发仁的家在对门,就对门那杂货铺。他说,老伴在那边看杂货铺,他就在这里做篾活,马上就到春上了,做些插青用的。

  2、老杨的杂货铺就在路口,一边挂着烟花爆竹零售专卖,另一边接着一间土墙房,写着理发,一律五元的招牌。是抹了原迹,用粉笔新写上去的,土房子的门楣上方,还端端正正地贴着婚嫁摄影的招贴画。

  在棠垭村88号,我们与一座明清风格的商铺不期而遇。灰白色马头墙林立,托起了低垂的屋檐。临街一面,厚实的木板门紧闭,左侧是一方石板式柜台,此刻也用木板封闭着。和宜昌城区新民街1号一样,这栋老房子的一、二层结合部也装饰有“S”形双弯轩棚,这被认为是宜昌地区的明清花楼古商铺独有的特征。

  临街二楼,是疏密有致的木格窗,此刻有一半隐在屋檐的影子里。我们试着敲了敲门,虚掩的大门竟一声弹开了。三间一重天井式的院落朗然入目。日光投射到天井里,在屋内泻下一庭晴辉。积雪融化的雨水沿着天井的四檐泻下,如玉帘在挂。65岁的杨昌润闻声从里间探出头来,听说我们来是看老房子的,热情地迎我们入内。每年都有好多人,来看这老房子。她笑着介绍,这房子原是一个名叫乐楚萧的地主的商铺。我家老聂的爸爸小时候在这里做过工。土改后,分给老聂等几家居住。那几户逐渐搬走了,孩子们长大了也离开了这里,现在这里只剩下她和老伴聂邦文了。我们去的那天,老聂放羊去了。

  屋子角落里摆放着巨大的米斗、传统的吹谷机,院子的正中是一方天井,雨水稳稳落入天井池中,却不见池中有一点积水,只将井沿的青石板一点点润湿。二楼宝瓶式栏杆上落满了纤尘,之前大概有阁楼,转身在墙角果然发现了一架木梯,杨昌润说他们已很少上去,楼板没维修,有些都朽了。

  3、天井往后是一个门厅,再之后是一重木门,开着左中右三个门。杨昌润介绍,这以前是一个木柜,上面供奉的是一个神龛,人入内走两边的垂花木门。除四旧时,神龛被人给砸了。

  老房子至少有100年历史了。杨昌润说,老屋的故事,公公常常讲给后辈听。据说,乐楚萧的爸爸原本也姓聂,后来到乐姓地主家做了上门女婿。这位聂太太60大寿时,我的公爹才10岁。公爹若还在世,也有100来岁了。这不就是100多年了吗?

  乐楚萧主家之后,是棠垭老街最兴盛的时候,他既开药房,也在铺子里经营百货,还在后面开了染坊。土改之后,这座老宅子被分隔开,供几户人家居住,其中之一是乐家的儿子,但后来他们家也迁走了。那时候,这个地方还有一个大大的药柜。在前厅,她用手比划着,后来儿子大了,家里需要隔断住人,就把药柜拆了砌了泥墙。

  在棠垭老街上,街道两旁的房屋,均依地势而建,街道为中间低,两头高,呈“S”形状。像88号这样的民居商铺不在少数,大多数都为土木结构,以数根木柱撑以横木为架,夹木板为墙,青瓦屋面,有些临街的一、二楼木质面墙上,雕刻着各种精细的图案。

  分乡镇文化站站长望兵介绍,整个棠垭老街长500多米,几乎有一半的老宅子。过去这里的街道,全部是用石板铺成,最宽处不到3米,最窄处只有2米。街上尽是铺子,当面左右间为商铺,铺台以下以整块石板为面墙,以上为活动木板,日拆经营,夜闭防盗,一些老房子里还可以看到抵门扛在地上的卡口。


  走在大街上,有一面墙上还残留着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历史印迹。新中国成立后,棠垭老街兴盛如昔。据当地老人介绍,直到农业合作社时期,这里还是非常热闹的。直到1993年,基层农村供销社改制后,老街作为乡村流通网络点的枢纽作用削弱,棠垭老街便逐渐走向衰落。

  自驾路线:宜昌夷陵区分乡镇—s223省道到棠垭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