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迹罕至的执笏山,曾经香火盛极一时

(2014-07-02 17:41:23)
标签:

文化

分类: 三峡地理

    在点军区艾家镇七里冲,有一座形似笏板的山峰,名曰执笏山。山岩上又有天然的白迹,勾勒出大臣峨冠博带、执笏跪拜在蒲团上之景,相传是太白金星执笏禀告玉帝所化成的。山顶曾建有玄帝观,历史可追溯至唐代。

   三峡晚报讯 记者柯黎 实习生范薇 兰玉婷 丁亚楠/文 记者李传平 实习生董郢/摄



 

   执笏山山岩上的天然的白迹,勾勒出大臣峨冠博带、执笏跪拜在蒲团上的情景。 
       
    1、
    8月6日上午,37℃的高温炙烤着大地,室外热浪滚滚。艾家镇七里冲山泉潺潺,艳阳下的橘林间,洁白的屋檐若隐若现,静谧而明亮。
    仰望对面的执笏山,绿林覆顶,一大块山岩裸露在外,如刀劈斧削般陡峭。远观,恰似古代朝臣长袖曳地,执笏耸立。
    “笏,是指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70岁的欧阳运森滔滔不绝地讲开了。他是本次采访的向导,曾任夷陵区档案馆馆长。上世纪90年代,执笏山拟作景区开发,欧阳运森曾是文史顾问,后此事搁浅,但他对荆门群山的研究未曾停止,著有《荆门雄风》等文集。
    执笏山海拔418米,与伍家岗隔江相望,其主峰丞相背为荆门十二背之一。“背,通“碚”,最早是指临水矗立的大石头。荆门十二背,是说这里有12座临水的大山。有将军背、摇船背、丞相背、长流背、顺流背、乌石背、偃月背、大禹背、磨(音末)船背、观音背、天鹅背、桃花背。”欧阳运森如数家珍。
    在古代,荆门有着特别的意义。“我搜集过关于荆门山的古诗,有100多首。李白的‘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人人皆知,杜甫也曾吟‘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究其原因是这里地势独特——群山至此变得低缓,长江至此水域变得开阔。”
    置身于荆门十二背中的执笏山,也在诗文中留有剪影。乾隆二十八年《东湖县志》记载:南明首辅、夷陵人文安之曾登临执笏山,与山僧对诗一首:“移榻就松阴,霜津落叶深。一僧凌雾去,归路正堪寻。”
  
  2、
   “你们去爬吧,我是没办法了。”站在山脚下,欧阳老先生望崖兴叹。他随口说起了13年前爬
    执笏山的情景:“那一年我57岁,爬上去已气喘吁吁。不过山上的风光还真是不错,大江东去,一览众山小,心旷神怡。”
    执笏山上曾有一座玄帝观,据史料推测建于唐代,是峡州辖区知州直管的道。老先生介绍,据《旧唐书·高宗本纪》记载,乾封元年二月,唐高宗李治至亳州老君庙祭祀太上老君,下诏书令天下各郡(州)必建玄帝观。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执笏山被峡州知州选址建立玄帝观。
    明代中期,儒、释、道三教合一风气盛行。执笏山玄帝观对面的丞相背峰顶,又建起了玉皇阁、观音堂。玉帝面像朝北,观音朝南,背靠背立于一殿。如此,执笏山香火愈加旺盛。
    可惜,这些建筑在文革期间,顶上全部被当作四旧破坏。“我那次到山上游玩时,山上散落着残砖断瓦,荒草凄凄,令人感慨。”
    上世纪90年代,曾有外地人看中这块风水宝地,计划投资兴建风景区。“已经修建了张仙洞,塑有张三丰的泥像,可之后这里划归点军区,开发一事搁浅。这地方也荒芜了,成了驴友们探险的宝地。”
    老先生提醒我们,上山一定要特别小心。“从丞相背到执笏山,中间有一座通天桥,始建于明代,初为木桥。清朝康熙年间,执笏山下的绅士刘开显捐资一百二十两,重修了一座石拱桥。只有三米宽,桥下深达百米,望之胆颤。”

    3、
    打听清楚了上山的路线,备足饮水,我们捡了竹杖当拐杖,开始探路前行。从一栋两层小洋楼的屋侧进山,按照老先生的提示,循着人工开凿的石阶前行。
    “之”字形的小径辟在农家的菜园里,脸色黝黑的农民挑着黄瓜从地里归来,园子里,辣椒累累,豆荚饱胀,苕藤绿油油一片。
    《东湖县治》记载,康熙五十三年,荆州知府邱天英为开辟荆门执笏山纤路,“捐资雇匠,垂铁索石柱,以资攀援。”(宜昌古为荆州,直到雍正十三年才从荆州划出,设“宜昌府”,辖“东湖县”——编者注)后宜昌知府李元英等续接修宽。
    如今,这些铁索早已不见踪迹,砌就的石阶也时有时无。一些台阶被山泉冲刷,呈现出太湖石般的“瘦”和“露”,依稀可以看到人工开凿的痕迹。
    “走反了,前面就没有路了。”山下突然传来急促的呼喊声,原来指路的农妇看见我们走错方向了。
    约十多分钟,我们走出菜园,走进松叶与杂树相交的山林。松林枝叶蓬松茂密,杂乱无章地紧贴着路面,石阶也时隐时现。愈往上,丛林愈加茂盛,得花很大的力气拂开树枝才能前行。
    又艰难行走了半个多小时,执笏山近在眼前,却因荆棘交错,再难迈步——显然,这里已许久没有人来过了。
    我们只好怏怏地下山。67岁的村民胡大正遇见我们,笑呵呵地上前搭话:“这个天气,爬上去也会中暑。”老人说,他常去山上采草药,顶上有一大块空地,约摸有两间房基地那么大。
    欧阳运森说:“这里有现成的空地,离城区又近,不仅临着长江,还有渊源的道教文化和繁荣的诗歌文化。如果可能,在原址上复建道观,重现曾经的盛景,将会为宜昌新添一道风景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