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织布街,百年明清老街的艳与寂

(2013-05-16 15:11:18)
标签:

文化

分类: 三峡地理

    三峡晚报讯 本报记者柯黎/文 郑联学/图
    长江出三峡之后,在猇亭形成第一个冲积平原。沿江北岸最突出的部位,是历史悠久的古老背镇。镇上有一条古街织布街,因明清时期“家家纺线、户户织布”而闻名,至今仍遗留着不少明清时期的古建筑。

http://s3/mw690/6686641dgdcd097def462&690

古老的织布街引来各地的摄影爱好者 

 

1.织布街紧邻长江而建,是一条静谧的百年老街。

    “民国《湖北县政概况》记载‘宜昌各区商业较著者,首推古老背’,实际上这里商业萌芽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5月3日下午,天气晴好。站在猇亭古镇古老背老街318国道上,耳畔传来机动船“呜呜”的汽笛声。眼前是微波轻漾的长江,浮光跃金。
    同行的杨君是猇亭区政协原秘书长,也是市级非遗项目 “猇亭三国传说”的传人之一,55岁的他已两鬓染霜。杨君从小在临近的新正街长大,对织布街一草一木都烂熟于心。
    “上个世纪70年代,这附近发掘了古镇河边马家溪遗址,出土了成批的石锛、石斧、渔猎工具等。从北京来的考古学家认为,这是新石器时代的手工作坊遗址,证明至少在5000多年前,这里就有商业活动的存在。”
    织布街紧邻长江而建,是一条静谧的民居老街,被318国道劈为下街尾和上街。灰旧的电线掠过头顶,伸向两侧民房,或顺壁蔓延,或钻壁入户。一栋栋破旧的古民宅嵌在瓷砖水泥房之间,裹檐翘脊静默,灰墙斑驳,露出大片的青砖,又有白色的墙泥灰泼过,留下股股印渍,似随意涂抹的水墨画。
    91号房的墙壁上,隐约可见“学大寨”几个粗体黑字。宅门紧闭,朱漆木窗棂褪了色,玻璃上蒙着薄薄的灰雾,沉积多年,或是缺了一两角。扁圆拱形大门两壁,用红色的记号笔写着“棉花加工,收购出售”的标识语。
    “过去这个镇是棉纱布匹集中交易的地方,家家纺线、户户织布。”他的手指越过层层屋顶,指向另一头几处空置的旧楼,“那是宜昌地区色织布厂,附近还有染整厂,上世纪80年代红极一时。老街有民谚‘清明的布,铺大路’,说的是浆晒布匹的场景,而‘有女不嫁古老背,不到三更不得睡’说的就是古镇家家纺纱织布,不到半夜不得停工的情景。”
    说话间,已来到108号民宅前。二楼两扇小小的木窗,牵住了一行人的目光。仿佛黑白片闪回到彩色片,小小的木窗随之打开,一位姑娘正要探出头来,巧笑倩兮。

2.木门底端有两尺多高的水渍,王作寿说那是1981年发大水留下的。


    “老一辈人回忆说,织布街过去是青石板路,两边全是木头穿架结构的房子,临街是布庄、杂货铺,还有兴善寺、元后宫和玉皇阁三座寺庙。可惜的是保存下来的不多。”杨君说,它们大多被日军炸毁了,“文革”时又拆毁了部分,现在大部分都改建或重修过。
    “你知道这元后宫供奉的是谁吗?是布业始祖黄道婆。”他眼里有瞬间的兴奋,仿佛看见了逝去的人来车往、商贩叫卖、烟火袅袅的过往。
    一间敞着门的幽深老宅子,只一眼就瞅见了长江的剪影,灰白的水面和江堤,那样突然地跃入眼帘。杨君招招手,“带你看看这房子的内部结构。”
    穿过一条巷道,进入一个天井。上顶苍穹,似聚着一庭灵气。周围没有风,凉意薄薄地侵入肩头。“它有透气、透光作用,更重要的功能是方便这种大房子排雨水。”
    天井一侧的檐角,杂乱堆砌着青砖,上面放着一个破铁盆,几张石棉瓦,一堆破烂的木板。几根木梁隐在砖墙里。“这是用红砖加固过的,过去全部都是木头的,那种木头穿架结构的房子,有很好的防洪功能:大水淹来时,板壁一拆,只剩屋架立在水中,人可以居住在木楼之上,几天后等大水一退,下面一收拾又可以开门做生意。”
    用红砖取代木板,加固、改造或是重建房子,在上世纪80年代比较集中。98号的居民王作寿就是其中一个。他家的房子是一栋水泥两层楼,门前一侧立着一截残垣断壁。
    “政府要求维持原貌,说是会进行旅游开发,不让大面积改动,但大家还是会偷偷动,娶媳嫁女,总不能太寒酸了。”60岁的王作寿在城区工作,幼时家从下街尾搬到上街98号,如今只有他和老伴儿住在这里。
    他家的正对面,有一栋脊梁下塌的老房子,门楣上方一个大五角星,已难辨颜色。木门底端有两尺多高的水渍,王作寿说那是1981年发大水留下的,“那次水灾,是记忆中最大的一次。”

3.辛德菊是对河红花套人,1949年嫁到这里,已在这里生活了64年。


    一栋三层白色旧式小洋房,犹如一个迟暮的贵妇,兀自矗立在织布街头,是一道醒目的风景。偌大的房子,就住着83岁的辛德菊一个人。
    记者经过门前时,老太太正倚在一张软椅上,凝视面前一架高脚红木茶几,配合一位陌生的摄影师照相。白头发整齐地梳向脑后,是一个讲究人。
    红木茶几上积着尘垢,灰扑扑的,犄角趴着蛛网。“这茶几是祖上传下来的,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
    辛德菊是对河红花套人,与老伴儿是表姐弟,1949年嫁到这里,已在这里生活了64年。“我结婚时刚解放,家里楼上楼下三层,都住满了解放军。”
    一个嫂子从门前经过,停脚靠在玄色铆钉大门上,脸膛黝黑。“她是这家的媳妇,她老伴儿去年去世了。她有三个儿子,还有好几个孙子,都曾来接她过去住,但她就是不愿离开这儿,天天吃饭睡觉都是一个人。”
    “那时这边是布庄,这边是杂货铺。”辛德菊用手比划着。“那两扇铁门,还被解放军征用过哩!”
    老人一生育有8个子女,三个夭折,两个女儿,“一个在1966年饿死了,还有一个出车祸去世了。”她从身后电视柜上摸出一根烟,缓缓点上,满是皱纹的脸上很平静。年代太久远了,泪水已干。
    “这老太太很时髦,她从地区供销社退休,有退休工资,平时就看电视,听音乐。”大嫂指着墙角一台42寸大彩电说,没事她就看电视,用收音机放歌,“声音轰轰地响。”
    离开时,老人的屋里传来欢快的《月亮之上》。对面红砖房子的墙壁上,悬挂着“交头接耳当代艺术展”宣传牌,这是2010年举办活动时留下的。旁边有一座坍塌的危房,碗口粗的虬藤从坍塌的墙内探出头,树叶轻轻地摇曳。
    “那里是新正街码头遗址,有两百多年历史了。”杨君指着不远处的一片江滩说,陆运发达了,码头就被荒弃了,2011年命名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一块牌子。”渡口旁边有一片树林,杨君说那就是马家溪遗址的所在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