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张佳羽

标签:
文学留守儿童奶奶作品小板凳 |
分类: 评论 |
说实在的,在这个文学逐渐被边缘化的时代,我有好长时间没有看到真正赋予文艺气息又关注人性的文字了,尤其是出自那些处于花季岁月的少年之手,直至看到张佳羽的作品。
前年在北京参加全国公安文化培训,路过兰州,有人给我送了一套张佳羽最新出版的散文集,并且说“看看吧,这孩子写的东西有底气”,我接过一翻,感觉真的不错。作品不但有底气,而且透着一股毫不做作的孩子气的纯真,也不乏钻入文字深处的那股灵气。不巧的是,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名公安文化人聚集在公安大学,大家都互相传看,我也有求必应。但是传着传着,就不见了,最后花落谁家也不得而知。
“秀才人情半张纸”,作品是作者辛勤汗水的结晶,被我弄丢了,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事。感觉自己既对不起送书的人,更对不起作者,作为弥补,就在网上读张佳羽的博客,才知道了一些梗概。
小佳羽出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若用“国家不幸诗家幸”的成长标准来衡量,她也许没有遇到盛产作家的黄金期。因为在一般人的眼里,一个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缺乏催生厚重思想的土壤,就是有作品,也难以达到人们企及的高度。看过佳羽的作品,才知道这标准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人。
佳羽少年老成,无论是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还是对自然万物的观察,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即使有些视角不够科学,也会让你觉得有趣,你才能知道,这就是张佳羽而不是别人。
多年来,佳羽畅游在文学的海洋,文学寄托了她少女时代的情思与少年时代的梦想。和所有的文化人一样,她辛苦着,也快乐着。然而,她毕竟没有生活在真空,在拜金主义思潮几乎成为合理存在的现实面前,文学出版、商业运作、市场包装,这些“非文学”的东西对圣洁的文学殿堂带来的阴霾是不可估量的,对此她始终保持着清醒。她不但关注文学,也关注文学青年,当她看到一些文学青年像在文学这股道上奔跑的“小车”,陆续地烧坏了零部件,泊在半道上病态般呻吟时,她联想到了曾以一首《面向大海,春暖花开》诗歌迷倒了多少人却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的天才诗人海子,想到了骑着《哭泣的骆驼》将背影消失在地平线下的台湾作家三毛。作者的结论是,如果文学如此折磨人,我宁要健康,不要文学。佳羽能有这般见地,作为一个涉世不深的女孩子,是难能可贵的。
孩子的天性是单纯,佳羽敢于剖析自己,她承认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她回顾了自己曾经被人夸的经历,一次是看到江苏省特级语文老师程韶荣写的《“张佳羽现象”启示录》时受宠若惊,“大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报恩感”;一次是听到《中学生》杂志的编辑说自己“比如今的同龄人要踏实一些”,心里暖暖的;第三次是听到首届10万元闻一多诗歌大奖得主、著名诗人高凯对她作品的肯定时,感觉自己“正在鼓风机前面晕晕乎乎地飘着”。读到这里,不禁让人想到了李清照作品中那个“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小姑娘,尽管让女孩子活泼烂漫的原因千差万别,但是那种单纯、明净、可爱、顽皮的天性自有一番韵致。
佳羽很有想象力,这是一个作家最可贵的潜质,这也许是决定她将来高度的标尺。她写天刮大风是“天神经了”,“天泛红,飞沙十万八千丈,遮光蔽日,大树弯腰欲断梁”,文采飞扬,和李白“尔来四万八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有着相通或相似的豪迈。佳羽笔下的春天是生机盎然的,她笔下的春风“穿着云絮一样柔软的舞鞋,从东方红广场的人群里旋出来”,一根一根抻着小草的耳朵:“醒来呀,醒来呀,快醒来!”小草“犯着迷糊,晃动晃动身子,又呼呼地睡去”。自然的美景和着孩子们烂漫的情思让人感到大自然的无限生机。
再好的作品如果不关注社会人生就会失去现实意义。在这一点上,佳羽是有见地的。孩子是希望的象征,但她笔下的留守儿童是天真、顽强、无奈的化身。她以一个留守儿童的口吻诉说自己的孤独:“爸妈在城里看人脸色,我在乡下看人脸色,爸妈的汗在阳光下流成河,我的泪在夜里流成月色”;就是这个满手冻疮的小学童,在承受贫穷、孤独的同时,还以金子般的童心安慰着奶奶:“奶奶,你不要哀伤,全当这冻疮是春花吧,春天来了,爸妈就会回到你我身旁。”这也许是只有在这个年龄才具有的人性的美好。还有一个留守的小姑娘面对艰难时同样让人动容:“前天,我站在小板凳上,看妈妈做饭;昨天,我站在小板凳上,看奶奶做饭;今天,我站在小板凳上,自己学着做饭。热两个发黄的馍馍,烧一碗清米汤,奶奶,你别丢下孙女,快坐起来尝一尝。”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不论是谁家的孩子,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他们无法躲过这和自己的年龄极不相称的黑暗。在歌舞升平的城市,也许就在一些人纸醉金迷的时候,同一片天宇下,边远农村的奶奶、孙子们依然在生活的凄风苦雨里相依为命。看到这里,人的心一点一点往下沉!善良的人们不禁会问,我们的社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难道就不能给弱势群体应有的关爱?这,就是佳羽作品给我们的社会启迪。
佳羽虽然才十八,但已经是闻名远近的才女。“小荷才露尖尖角”,以目前的状况,我坚信,小佳羽将会走的更远、更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