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一参加了一天三合一的会
张佳羽
周一开了一天的会,三个内容:甘肃省文学院建院30周年庆典,《文学陇军八骏金品典藏》丛书首发仪式,甘肃省八骏文艺人才研究会成立揭牌仪式。
会议来了几位文学界的重量级人物: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这是我与高主席的第二次见面。第一次是2011年7月,我初中毕业,在北京获了第九届叶圣陶杯“全国十佳小作家”现场决赛第一名,高主席到场发了个奖,讲了个简短的话,就匆匆离去。过了三年,我高中毕业,以作家代表的身份在兰州参加会议,又见到了高主席。
中国小说学会会长雷达。他是从甘肃走出去的文化名人,文学评论的高性能雷达,能发现最前沿、最隐身、最具威力的B-2轰炸机,不光能发现它在飞,还能准确知会它处在什么位置,对它的解析见瓤见骨。雷达很尊敬文学,往那里一坐,本身就是饱受经历的大文学。
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叶延滨。在我不会写诗的时候,他任《诗刊》主编。在我学会写诗的时候,他来到兰州。他脸上的诗歌光芒,遮盖住岁月的沧桑。发质那样飘逸。诗歌王子汪国真曾给我颁过奖,那种不衰的气度,在叶延滨身上,再次得到验证。诗歌是常青的,它教人年轻,看来是不受争议的。
甘肃省文学院院长高凯。我参加“甘肃儿童文学八骏”授奖典礼那阵,高院长似乎是文学院的常务副院长。我再次参加甘肃三合一文学盛会,他已经是谋划全盘的院长了。我这个小人物,曾不知天高地厚地给他的名作《村小:生字课》写过评论(也许可以算作读后感吧)。离他这样近,我却不去讨教诗的写法,因为我与真正的诗的距离,还遥遥无期的远。
当然,还来了甘肃“小说八骏”“诗歌八骏”“儿童文学八骏”的顶级作家们,会聚一堂。
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连辑到会看望了大家。
我第一次在公众面前稍稍改变了一下自己。试了试花枝招展的裙子,还是换上学生朴素的裤装。但我戴上了玎玎珮珮作响的耳环,套上纱纱的鲜白的长佩。我的样子,半是女生半是求知女性。
聆听大家们的宣讲,自有一泻千里的朝向,在重合处相逢,更有飘过头顶的世外来音。这和自己学生时代的局限,完全不再同辙。我有些破壳而出的感觉。世界,去掉薄薄而包裹自闭的壳以后,变得十分凌空。云不再在画上主观地流动,星星不再是最近的一颗最亮。
笃然觉得,作家再也不是一个好玩的名词。那是沉重的动词,作在前,家在后。有作才有家。只有作到家,才能称得上作家。作家的厚重感,不在嘴上喧嚣,在下自成溪。
作家是有责任的。写作的过程是自己的,写作的结果是社会的。只顾自己不顾社会,难以担当作家。
我摸摸肩头,这把骨头,能否担起作家的道义?回答只有三个字:试试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