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字里卧底着军人的潜质

标签:
锡兵研究所阳光下我妈妈新秀 |
分类: 散文 |

外,人见人爱,花见花开,汽车见了爆胎,八戒见了投胎,说的是巴拉拉小魔仙吗?NO,向后转,朝这看,我的文字如心肝。
真要看?等等哈,稍个息,立个正,德行庄重一点点。给你看给你看——那个“种文字”种出光景的最女孩,有股子罡罡之气。那就是我,不与纤弱雷同和重叠的我。发表文字过百万,获大奖34次,一不留神,还挤进了甘肃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文学院联合评选的“甘肃儿童文学八骏”呢。
不瞒您说,本姑娘是在军营里长大的。我爸爸是曾经的军人,威武过十七八年。直到现在,还珍藏一套完整的军装,不许我妈妈碰。有次,我妈妈翻箱倒柜,抖搂了一下那些过时的军装,我爸爸就雄狮一样怒目圆睁、歇斯底里地吼,吼得人耳朵嗡嗡的。爸爸非常怀念军旅岁月,说部队很能锻炼人。我说你可别打我主意,你不是石光荣我也不是石林。爸爸咚咚地敲着我出版的书:你的文字里潜伏着多少余则成,你能在气节的注视下叛逃么?
啊噢,也是。爸爸一直保持着军人的作风。我临池学书,哪能不池水尽黑呀。自从初一第一考,本姑娘写出第一篇满分作文《我就是一道风景》,得,开闸啦,张佳羽式的文字愣头愣脑的,不怕碰钉子,不怕报刊不卖账,到处投石问路。接着就搞“圈地运动”。我的兴趣没有休止符,这点勾兑着军人后代的特征。我起步比传说中的神童们晚,但一路加速度,跑得比他们快,追赶,超越,再追赶,再超越,终于不折不扣地打出自己的旗,一扛扛上“千佛顶”。
12岁到17岁,我在键盘上跳着指舞,以华尔兹的风范,攻占了一个又一个文字的制高点:《初中生获奖新作文必读》里,我是“五大获奖人物”之“一号人物”;第九届叶圣陶杯“全国十佳小作家”现场决赛,我捧起第一名的奖杯;八家网站联合评选的“中国90后十佳少女作家代表人物”,我站在排头兵的位置;当代少儿文化研究所公布的“中国90后作家‘第一’大集合”,我以“张佳羽现象”被首推……
因为爸爸的缘故,我的心上,长满军人的故事。这些故事顺着我的血管爬行着,化作一股力量。于是,我向往阳光,我充满阳光,我在阳光下种文字,我的文字很阳光,很霸气。这些缘故,渗入到我的思想深处,成就了许多美好的作品。
在我的童话里,“战斗”的情节,那样神圣,那样提气。《森林里的安全员》,小熊的妈妈和猎人战斗,她败得很英勇,像一堵抵挡危险的墙;《勇士的新生》,漂亮的樱与勇敢的诺联手战胜古堡里的怪物,扫除了人们的恐惧;《华尔兹的葬礼》,四个很有天分的小舞伴,在侵略者的刺刀面前,出击的每一个动作,都像跳华尔兹,他们鼓舞着一城人的斗志,侵略者看见心惊胆战;《西游补记》,孙悟空还是那样本色,智勇双全,除害有责,享福无缘……
在我的随笔里,总是染着那么一些军绿的味道。《八一说军人,我的幼稚,你未必能懂》,我试图讲清楚“黑脸”与“白脸”的辩证关系,却被高科技拒止在愤青之外;《一群人的战争与一个人的战争》,我试图把希特勒发动的二战与鲁迅发起的“呐喊”作对比,说明错误的军事祸害世界,觉醒的文化拯救国家……
我的文字种得五花八门。主打小说后,很可恶地患了诗的“传染病”,班门弄斧地抑扬顿挫一通。那些分行的文字,瞅了又瞅,好象弱弱的,与哪家刊物都不对味。暮然回首,见《西北军事文学》开“诗歌盛会”,冒冒失失投了过去,惊悚得像只兔子,再不敢过问。但这本军刊没有嫌弃我。2010年第一期,在“诗歌年代”的“90后诗人”中,选了我的《希望的光芒》。谢天谢地,我上纯文学刊物了!那兴奋,我抑制不住歌唱。后来,与编辑Q聊,我知道那人是那个年代的“十大校园诗人”马萧萧,他也知道了我这个校园文学新秀是军人的后代。
从此,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而文学是大家的。爸爸说,你感受到了“军”字牌的豪气与爱才了吧?所以谁不当兵谁遗憾。我切,又把我套进去啦?我这文字种的,做梦都在正步走,一二一二一二,像坚定的锡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