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我如何不想他

(2013-06-01 12:52:12)
标签:

三寸金莲

才子

童养媳

教授

文章

分类: 散文
刘半农:她

      教我如何不想他

                           张佳羽

对刘半农感兴趣,先在于我的校长叫刘本农。本农本农,就是其根为农,深扎而固,通达枝繁叶茂,事事顺兴。半农呢,心有一半系粮仓?身有一半曾锄禾?不得而知,没考证过。本农是现代人,半农是近代人,差着好几辈呢。再是读了他的名诗《教我如何不想她》:“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哎呀,凉风拂拂情涌动,最是静处有弦音。诗好美妙呀!后是由诗索字,才晓得归属我们女子的那个“她”字是他发明的,盘古开天般地首现。

教我如何不想他!夺魁才子刘半农。

刘半农是少年才子。14岁,以江阴考生第一名考入八县联办的常州府中学堂(也就是现在说的中考不错,顺利进入重点中学就读)。升入初中不到一年,刘泮农才华妍媸毕露,每考几乎都是第一名。不久,常州知府被前呼后拥地驾临学校,视堂倡学,兴致大好,当下出题现考学生作文。刘半农才思如泉,萤萤蛾蛾字千翼,扬扬洒洒文一尾。各位先生与知府一起评判,不约而同,推崇刘半农的文章奇好。那个他,无有半点悬念地又以第一名夺魁。刘半农被学校列为优等生之“最”,一时名声大噪。他的老师钱晚年回忆:“不三月,寿彭连中三元,同学争以一识刘寿彭为荣。”(哦,寿彭即刘半农的原名。老先生的话意思是:不到三个月,刘半农在考试中连续中了三个头名,全校同学都以争相认识刘半农为自己的荣耀。)

教我如何不想他!纵情王子刘半农。

还是个毛头小子的刘半农,私下见了朱家的长女朱惠,就喜欢上人家(拿现在的话说,早恋)。朱家也忒愿意这门亲事。愁人的是,朱家大小姐整整大刘半农三岁!刘家人不太情愿:自己的儿子那么优秀,又不是娶不上媳妇,何必要娶个不合风俗的大龄媳妇!朱家很灵活,说大女儿不合适,二女儿年岁正适当呀。刘家人乐意:这个可以。不料,朱家二女儿没这个命,还不等刘半农娶她,就早早香消玉殒了。捣来绕去,最后还是绕到大女儿朱惠身上。那时的女儿家都裹脚,所谓三寸金莲。朱惠裹脚打水,痛得一瘸一拐的。刘半农就逼刘家人到朱家商议,朱惠可以白天裹脚,晚上放脚,减少痛苦。朱家人说这样以来,要是朱惠的裹脚变大了怎么办?刘半农说,反正是我的人,我不嫌弃,你们怕什么!后来,刘半农干脆求家人把朱惠接到家里当童养媳。离中学毕业还有一年,刘半农和朱惠举行了婚礼。

教我如何不想他!肄业学子刘半农。

所有人非常看好刘半农的远大前程。这个当口,得半农作出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退学!他越来越对保守的教育体制感到失望,愤然拂袖而去。这在家乡掀起轩然大波,他被推到舆论的漩涡当中。世俗不堪理喻,夸他的人少,猜疑他的人多。无形的压力像一口铁锅,没黑没明地戴在他的头上。唯离开家乡,才内心好过一些。经友人介绍,他只身前往上海,在中华书局谋到一份编辑工作,业余写写小说。不写则已,一写成名,很快红了上海滩,被誉为“江阴才子”、“文坛魁首”。他靠一支笔打开人生奋斗的困境,闯出一片天地。但那时的文稿太低贱,专靠写作养家的人生活见天的不如意,他潦倒到了变卖家产以供维持家人生息的地步。多亏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赏识人才,及时聘他出任北大预科国文教授,救他于水火之中。到了北大,刘半农如鱼得水,才情横溢,光芒四射。

教我如何不想他!造字仙子刘半农。

中国的汉字,有传说是仓颉造的,有传说是伏羲造的。让我有据可查的是,专属女性的那个“她”,是刘半农造的。他是男人,享受男权社会的得益,但他又看不惯男权社会让女人附属。19202月,得到蔡元培的支持,刘半农公费赴英留学。在伦敦,他呼吸着欧洲文化。在写作中,对用男“他”代指一切人与物越来越感到不舒服,认为中国女人的光鲜全堙没在中国男人的旱烟味儿里。94日,他为女友写了小诗《教我如何不想她》,首次对女性使用了自己生造的字——“她”。这首诗很快被同在伦敦留学的赵元任谱成歌曲,轰然传唱开来。他造的“她”字毫无阻力地得以推广,被普世接受。女性为此有了与男性平起平坐的第三人称专用字,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至少是字面上的进步)。

教我如何不想他!憾世男子刘半农。

刘半农43岁当了驾鹤人。他一生敬仰传奇人物,以此为至尊。当时的名妓赛金花,在别人眼里,就是一个出卖肉体和灵魂的贱人。在他眼里,是一个待人揭开真相的“民族英雄”,引来无数争议。瑞典籍世界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70大寿前夕,以瑞典皇家地理学会名义向他约稿。他为写好向斯文·赫定的祝寿论文,前往内蒙古考察,途中遭昆虫叮咬染病,一命呜呼。去世前两月,他曾在马叔平招待甘肃省政府委员张君的宴会上作陪,放言想去敦煌从事考古工作,发掘第三窟。之后还和数十名甘肃籍学子开研讨会,为自己的论文定调。可见,“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甘肃,有形无形地嵌入他的心里。很遗憾,他再没机会踏进甘肃。敦煌,成为他带走的一个向往的梦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