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坐下来,很典很亲切
作者:张佳羽 时间:
2013-05-23
来源:《兰州日报》兰山副刊
读了很多书,想那些做书人,个个都思想者一般孤独无语地沉思着,懒得搭理疯疯癫癫、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凡人。待真正见了他们,才敢哈哈大笑起来。原来他们从高
雅的文字堆里爬出来,居然也不修边幅,面容明显地疲惫着,衣着简单得土里土气。和他们面对面坐下来,疑惑那不是文学大家,恐是如出工农商师一辙的凡俗老
者,家长里短般地懂你的心思,体谅你的艰难。
记得2010年7月26日,北京大学百年讲堂领奖,见到了大诗人雷抒雁。我送他一本
14岁的张狂书《最女孩》,他坐在主席台上,用力拆开塑封的包装,凝着眉,一页一页翻看着。我在台下紧张得不敢看他的脸,怕他脸上闪过不屑的流云。他粗粗
浏览罢,抬头从台下的人群里找我。看到我,爷亲一样招一招手,然后自己起身,向主席台右侧走去。我随他而去。他慈祥地朝我笑,伸出手握住我的手,示意拿相
机的人给我们拍张照片。相机向我们聚焦,他有意将我的书举在胸前,留下一张名人为未名作者作广告的珍贵照片。
2011年年底,15
岁的我,经《飞天》月刊主编马青山和编辑赵剑云介绍,加入了甘肃作协。原以为作协主席威威不可触地板儿正,有一方诸侯的范儿。当我真的见到了作协主席邵振
国,好惊讶呀!他个头不很高,清清瘦瘦的,穿着比我老爸的衣服还普通的衣服,走路轻轻的,说话轻轻的,微笑轻轻的。我提出与他合个影,他说:“好哇,年轻
人,好好努力,将来会比现在更好!”说这话时,他的语气透射出力度;与我站在一起时,我见他很挺直,像一棵文学的劲树。
2013年5月19日,在家乡兰州召开的西部儿童文学研讨会上,我还见到了一些文学大家。
《儿童文学》一期发行量超百万,是儿童文学里的大刊。它的掌门人徐德霞,我一见到她就想起杨门女将里的佘太君,大宅门里的白文氏,她与她们的不同之处是富慈无
威。我问候她时,她笑盈盈地站起来与我搭话。这是我始料不及的。研讨会一结束,兰铁一中校报的一干中学生张家宁、谷栗、成洁提出采访她。她连犹豫一下都没
有,从台上走下来,坐到他们中间,敞开心地交谈。在她眼里,热爱文学没有大小尊卑,只有倾真心,换真情。采访持续了很长时间,徐主编连晚饭都耽误了,但她
很开心,很惬意。
著名儿童诗人王宜振,是我的博友。我第一次见到他,呀,他的诗青青葱葱,浓发如韭,而他自己硕大的慧顶一片青藏高
原,两面黄土高坡,几根稀疏的长丝还长得那样不均。他在会场一眼就认出我,我也认出他,可我夹在前排中间座位,难以走出去与他握手。会间休息,他主动走过
来,我还来不及与他搭话,会议上这个叫那个催,我像摆积木一样被摆来摆去和大家照相。我从人缝里望去,王老师靠在我坐过的那张桌上,一副无奈的表情。还是
晚饭间,遇着了他,我们才长聊了一通。他对我说了许多关怀的话,我谨记在心。
文学是极美的富食品,做文学的人却常常淡淡然然。越是大家,越是身段压得很低。他们要让孩子们能够得着,与他们平行着说话,好让孩子们找着自信找着接合点,愿意捧着他们用心种出的文学,荫了自己的天地。
种文字的张佳羽
张佳羽
女,1996年生,中学生,中国小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奉行“心观天下笔写百态”的为文之道,不为局限缚手脚,只求眼力过三界。已发表
文章300余篇。出版《最女孩》《我的绰号我的班》《千面好男生》《一只1995年老鼠的告白》等书。先后获得“全国十佳小作家”“全国十佳文学少年”
“十佳草根诗人”“全国90后十佳少女作家代表人物”等殊荣。被誉为“金牌少女作家”。2013年4月入选首届“甘肃儿童文学八骏”。
散文集《一只1996年老鼠的真情告白》:90后金牌少女的真情告白
出版:中国文史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一只1996年出生的老鼠问猫:“你为什么不敢吃我?”猫缩着脖子回答:“见过老鼠千千万,没见过浑身是眼睛的,你看的我都不知如何下嘴。”
这只老鼠便是作者,她用浑身的眼睛看世界,吃着自己的饭,看着别人的碗里。别看她小,比虎还威风,但她不是救世主,只是自己,所以她扬出来的文字,可以是些真理的颗粒,但不全是真理,它是一种推理,一种道理,仅此而已。
长篇小说《千面好男生》出版:中国华侨出版社
内容简介:
如
果有人肆无忌惮地贬你为“饭桶”,你会怎样?暴跳如雷,偃旗息鼓,撕心裂肺,漠然处置?范东可不这样,他会接上话说:“我叫范东,不叫范同,范同在一
班。”这就是富二代范东的格调和套路。范东有千张面孔,个性、另类,甚至叛逆、怪异等词都是他的标签,但基本上,他算是个好男生,因为除了上述特质外,他
还解人意,敢担当,善始终,不怕事……在他身上,能看到很多喜欢可爱男生的缩影。
长篇小说《我的绰号我的班》出版:中国华侨出版社
内容简介:
这
是初中二年级一个普通班的故事。这个班共56个同学,男多女少,比例稍稍有点失调。56个同学,56个绰号。一个绰号一个故事。这些故事,叙说了90后张
扬的个性、无畏的胆量和繁杂的心事——有青春临界线上的单相思;有张扬的向往和自信的冲动;有懵懂的心事和毫不掩饰的惆怅;有对教育现状的反思与叫板;有
看不懂社会的单纯与烦恼;有师生情、师生爱、师生恨;有同学间的是是非非、喜怒哀乐、分分离离;有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代沟与抗争;有理想的冒险与常识的反
叛……
打开这本中学生写中学生的故事集,你会看到与大人写小孩的书籍不一样。它的精彩,全来自生活!来自生活,并不是生活的拍照,呵呵,这是小说哟!
名家推荐
《中国诗歌》编辑朱妍:张佳羽笔下,什么都能成诗。轻松随意的表现着自己“中学生诗生活”,读来顽皮可爱。
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程韶荣:张佳羽的成长不同于早慧的田晓菲,不同于偏科的韩寒,不同于幼儿园、小学就起步的窦蔻、蒋方舟,不同于有良好家教的张濛濛。
她是一个天资平平的少年,她的成功更艰难一些,更平常一些,没有什么传奇色彩,因而更带有普遍的意义。所以姑且将她的成长过程称为“张佳羽现象”。张佳羽
的身上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密切关注和深入思考,值得我们细细玩味和慢慢探究。
著名作家、《凤凰周刊》主编师永刚:想象像雨水一样充
足,文字像禾苗一样生长,张佳羽不同于郭敬明与韩寒们这些前中学生中成名的新式作家的经历,生长在甘肃兰州的张佳羽,也没有所谓蒋方舟式的那种古灵精怪、
少年老成的自言自语,她出人意料的表达与方式,是用童话这个我们越来越忽视的题材来表达着自己对于未知世界的重建与想象。虽然那些文字带着根本无法摆脱的
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出现的对于作文的格式传统,但她讲故事的方式仍然在今天这样一个越来越成人化表述的少年作家群体中,独特瞩目,并略显另类与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