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水浒》:阎婆惜“苦命花”结出“苦命果”

标签:
宋江郓城阎婆惜《水浒》宋体校园 |
分类: 杂谈 |
我看《水浒》:
http://img4.cache.netease.com/ent/2010/1/14/201001141431169359d.jpg
这是从整部《水浒》的结构说的。
从阎婆惜本人来说,梳理一下她的恩仇史,给处在社会没落的女人,有几分借鉴。
阎婆惜的父母没有给阎婆惜创造富养的条件。不但如此,生活状况还持续恶化。一家人流落到郓城后,在男人是顶梁柱、大丈夫撑天下的那个时代,阎婆惜的老父居然一命呜呼,把她们娘俩撇在人生的半道上。
她们娘俩陷入连副棺材都买不起的困境,唯有哭天抹泪。好在,宋江来了,出手10两银子相救。于是宋江成了阎婆惜母女的大恩人。在愚不可及的传统旧观念的束缚下,母女二人无以为报,横下心来,只有一条路,让女儿阎婆惜献身宋江。这就应了自古以来英雄救美人、美人配英雄的教化逻辑。
可惜,宋江是个吃两口就寡味的主,没有把儿女情长放在心上。他要干大事,升官,发财,明修白道暗通黑道,哪有太多的时间与妇道人家厮鬓摩耳的,白白耽误他的工夫?
而阎婆惜就不同了。她已经成宋江的人了,被宋江伺候得新婚热欲的,她成天无事可做,正享受女人该享受的,不琢磨男人才怪。却偏偏这时候遭到冷遇,她的心里当然很不是滋味。
恰恰她又有一个貌似疼女儿、实则为自己铺养老后路的老母,因为宋江给了她可以罩天的好印象,她就非替女儿缠着宋江不放。
这下好了,一边是女儿与恩人之间心生隔陌,一边是老母与女婿之间热脸紧贴冷屁股;一边是生疏感越拉越长已到了不即若离的地步,一边是强拖硬拽着讨好配对的热情不减。
阎婆惜毕竟是贫苦人家养的小玉,眼界和想法都受限,气狭,量小,只想活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里,不想要云里来雾里去的那些虚空。宋江太主外,没有怜香惜玉的顾家意识。他自觉不自觉地冷待了阎婆惜,只把她当成摆在一隅的物件,没有给予人性化的关怀。这就促成了阎婆惜由报恩到生恨。阎婆惜的幽怨宋江听不见,但能感知:你要做你的大事情,我要过我的长日子。离了张屠夫,难道就非得吞吃连毛猪?
女人昏头了十头牛都拉不回来。与宋江同为押司的张文远见美色就嘴馋,正合了阎婆惜不为赋闲之意。张文远填补了预留给宋江的空白。阎婆惜开始偷汉子。
宋江知道了此事,并没有想灭阎婆惜的意思。他只想远去了事。事情坏就坏在阎婆惜的妈身上。只顾自己,不顾女儿乱七八糟的情事怎么收拾,一味地撮合二人合好。
阎婆惜也不是不要脸面的人。她见自己连个恩人也感化不了,还得老娘低三下气地求着哄着推着来到自己房舍,很没有做女人的成就感。思前想后,造成今天这一局面的人,正是大恩人宋江。宋江救了她,也害了她。你起初若坚决不要阎婆惜报恩,就休得沾她身。腥吃罢,招惹得她想入非非了,你又一拍屁股当自己的君子去了。天底下哪有好事两头占的道理?救人于水火是他,投人于冰窟的也是他,阎婆惜的报复心里能不加重吗!
这就有了后来的阎婆惜拿了梁山上送给宋江的密信做要挟。宋江为了保命,怒杀了阎婆惜。
在《水浒》里,阎婆惜是很短命的,苦苦地来,苦苦地去。被恩人救了,又被恩人杀了。宋江做了好人,又做了恶人。之所以会这样,皆因阎婆惜被“苦命”二字缠身。
出身苦。她生在一个除了家养三口人,再无身外物的人家,时常风餐露宿,受人冷眼。父母都健在的时候,不管怎么说,她还不为生活操心。父亲死后,家里的天塌了一大半,给她的生活雪上加霜。所以她是穷惯了的命,不知道富贵到底怎么享。侥幸得了温暖,心欲便暴烈地膨胀,不明忍受为何物,让任性的情字到处疾走,企图得到富贵女人天天得到的东西。
母训苦。阎婆惜不该有那样的母亲。自己没办法,就拿女儿想办法。女儿不懂情时,被她当报恩的礼物送于宋江。女儿懂情后,她又不为女儿着想,看怎样了结为好。明知女儿明里拴在宋江身上,暗里却好上张文远,不帮着解套,还一个劲地使外劲,打死扣。这不明摆着,懵懂的老娘教不出清楚的女儿来?
报恩苦。遇到了宋江相救,本来记在心里便罢了。受传统旧观念影响,非要以身相许。宋江10两银子得之女儿身,已很知足了,哪还把你阎婆惜正儿八经再当回事?这是典型的施恩作欢的伪君子男人。作贱了你,你还得恩眼相看。既然恩舍于人家,又不想娶人家,干干爽爽走了便是,为何又破了人家的女儿身,让人家不谙世事的女孩儿梦幻般受情折磨?
为情苦。得了宋江,又要失宋江,阎婆惜心里很没着没落的。她就像《暗算》里的黄依依,想安在天,却求之不得,但本能涌动,没办法,找了个替代品,一图报复心上人,二图自己发泄。阎婆惜好上张文远,也是宋江造的孽。你若好好地待人家,阎婆惜至于这么下贱么?
……几百年后,这一切都只是陈书在翻者的乱语。没有谁倒退到那时候去亲身感受一下。阎婆惜已成为文学名著里的经典配角,抠都抠不下来。说她还有何用?警示已有或将有如她身世一般的女儿家,莫再步她的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