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做个劳心的闲人

(2013-01-28 18:42:06)
标签:

思考

对话

发现

杂谈

分类: 非常感受
做个劳心的闲人  


    晨报上说周末下午四点在自治区图书馆刘亮程的报告会,我很欣喜,我一定会去的。说起刘亮程过去我也不熟悉,一次看刘娟的访谈节目中提到新疆的一个大师级作家刘亮程,他的《一个人的村庄》写了远离城市喧嚣的孤独和人的原始的本真,和李娟的相似。后来高考的文学欣赏题里有一段他的《梭梭材》,这是我唯一读过的他的作品,要说我是他的粉丝众多算不上,因为我还未曾有过他的一本书,这并不妨碍我去听他的报告会。
       一进会场,远远地看到主席台后面坐着个中年的汉子,面庞微红,天庭饱满的样子,看不出岁月的痕迹,后来知道他五十多了,可是看上去就三十岁吧,他说他很“闲”,或许闲的人比较显年轻。他说生活中要有辛勤劳动的人也要有闲着思考的人,他就是那种没事思考着风的问题,风吹到哪里会转向,树的问题,那棵梭梭材完好地站立在村口,联想到村里的善良的人们。他试图和铁锹和坎土曼对话,从中发现汉族和维族使用不同的工具进而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试图和毛驴对话,观看过库车上万头毛驴车之后的震撼,联想到古丝绸之路的绵延传承。后来讲到他自己的样貌,果然他有些像哈萨克族,又有点回族,也有汉族的影子,在某个地方生活久了就会形成一些共同的生活习惯,吃着同样的食物,说着一种方言,他们就有着类似的思维方式,语言风格,这些都是故乡所给与的。
     他说作家看世界的方式有着天真的眼光,他们可以和石头、树等万物交流,他们有好奇的童心,他们能发现新鲜,然后把感知告诉世界。我也想,怪不得我就写不出人家那样的文章,原来我的天真的眼光没有了,我感受生活的触觉迟钝了,思考的不够吧,我还缺乏和万物交流的思维习惯,今天的收获真不小哈。
    他说他是闲人,我不太认同,他走遍了新疆的大部分的土地,写过那么多的重量级的书,如此劳心的人不算是闲人。
    他讲了个故事:在戈壁滩里有个佛窟,一位维族大叔长期照看着,那里是多么的荒芜,太寂静太孤独了,大叔从家里带来了三棵榆树种在了佛窟的门前,要知道那里往地下打一百米都不会有水的,这三棵树怎样活呢,大叔每天从家里用毛驴车带来水来浇灌着榆树,后来树长大了,毛驴车拉来的水不够用了,大叔就用柴油车拉水,现在树长的枝繁叶茂,比房屋都高了很多,大叔没那么多的能力再来浇灌那些树了,刘亮程说大叔种下了麻烦,守护一个死的佛窟容易,守护一棵树就很难,现在可能由政府来负责这三棵树了吧。我想他讲这个故事的意思就是很多散落在民间的文化就放在那里,你要去发现他维护他,给些新鲜的活的东西,使她有生命,更加和谐而鲜活,一定是这个意思。
    说到《突厥语大辞典》,那里隐藏着很多过去的故事,通过那些对词语的描述,感知当年的人们的语言风格,性格特征。
    说到《江格尔》《玛纳斯》这些新疆流传了千年的古代文化对他的震撼,让这个闲人不停地思索,促使他写了《在新疆》。
     有人提问:文学创作和生活冲突了该怎么办?他说:首先要生活,文学只要在漫长的生活过程中思考就好,就像土地,大地是不会很慷慨地施舍给你过多的财富,土地没有奇迹。搞文学也是没有奇迹,只要你勤于思考,什么时候都不妨碍你搞文学。他又讲了个故事:一个维族大爷偶尔写了首诗在报上发表了,后来他就不再劳动了,就在家里搞创作,家里的生活日益衰落,这时候对他的文学创作的表彰反而害了他。
   有机会我会买本他的书来看看《一个人的村庄》《凿空》《在新疆》等等。
    紧张的生活让人浮躁,不管物质进化到什么地步,总要有人去思考、去沉淀、去发现生命中美好的原始的东西,第一次发现闲人原来如此重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一枚猪苦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