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淅川出土的春秋时期楚国珍贵文物介绍

标签:
转载 |
淅川出土春秋时期楚国珍贵文物介绍
“云纹铜禁”
春秋中期。通高 28.8厘米器身长103厘米,宽46厘米。禁为承置酒器的案,其器身以粗细不同的铜梗支撑多层镂空云纹,十二只龙形异兽攀缘于禁的四周,另十二只蹲于禁下为足。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用失蜡法铸造的时代最早的铜器,其工艺精湛复杂,令人叹为观止。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出土。属于国家一级文物,也是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春秋晚期王孙诰甬钟的钟身呈合瓦形,钟口大而舞部小。上有甬,为八棱体,上细下粗,甬下有旋,旋上有长方形旋虫。干作长方形,中有长方形孔。甬部上饰4组蕉叶纹,篆间有枚柱9个,枚下有基坐。
王孙诰甬钟为一套编钟其中的一枚。这套编钟共26枚,最大的一件通高120.4厘米,舞修52.3厘米,铣间59.75厘米,重152.8公斤。最小的一件通高23.35厘米,舞修10.6厘米,铣间12.25厘米,重2.5公斤。26件钟形制相同,大小递减。每枚编钟上均铸有铭文,铭文全篇共有113个字,4件合铸一篇。铭文大意是:王孙诰为款待楚王、诸侯及父兄等铸此编钟,以求康乐万年无期。王孙诰甬钟音色优美,音质纯正。据测音该编钟的音域近五个八度。全套编钟分为两层悬挂在钟架上,下层为低音区,演奏和声;上层为高音区,演奏旋律,上层七声俱全,可以旋宫转调。该编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春秋时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宽、保存最好的编钟,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该编钟1978年出土于河南淅川下寺2号墓。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古排箫
春秋
淅川下寺楚墓出土
“箫韶九成,凤凰来仪”以排箫演奏的远古韶乐,不仅可以招来凤鸟。也使圣人孔子闻后,陶醉得三月不知肉味,叹为尽善尽美。古人对排箫有许多溢美之辞。它的外形犹如凤鸟的羽翼,声音犹如凤鸟的吟鸣。排箫呈三角形翼状,石质,灰白色,吹口平齐,钻有十个圆孔,下部长短依次递减,中间刻一凸起的钭横带缚管,为我国最早的排箫。
河南出土的上古排箫,有骨质、石质、竹质三种。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石排箫,以整块的石料制成十三个长短不等的编管,管壁的厚度只有一毫米。这种精确的音律排列与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工,证明了二千多年前中国古乐高超的艺术水平。
《北堂书钞》对排箫有这样的描述:“像风翼,如风鸣,其形参差,长声肃箫”,陶注云:“其形象风之翼,十管长二尺”。故排箫又称参差、风箫。
河南博物院所陈列的这件石排箫管孔深度与管外长度不尽相同,管孔内径自最长管至最短管依次递减。除少数管口部残损过甚外,余管均能吹出高低不同的音调。
王子午鼎
1978年,河南淅县下寺楚墓中出土一套7件用失蜡法铸造的列鼎,造型装饰艺术相同,大小依次排列,其中最大的一件是王子午鼎。该鼎通高76厘米,口径66厘米,侈口、束要、鼓腹、平底、三蹄形足,口沿上有两外侈的长方形耳,旁边攀附6条龙形兽,腹部满浮雕的攀龙和窃曲、弦纹。内腹与盖内均柿有铭文。该鼎是楚庄王之子、楚共王的兄弟、曾任楚国令伊(宰相)之职的王子午(又名子庾)的器物,中有确切的人名与地名。该器物又成为研究楚文化的标准器。
王子午鼎,共七件列鼎,以代表墓主身份,这是其中最大一件。同出与鼎配套取食铜匕一件。器内壁及底部有铭文14行84字。铭文表示了对先祖的追思,叙说王子午自己施德政于民的业绩,并教育子孙须以此为准则。王子午,字子庚,即文献所载“问鼎中原”的春秋霸主楚庄王第五子,楚康王时为楚国令(相当于后世的宰相)。全文词语流畅押韵,是楚国青铜器上不多见的长篇美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此外,铭文用鸟篆书写,有中国最早的“美术字”之誉。
王子午鼎造型呈现平底束腰形的典型楚风。环绕鼎腹的六条立体怪兽,各由两条夔龙蜷曲盘绕而成,采用失蜡法分别铸出,然后焊接于鼎身。细部装饰上采用浮雕、立雕、分铸、榫卯、焊接等技术。优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浪漫的题材,沉寂二千多年的惊世之作,显示了楚人丰富浪漫的想象力和鲜活的生命力。
青铜神兽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高48厘米,1990年河南省淅川徐家岭楚墓出土
这是出于河南淅川徐家岭九号墓的一对神兽之一。主体龙首、虎身、龟足、头上以六条蜿蜒纠绕的小龙构造兽角,背部曲形架上立一同样形态的龙形奔兽。遍布全身的龙凤纹饰,以翠绿色的孔雀石镶嵌而成。而背上与腹下的钮与方形的插孔,证明这对神兽是一种乐器的器架。
1990年淅川和尚岭1号墓出土
龙耳虎足方壶
高33.5cm,宽17cm
1978年河南淅川出土
镂空俎
嵌红铜画像壶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通高41.6、口径12.4、底径14.6厘米。
鄬子倗浴缶
通高49.6、口径26.6厘米,重32.1公斤。
河南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
蟠虺(huī)纹提梁盉
口径12、高29厘米,淅川下寺1号墓出土。
附:王子午升鼎详情
王子午升鼎 春秋晚期器。通高62厘米,口径62.3厘米,腹径64厘米,足高22.7厘米,重97.4公斤。1978年淅川下寺春秋楚墓二号墓出土,现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图1)。
该鼎侈口,方唇外折,口沿上有一对斜出立耳呈弧形外侈。颈内收,腹微鼓,束腰,平底,下有3个兽首蹄足。上承平盖,盖中部略微上鼓,正中有一个桥形钮,钮两端作兽首状。盖沿有缺口10个,*鼎耳两侧的4个缺口较深,以与鼎耳扣紧,其余6个缺口较浅,以使鼎身6个装饰怪兽露出。盖面饰蟠虺纹带两周,盖内有突起的圆环两周,以使鼎盖更加坚固。长方形鼎耳内外均饰浅浮雕蟠螭纹,鼎口沿上面及外面也浅浮雕蟠螭纹。颈部装饰双线窃曲纹带一周(图2)。鼎腰有半圆形凸箍一道,浮雕蟠螭纹,鼎腹饰重环纹(图3)。器身外周口沿旁攀附有六条向上爬行的浮雕龙形怪兽(图4),昂首卷尾,作探水状,口衔鼎口外沿,足攀腰箍,头顶两侧有角,由两条夔龙卷曲盘绕组成,腰部和尾上又饰饕餮兽面两个。鼎足粗大,上部铸有兽面、兽鼻,也作怪兽状。
升鼎浮雕龙形怪兽,系失蜡法铸成,玲珑剔透。失蜡法适用于结构复杂、不宜分型的铸件。中国古代使用失蜡法虽然很早,但见于文献记载却直到唐代才被提到。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铜盘尊,是以前发现最早使用失蜡法铸造的铸件个例,其年代为战国早期。从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出土的升鼎等青铜器来看,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熟练地使用了失蜡法,把我国使用失蜡法的历史又提前了120多年。
图6 王子午升鼎器铭墨拓
王子午升鼎内壁及底部,铸有鸟篆铭文14行84字:“佳正月初吉丁亥,王子午择其吉金,自作□彝□鼎,用享以孝于我皇祖文考,用祈眉寿(温)恭舒迟,畏忌□□,敬其盟祀,永受其福。余不畏不差,惠于政德,(淑)于威仪,阑阑兽兽。令尹子庚,民之所亟,万年无期,子孙是制(图6)。”这篇铭文主要记载了楚国令尹王子午铸造此鼎的目的、用途,同时也歌颂了自己的功德。研究者据此推断,该鼎为王子午(子庚)任令尹之后的7年之间所铸,即鲁襄公十五年(前558年)至二十一年(前552年)。铭文大意是:王子午择吉金,铸此鼎,以祭享其皇祖文考(当指楚庄王),既恭敬地对待祀典,又对国民施以德政,还不忘威仪,希望子孙后代永远以此为准则。词语典雅,字体秀丽。鼎盖钮部右边也有鸟篆铭文1行4字:之(历)。可能是令尹子庚的号,即王子午。鸟篆书体是当时一种图案性很强的美术字,在中国汉字形体学和书法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