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国名城----阿城 (四)

(2012-03-22 20:27:28)
标签:

杂谈

老母顶山和陵遗址
信息来源:阿城区人民政府网    2011-10-21  浏览次数:369

http://www.acheng.gov.cn/upload/20111021142421111.jpg(四)" TITLE="北国名城----阿城 (四)" />

      初夏的胡凯山,鲜绿欲滴,山风拂过树木,似阵阵涛声。沿小道攀登,我们此行的目的是寻访和陵,800多年前金太祖、金太宗的合葬地。
      胡凯山,在当地又称“老母顶子山”、“老母猪顶子山”及“老兀术顶子山”。从理性上判断,最后的称谓是正确的,因为金太祖死后,先于天辅七年(1123年)九月初五,“葬宫城西南”,后于天会十三年(1135年)二月“改葬于和陵”,太祖的四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金兀术,而称太祖为“老兀术”就似乎顺理成章了。
      胡凯山东西横卧、坐北朝南,山南宽阔平缓但两边隆起,山北陡峭险峻天然屏障。山前为阿什河两条支流(头道河与二道河)的汇合处,山对面就是东北道教名山松峰山。据说,山上还有一潭池水终年不涸,把皇帝陵园选址于此,十分符合古代的堪舆学说。根据考证,从松峰山向西至阿城这条近50公里的山谷中,有多处金代陵寝遗迹。但只有胡凯山气势磅礴、视野开阔,所以才能被选址皇帝陵。
      从胡凯山下的三清屯出发,大约半个多小时路程,郁郁葱葱的樟子松出现眼前,和陵遗迹就深藏在密林之中。 

http://www.acheng.gov.cn/upload/20111021142434362.jpg(四)" TITLE="北国名城----阿城 (四)" />

      我们最先找到的是一座孤卧的龟趺。粗糙的龟趺头向山下,虽然长满苔藓,但仍能看清上面的纹饰。龟趺的四周有明显的挖掘痕迹,当地人说这类现象从没有停止过。
      从第一座龟趺向上几十米的左侧,我们找到一处残存的墓穴,积水中石质棺盖与棺壁清晰可辨。墓穴下边不远处是两座相距不远的龟趺,其中一座头朝山上。龟趺旁边有石人、石羊、石臼等遗存,显示着墓穴主人的崇高地位。按照古代尚右的习俗,我们见到的墓穴应是金太祖的陵墓(或是太祖、太皇后的合葬墓),而孤卧龟趺的地方应是金太宗的陵墓。金熙宗移太祖陵至胡凯山,作为太祖嫡孙,熙宗当然要照顾他的亲爷爷金太祖,而不会偏向他的叔辈爷爷金太宗。
      史载,金太祖共有四位皇后,其中只有钦宪皇后纥石烈氏死后葬于胡凯山,为宋王完颜宗望之母,而不是兀术之母。那么,当地人为什么一再认定胡凯山为“老母顶”、“老母猪顶”呢?难道仅仅是讹传或是对金代的侮辱称谓吗?或许这是个长久的谜团。
      1152年,海陵王登基的第三年,宣布废止金上京迁都金中都(今北京)。1155年九月,海陵迁太祖、太宗陵墓至房山金陵。开元建国、戎马一生的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死后32年两次迁陵,终于安息在房山金陵,而金上京也因迁都,地位渐低、人烟渐稀直至沦为蛮荒之地。
      上一次胡凯山,如同走完一段历史隧道,硕大的龟趺、威武的石俑,都在告诉人们一个王朝的辉煌。太祖陵、和陵、大房山金陵,永远记载着女真民族的历史跨越。

亚沟摩崖石刻
信息来源:阿城区人民政府网    2011-10-21  浏览次数:262

http://www.acheng.gov.cn/upload/2011102114316645.jpg(四)" TITLE="北国名城----阿城 (四)" />

      亚沟摩崖石刻位于阿城区东14公里处,为金代(公元1115年至1234年)石刻艺术遗迹,距今约八百年历史。为金代早期平雕线刻作品。其图右为男像,头戴战盔,身着圆领窄袖袍,足蹬尖头靴,右手执短剑,左手扶靴,左腿盘回呈端坐姿,形似女真武士;女像在左,头戴帽,衣左衽,双手合袖于胸,双腿盘回而坐,是金代保留下来的唯一的石刻画像,是十分宝贵的金代文化遗产,是具有观赏和研究金史的双重价值的珍贵文物。
      关于石刻人像究竟为何许人,至今仍然众说纷纭。有的说这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及其妻子的刻像;有的认为与金朝的陵墓或藏宝图有关;还有的认为这是纪念先祖所雕的祭祀画像。

阿城区宝胜寺
信息来源:阿城区人民政府网    2011-10-21  浏览次数:501

http://www.acheng.gov.cn/upload/20111024112422717.jpg(四)" TITLE="北国名城----阿城 (四)" />

      阿城宝胜寺位于阿城区城南两公里处,毗邻金上京历史博物馆、完颜阿骨打陵和金上京遗址。据有关专家的考证,阿城宝胜寺始建于金天辅六年(公元1122年),取聚财宝得胜利之意,距今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了,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在阿城白城发现了纪念僧人的金代石刻《上京宝胜寺前管内都僧录宝严大师塔铭志》,该石刻详细记录了这位执佛政于宝胜寺的佛学大师的生平和宝胜寺的有关情况。宝胜寺的主要构建:1、庙门。2、入门后西南角为钟楼,内挂有《国泰民安》大钟,东南角为鼓楼。3、天王殿。前殿正为塑弥勒佛像,左右两侧塑四大天王像,后殿塑韦驮菩萨像。4、大雄宝殿。前殿主位塑佛祖释迦牟尼像(现在佛),其左塑燃灯古佛像(过去佛),其右塑弥勒佛像(未来佛),大殿左右两侧塑护法十八罗汉像,后殿塑背南朝北的白衣观音菩萨持甘露瓶和杨柳枝坐像。寺庙仍在扩建中。近千年的历史长河,早已湮灭了金代的历史建筑,现在的所有禅房,大殿均是近代重建,经有关部门批准,现为阿城佛教活动场所

大金兵工厂—上京冶铁遗址
信息来源:阿城区人民政府网    2011-1-1  浏览次数:274

http://www.acheng.gov.cn/upload/20111118134134855.jpg(四)" TITLE="北国名城----阿城 (四)" />

      金代小岭东川炼铁炉址位于黑龙江省阿城市小岭镇西川村东川屯西北500米处的黄土漫岗上,距离金上京会宁府遗址32公里,属于张广才岭西麓的潜山丘陵地带。
      1961年--1963年,考古工作者在小岭、五道岭地区进行了调查试掘工作,发现了多处金代冶候和采矿遗址,为了解金代的冶铁业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金代冶铁炉的遗址分布较广、数量较多,发现有五十余处,但以小岭西川村东川屯发现的炉址最为典型。
      该炉址位于东川屯西北500米的黄土岗上,穴筑于黄土岗内。筑炉时是在岗边挖出一个半圆坑,先在坑内用板石铺成石洞,然后用粘土抹平,再于洞上砌筑炉内壁,外壁紧依岗上的原生黄土层,能使炉内绝对保温。炉整体高2.1米,炉膛呈方形,膛径0.8米。炉门向南,前部竖有两块大型长方形花岗岩,形成“石门,",炉内壁均用不规则的花岗岩铺成,厚约0.56米左右,在炉膛表面抹有一层耐火粘土,壁面由于高温所致表面呈熔融状,己凝固的非常坚硬。炉底有类似锅底形的圆坑,深约15厘米,坑内用耐火土抹成,因高温而非常坚硬似石质,在炉底尚保留有木炭、炼渣等遗物。在炉底的下部还有一长条形石洞,系石板筑成,共用四块长80、宽65、厚7厘米的石板做为四壁,在石板上铺有一层17厘米厚的耐火土,很坚硬。洞长1.2米左右,直通达炉的后壁,不与炉膛相通。
      在东川屯还发现过一些金代遗物,如长柄铁钳子、铁纤子、瓷罐、石臼、北宋铜钱等。张广才岭地下的铁矿资源比较丰富、埋藏较浅,便于开采和冶炼,因此形成了以五道岭地区为中心的采矿址。
      在上述采矿、冶铁遗址的范围内,发现有几处建筑遗址,应是采矿、冶铁工人的居住地,其中有青砖、灰瓦、瓷片、铜钱等遗物。
      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献祖绥可定居按出虎水后,便“教人烧炭炼铁,割木为器,"。〈金史〉载:"乌春,阿拔期水,温都部人,以锻铁为业",可见女真人很早就掌握了炼铁和锻铁技术了。在小岭、五道岭冶铁遗址中,所见到的铁都是海绵铁,迄今没有发现铸铁范和成品,由此可见,当时冶铁和铸造业已有明确分工。
      金代冶铁业的发展,使铁制品广泛应用于军事及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小岭东川冶铁遗址,对于研究金代社会的经济、军事等方面提供了重要依据,1986年被黑龙江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阿城金代上京遗址
信息来源:阿城区旅游局    2011-1-2  浏览次数:345

http://www.acheng.gov.cn/upload/2011111112508601.jpg(四)" TITLE="北国名城----阿城 (四)" />

      金上京城由南北二城及皇城构成。南北二城均呈长方形,以西垣为边,横竖相对,状如L。其皇城在南城内偏西。南城东西长2148,南北宽1523米,北城南北长1828米,东西宽1553米。二城整个外围周长近11公里,系夯土版筑。现存城墙基阔7至10米,高3至5米,有马面89个,翁城7处,城门9处。皇城南北长645米,东西宽500米,原墙基宽64米;南垣中段有午门和左右阙门,在其后由南向北有5层宫殿,其第2和第4殿较大;自前四重殿两侧有千步廊。
      该城位于阿城市区南2公里处,哈五公路与哈阿高级公路之间。金上京是金代的开国都城,历金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四帝,作为金代政权统治中心达38年之久。后于1153年由海陵王迁都北京。该城始建于金太祖即位晚期,金太宗天会二年(1124年)始建皇城,正隆二年(1157年)10月海陵王下令迁都后焚毁,金世宗即位后,大定二年(1162年)重建。
      该城遗址是目前国内保存较好的少数民族土城,现已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尚未开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