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内蒙古博物馆馆藏精粹欣赏

(2011-04-05 09:55:02)
标签:

杂谈


    在今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大窑村南山,发现了距今七十万年前,原始人类开辟的石器制造场,出土大量粗笨的石器,还留有用火烧烤肉食的遗迹。距今五万年前,河套人以狩猎为生,继承了草原篝火野炊的传统,并留有烧烤熟食的篝火痕迹。苍桑演变,到中石器时代,这里又出现了距今约一万年前的札赉诺尔人。他们已能使用玛瑙、玉髓等硬质石料制造如矢镞等细石器,这些细石器体现了生产技术的进步,是欧亚草原,乃至北美草原的新生事物。  

碧玉龙
尺寸:通体高26厘米
时代:红山文化
来源: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塔拉红山文化遗址  
描述:又俗称“猪嘴玉龙”,为墨绿色软玉制成。龙身光泽,蜷曲如钩,龙首作猪嘴形,长吻修目、头颈鬣 飘摇。蜷曲中隐含着升腾,安逸中透露着威猛,令人望而敬畏。这是目前发现的体形最大,制作最精,形态最为逼真,年代也最为久远的碧玉龙形象。
http://www.nmgbwg.com/history/images/cyxm-10.gif



QUOTE:
札赉诺尔人头骨化石
尺寸:长20厘米,宽14.5厘米,高15厘米
时代:中石器时代
来源:呼伦贝尔市札

诺尔矿区
描述:属北亚蒙古利亚人种,生活在距今一万年前,制造并使用细石器,过着渔猎生活。
http://www.nmgbwg.com/history/images/cyxm-20.gif



QUOTE:
双耳双口红陶壶
尺寸:高21.3厘米,腹径22厘米
时代:红山文化
来源:赤峰市翁牛特旗大南沟  
描述:扁圆卵形腹,一对并列的高颈小口,接在器腹的上面,中间有乳钉状东西突起,应寓意水乳交融。

http://www.nmgbwg.com/history/images/cyxm-400.jpg



QUOTE:

石镞
尺寸:长2-2.5厘米
来源:呼伦贝尔市海拉尔采集
描述:在内蒙古草原地区普遍分布,是典型的细石器,用坚硬的石髓、水晶、玛瑙等制成。平面作凹底三角形,锋端及两侧锐利,装在箭杆上用为矢镝。

http://www.nmgbwg.com/history/images/cyxm-50.jpg




QUOTE:

QUOTE:
东胡  

    内蒙古东部青铜文明的初起,相当于夏商时代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但后来这支文化突然消失。到了西周、春秋、战国之际,出现考古学所称的夏家店上层文化,代表了内蒙古东部草原青铜文明的兴旺。夏家店上层文化的远源目前还不知道,这支文化的先民大约是在商周之际,进入西拉木伦河流域。在考古学上推测,在当时内蒙古东部草原上,经历了一次重大的社会变化,即全族迁移的大规模战争,使土地改变了主人。夏家店上层文化的主人原来是草原游牧民族,来到西拉木伦河流域之后,也过着相对的定居生活,经营一定的农业,并冶铸青铜兵器、生活用具等,建立了强大的方国。他们越过燕山,南下到河北平原、山东丘陵地带去进行战争,侵燕伐齐,成为燕齐北方的强敌。由此,中原史籍中也有了这支北方民族的记载,如《史记·秦本纪》说“齐桓公北伐山戎,次于孤竹”。“孤竹”指的是商代北方孤竹国所在地,齐桓公所伐的便是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居民,这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事情。


QUOTE:
青铜阴阳剑

尺寸:通长21.6厘米
时代:夏家店上层文化
来源:赤峰市宁城县南山根
描述:剑身呈曲刃柳叶形。柄部两面分别铸一男、一女裸像,女性双手交叉护胸,男性双手下垂至腹部。男女裸像性别特征明显,以此作为装饰,可说明此剑使用者的身份特殊,又或与使用此剑部族的特殊礼仪或信仰有联系。

http://www.nmgbwg.com/history/images/dh-10.jpg



QUOTE:
青铜马具一组
  

尺寸:当卢长21.6厘米,宽8.2厘米, 镳长21.2厘米, 衔长19.5厘米,十字型饰长3.4厘米
时代:夏家店上层文化
来源:赤峰市宁城县小黑石沟
描述:分为
当卢
、镳、衔、十字形饰件等。
当卢
为马额面具,中部有一脊,边槽用凹框勾出,背面有三个桥 形钮。镳为夹紧马头两侧之用,呈钉形,上端为圆形平帽顶,下端为三角形,上套两个横条,横条两端各饰一环钮。衔为马嘴所含之物,分两节,中间有套环可活动,两端各饰三个环钮,用以与镳相接。十字型饰中空,用以固紧笼头。

http://www.nmgbwg.com/history/images/dh-20.jpg



QUOTE:
青铜簋
  

时代:夏家店上层文化
尺寸:通高26厘米,口径21厘米
出处:赤峰市宁城县小黑石沟
描述:覆钵形盖,子母口,三兽形足,附双兽形耳。腹部饰夔龙纹、弦纹和乳钉纹,足部饰垂帐纹。
   

http://www.nmgbwg.com/history/images/pic1.jpg




QUOTE:

QUOTE:
匈奴  

    公元前三世纪前后,中国北方草原上匈奴族兴起,到秦汉之际,第一代单于(匈奴王)头曼单于建“头曼城”,以今内蒙古黄河河套及阴山为驻牧及统治中心,建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国家,是中国历史记载的第一个草原王国。所谓“草原王国”,即司马迁所记载的“逐水草而迁徙”的“行国”。匈奴以后一个个兴起的草原王国,族源都不单一,匈奴亦如以后的鲜卑、突厥等一样,融合了很多原来活动在大漠南北的民族,仅是匈奴一支较为先进,居于主导而已。


QUOTE:
卧羊形金带饰
尺寸:主件长11.7厘米,宽7厘米,厚6厘米
时代:西汉
来源: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西沟畔  
描述:一套四件。两件是卧羊形带饰,高浮雕的羊,安详静卧;背部原有铁质带扣,扣合时两个羊头相挨近。另两件是花叶纹带穿,分别在卧羊形带饰的两侧。整套带饰若系上后,金光灿然。

http://www.nmgbwg.com/history/images/xn-10.jpg



QUOTE:
羚羊铜饰件
尺寸:通高17.2厘米
时代:战国
来源: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玉隆太
描述:羚羊腹体中空,站于方形銎上。昂首远眺,双角后斜,四足内收,臀微下蹲,作欲跑之状。

http://www.nmgbwg.com/history/images/xn-20.jpg



QUOTE:
豹纹铜牌

尺寸:长4.5厘米,宽4厘米
时代:西汉
来源:鄂尔多斯市征集
描述:豹子作蜷状,嘴里咬着自己的尾巴;身上有圆涡纹六个,为金钱豹。

http://www.nmgbwg.com/history/images/xn-30.jpg




QUOTE:

QUOTE:
乌桓

    乌桓又称乌丸,是东胡族一支。史载西汉初年匈奴击破东胡,东胡溃败分裂成两部,其中一部退居乌桓山,即今内蒙古赤峰地区阿鲁科尔沁旗之北大兴安岭南端山脉中,并以山为名,臣属匈奴,休养生息。公元119年(西汉武帝元狩四年),汉军大破匈奴,将匈奴逐出漠南,乌桓又臣属汉朝,南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驻牧,代汉北御匈奴。公元49年(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乌桓又从五郡塞外南迁至塞内的辽东、渔阳及朔方边缘十郡,即今辽河下游、山西河北北部及内蒙古河套一带驻牧。乌桓在两汉时先后两次南迁,逐渐发展壮大,但受汉护乌桓校尉管辖,分成若干部落,各自为政,一直没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


QUOTE:
和林汉墓壁画—牧马图

尺寸:面积135×200厘米
时代:东汉
来源:乌盟和林格尔县东汉壁画摹本
描述:上半部绘汉族权贵乘车出行,下半部绘乌桓人牧马。图中的骏马,昂首挺胸,从容自若,作者以转折顿挫的笔锋,准确地塑造出牧马壮健的身体,富有质感。图中还有三匹活泼的马驹,作者只以寥寥几笔,即勾画出草原上马驹的天真姿态,这与作者的生活环境和对草原生活的细微观察与体验有关。此外,全图气势恢宏,是描绘乌桓民族的珍贵画卷。


http://www.nmgbwg.com/history/images/wh-20.jpg



QUOTE:
晋乌丸归义侯—金印

尺寸:高2.25厘米,底面积2.3×2.3厘米
时代:晋  
来源:乌盟凉城县小坝子滩
描述:呈扁方体。正面印文绘刻“晋乌丸归义侯”铭文。背有蹲式驼纽,这枚印是西晋王朝赐给乌桓首领的。同时出土的有“晋鲜卑归义侯”金印和“晋鲜卑率善中郎将”银印等珍贵文物。这几枚印与四兽纹金饰件同出,反映了乌桓与鲜卑的密切关系。

http://www.nmgbwg.com/history/images/wh-30.jpg



QUOTE:
晋乌丸归义侯—金印

尺寸:高2.25厘米,底面积2.3×2.3厘米
时代:晋  
来源:乌盟凉城县小坝子滩
描述:呈扁方体。正面印文绘刻“晋乌丸归义侯”铭文。背有蹲式驼纽,这枚印是西晋王朝赐给乌桓首领的。同时出土的有“晋鲜卑归义侯”金印和“晋鲜卑率善中郎将”银印等珍贵文物。这几枚印与四兽纹金饰件同出,反映了乌桓与鲜卑的密切关系。

http://www.nmgbwg.com/history/images/wh-10.jpg




QUOTE:

QUOTE:
鲜卑  

    鲜卑是由东胡分裂出来的一个部族,东胡被匈奴击破后,一部分退居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南段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族一带山中),因以得名,鲜卑游牧于今西拉木伦河与洮儿河之间。匈奴强盛时,附于匈奴,后来归汉,逐渐南迁。匈奴被汉击败后,鲜卑乘机据有匈奴故地,并其余众部落十余万,势力大增。  


QUOTE:
马头鹿角金冠饰
尺寸:
高18.5厘米,重70克,牛头形,宽14.5厘米,高19.5厘米,
时代:
北朝
来源:
乌盟达茂旗
描述:

一件头部具有马头特征
,重92克
,头部原镶嵌料石,现已脱落,眉梢上端另加一对圆圈纹,每个枝梢挂桃形金叶一片。另一件头部轮廓似牛,角是由一个主根生出两个支根,再向上分出四个支根,每个支梢挂桃形金叶一片,共十四片。这种冠是鲜卑族妇女戴的步摇冠,当头部摇动时,叶片随之颤动。

http://www.nmgbwg.com/history/images/xb-10.jpg



QUOTE:
金龙(局部)

尺寸:伸展长为128厘米
时代:北朝
来源:乌盟达茂旗
描述:龙身是用金丝编成的,环环相套,盘曲自如。金龙衔环构成一个闭合圈,作为项链使用,龙身上还有七件附加装饰。古代北方民族匈奴族、鲜卑族都把龙作为信仰的神话动物,同时也是最高权利的象征。

http://www.nmgbwg.com/history/images/xb-30.jpg



QUOTE:
金龙

尺寸:伸展长为128厘米
时代:北朝
来源:乌盟达茂旗
描述:龙身是用金丝编成的,环环相套,盘曲自如。金龙衔环构成一个闭合圈,作为项链使用,龙身上还有七件附加装饰。古代北方民族匈奴族、鲜卑族都把龙作为信仰的神话动物,同时也是最高权利的象征。

http://www.nmgbwg.com/history/images/jinlong.jpg



QUOTE:
蹲距式马纹金饰件

尺寸:长8厘米
时代:北朝
来源:哲盟科左中旗
描述:马作蹲距式,有动态的艺术效果;头部及背部各有一环纽,以系金链。

http://www.nmgbwg.com/history/images/xb-50.jpg



QUOTE:
北魏鲜卑人舞乐俑一组
  

尺寸:最高19.8厘米,最低15.5厘米
时代:北魏
来源:呼和浩特市大学路北魏墓
描述:鲜卑人创造的胡乐与胡舞今已失传,但其精彩表演却由这组舞乐俑保存下来,陶俑所塑造的鲜卑艺术家神态生动,感情丰富,倍受观者称赞。八件舞乐俑均带风帽,身穿窄袖拖地长袍,各具姿式。以优美的造型表现出吹、拉、弹、舞的动作,是一套反映鲜卑族发达的音乐舞蹈艺术的珍贵文物。
http://www.nmgbwg.com/history/images/xb-60.jpg




QUOTE:

QUOTE:
突厥   


    从公元六世纪下半叶开始,欧亚地区均呈现由战乱趋于统一的大格局,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帝国在西亚兴起,横跨欧亚的基督教东罗马拜占廷帝国开始走向繁荣,东方的中国正逢繁荣昌盛的隋唐,各国各地区的交流进一步加强


QUOTE:
狩猎纹金带饰

年代:唐
尺寸:长167厘米
来源:锡盟苏尼特右旗
描述:此带饰是黄金所造,为突厥贵族所佩带。纹饰反映了突厥族在草原上狩猎生活的情景,对研究唐代突厥族的生活习俗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资料。

http://www.nmgbwg.com/history/images/tujue-20.gif



QUOTE:
狩猎纹金带饰(带扣)

年代:唐
尺寸:长167厘米
来源:锡盟苏尼特右旗
描述:此带饰是黄金所造,为突厥贵族所佩带。纹饰反映了突厥族在草原上狩猎生活的情景,对研究唐代突厥族的生活习俗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资料。

http://www.nmgbwg.com/history/images/tj-20.jpg



QUOTE:
草原上的石人墓

    在内蒙古北部草原上,常见有石人墓。有单石圈、双石圈以及多石圈等,石圈中间竖立一石人。石人有刻得很简单,用一天然石条刻出眉、眼、鼻、嘴,稍加工以突出头部。有的石人一手握剑,一手端一杯。这样的石人墓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分布较多,在中国新疆以及今蒙古国境内、俄罗斯西伯利亚,均有发现。据考察分析,这些石人墓多为突厥人的墓。
http://www.nmgbwg.com/history/images/tj-10.jpg




QUOTE:

QUOTE:
契丹   

    契丹属东胡族系,是鲜卑宇文部的一支。“契丹”意为镔铁,表示坚固,故后来与契丹对抗的女真建国称“金”,比喻金比镔铁更为坚硬,且不锈蚀。  


QUOTE:
花式口圈足金杯

年代:辽
尺寸:高5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4厘米
来源:耶律羽之墓
描述:器腹錾刻五组精美的团花海冬青图案,圈足之上为莲座纹内底,双鱼宛若戏水。金杯原形源于波斯萨珊银器中的多曲长杯,部分图形又融有由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艺术。这些因素在唐朝时期已流行,并由唐传到辽。因此,这件辽早期金杯的珍贵之处,在其所反映的异域文化因素及与内地的关系。

http://www.nmgbwg.com/history/images/qidan-10.jpg



QUOTE:
鎏金铜面具
  

年代:辽
尺寸:长26.5厘米,宽25.7厘米
来源:哲盟奈曼旗
描述:面罩用铜片
鎏金制成。为丧葬用品,置于死者面上。面具的容貌丰圆宽展,弯眉,双眼微闭,双耳下垂,鼻梁通直,颧骨微突,口微闭,慈眉善目,神态安详。是内蒙古地区现存最大的辽代面具。辽墓中出土的面具现已发现约三十多件,有金、银及鎏金铜制,均按死者的不同性别、年龄及脸形制成。使用面具的葬俗,源于原始萨满教,也受佛教文化影响。萨满巫师在作法时都带面具。此外,契丹妇女为护肤,以黄色括萎将面部涂匀,面色金黄谓之“佛妆”。故宋人有诗云:“有女夭夭称细娘,真珠络臂面涂黄。南人见怪疑为瘴,墨吏吟夸是佛妆”

http://www.nmgbwg.com/history/images/qidan-20.jpg



QUOTE:
三彩摩羯壶

年代:辽
尺寸:通高21.5厘米,长30厘米
来源:哲盟科尔沁左翼中旗出土
描述:整体造型为摩

遨游状,仰卧莲花底座,昂首摆尾。嘴部中空为流口,鳞翅纹理清楚,釉色黄绿相间。造型优美,线条流畅,为辽代三彩器之上品。

http://www.nmgbwg.com/history/images/qidan-30.jpg



QUOTE:
绿釉刻花凤首瓶
  

年代:辽
尺寸:高37厘米,口径10.1厘米,底径6.9厘米
来源:兴安盟突泉县郭家屯辽墓
描述:通体施釉。口颈间装饰凤首,有嘴、鼻、眼、尾、羽等,肩部刻羽状纹,腹部刻牡丹纹。造型别致,具有重要的价值。  

http://www.nmgbwg.com/history/images/qidan-40.jpg



QUOTE:
白釉皮囊式鸡冠壶

年代:辽
尺寸:高36厘米,腹径24厘米,底径11.2厘米
来源:耶律羽之墓
描述:其形制如皮囊,釉色莹润,体形硕大,为辽瓷中精品。


http://www.nmgbwg.com/history/images/qidan-60.jpg




QUOTE:

QUOTE:
女真   


    女真又称“女直”,先祖为周秦时东北地区古老的肃慎、挹娄人。辽代把女真为分“熟女真”(已入辽籍的)和“生女真”两部,对他们实行残暴的统治。  

  生女真异常勇猛,三人可搏猛虎。辽末,生女真完颜部在首领阿骨打率领下,举兵抗辽。公元1115年建立“大金国”,迅即由东北进入北方草原灭辽,继而进入黄河汉域灭北宋。后来,在公元1234年为南宋联合蒙古军队所灭。其后女真人仍活跃于东北地区,明末,除女真号,自称满洲,并建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QUOTE:
双鱼纹铜镜

年代:金
尺寸:直径18厘米
来源:乌盟清水河县
描述:这面铜镜背面铸有双鱼,绕镜钮回泳。女真人祖地多河流,双鱼铜镜是深受女真人喜爱而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用品。金朝宫廷的著名舞蹈“镜舞”,即是由众舞者执鱼纹镜起舞。  

http://www.nmgbwg.com/history/images/nz-10.gif



QUOTE:
仿古陶制玉壶春瓶

年代:金
尺寸:高24.5厘米,口径7.7厘米,底径9.1厘米
来源: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
描述:陶壶以古代青铜礼器上常见的纹饰为饰,特别是上腹部以蟠虺纹为地,刻画出变形龙纹,使这件普通的陶壶显得古雅高贵,也体现了金代人具有高度的汉文化修养。

http://www.nmgbwg.com/history/images/nz-20.jpg



QUOTE:
白瓷剔花牡丹纹大罐
  

年代:金
尺寸:腹径41.5厘米,口径24.7厘米,底径21.7厘米,高47.2厘米
来源:赤峰市喀喇沁旗
描述:剔花瓷最早见于北宋磁州窑,其后传入北方草原,深受当地人喜爱,遂起而仿制。这件剔花大罐器型硕大,剔花技术高超,图案的立体感很强,腹部剔刻牡丹怒放,如同雕塑,颇有质感。罐的造型圆而敦厚,体现了北方地区瓷窑的朴实风格,是金代瓷器艺术品的佳作。


http://www.nmgbwg.com/history/images/nz-30.jpg




QUOTE:

QUOTE:
党项   


    党项是中国古代西北民族--羌族的一支,称党项羌,共分为八部,以拓跋氏最为强盛。公元1038年,党项拓跋氏首领元昊称帝建国,史称为“西夏”。元昊自称是北魏拓跋鲜卑的后裔。早期的党项人不事农业,衣、食、住皆依赖畜牧,无文字历法,以草木枯荣计算岁月,崇拜天神,死后火葬。此外,党项人还特别崇尚白色,故自称“大白上国”。


QUOTE:
彩塑菩萨像
  

年代:西夏
尺寸:高64厘米
来源:绿城寺庙遗址
描述:施重彩,有残缺。菩萨头戴花冠,颈上及双臂佩缨络珠串,上身袒露。自肩及腰,斜系绿里红飘带。菩萨神态雍容大度,上唇绘有小髭,坐姿随意,体现出神人交融的温和气韵。泥塑塑工精美,细致而传神,彩绘艳而不俗,很有民族特色。堪称罕见的西夏彩塑杰作。


http://www.nmgbwg.com/history/images/dx-10.jpg



QUOTE:
花形金盏托

年代:西夏
尺寸:最大直径21.8厘米,重220克
来源:巴盟临河高油房西夏古城
描述:该盏托形式莲花,由托盘和盏两部分组成,纯金制作。造工精致,造型美观,是西夏文物中精品。

http://www.nmgbwg.com/history/images/dx-20.jpg



QUOTE:
褐釉牡丹纹剔花罐

年代:西夏
尺寸:高21.5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8.6厘米
来源: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纳林塔
描述:外施褐釉,腹部以两组剔花牡丹纹为主体图案,图案两边圈以连弧纹,中间饰云水纹,图案上下各刻 弦纹两道。为西夏时期瓷器的的代表器物。


http://www.nmgbwg.com/history/images/dx-30.jpg




QUOTE:

QUOTE:
蒙古族   

    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发展到元明清时期,占据草原统治地位的主要是蒙古族。蒙古族在蒙元时期,集前代北方民族之大成,以鞍马为杠杆,把游牧文化内在的政治、军事、生活甚至民族心理优势,都发挥得淋漓尽致,将游牧文明推向顶峰,以至震惊了世界。蒙古族改变自东胡以来二千年间中国北方草原民族忽生忽灭的历史,从蒙元至今八百年来一直是草原的主体民族,也完美地结束了鞍马文化在冷兵器时代的英雄历史。  


QUOTE:
成吉思汗陵内供奉的马鞍具

描述:共有三套,相传为成吉思汗生前使用的征战马鞍、生活马鞍及狩猎马鞍。

http://www.nmgbwg.com/history/images/mgz-20.jpg



QUOTE:
金马鞍饰件及复原

年代:蒙古汗国
尺寸:长72.5厘米,宽31厘米,高33厘米
来源:锡盟镶黄旗乌兰沟蒙古贵族墓
描述:墓主人为一蒙古贵族少女,蒙古贵族实行秘葬。大墓至今仍没有发现。这些文物是内蒙古草原上首次发现的蒙古贵族秘葬墓的出土品,其工艺水平和文物价值极高。


http://www.nmgbwg.com/history/images/mgz-30.jpg



QUOTE:
绣花夹衫
  

年代:元
尺寸:身长58厘米,带袖宽107厘米
来源:乌盟察右前旗元代集宁路古城
描述:素罗地,刺锈图案极多样,共九十九个,分布于两肩及前胸部分。最大的一组是一对仙鹤,一飞一立,十分生动。夹衫上还锈出凤凰、牡丹、野兔、鹿、鱼、龟等许多动物、花卉。最引人注目的是表现人物的故事:有一女子盘坐于柳下,凝视水中的鸳鸯,一男子倚坐于枫树下;另有一女子于山间乘驴而过。这件夹衫,是元代刺绣艺术的杰作。

http://www.nmgbwg.com/history/images/mgz-40.jpg



QUOTE:
釉里红玉壶春瓶
  

年代:元
尺寸:高27.4厘米 口径8厘米 腹径15.3厘米
来源:赤峰市翁牛特旗征集
描述:为目前内蒙古地区比较少见的元代釉里红瓷器。

http://www.nmgbwg.com/history/images/mgz-50.jpg



QUOTE:
缠枝牡丹纹青花瓷罐
  

年代:元
尺寸:高29厘米 口径22厘米 腹径35厘米 底径19厘米
来源:包头市郊区燕家梁征集
描述:在淡蓝匀润的釉色上,分段饰以花卉图案。头部为一周花叶纹,肩部饰石榴花,腹部为缠枝牡丹,下腹饰变形莲瓣纹。是元代青花瓷中的上乘之作。

http://www.nmgbwg.com/history/images/mgz-60.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