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物传记之董卿:每一天,都不应该草草地度过

(2014-12-05 09:56:56)
标签:

娱乐

分类: 文史天地

董卿:每一天,都不应该草草地度过

鼹鼠

人物传记之董卿:每一天,都不应该草草地度过

前不久,很多人传言董卿将离开央视,但后来证明大家的担心似乎是多余的,央视很快回应:董卿在多年高负荷运转后,希望暂时放下话筒,去美国南加州大学深造一段时间。以致很多人又忍不住点赞:已然站在众人仰望的高峰上却仍不忘继续向上。同时也让人再次想起她那句语录:人的潜能其实远超过自己的想象,你不挖掘就永远不会知道。 

很多人也许对她太过熟悉,但努力的榜样永远让人回味无穷。董卿出生在上海,从小,父母对她的希望就是能好好念书,考一个大学,找份稳定的工作,自食其力。所以爸爸便对她的要求非常严格,稍微能识字了,就让她每天抄成语、古诗,还要求她大声朗读并且背诵下来。稍微大一点,又让她抄古文。除了文学素养,身体锻炼也让董卿从小就抱怨不已,有时天还没亮,爸爸就把还在梦乡的她提起来,让她到家门口的操场上跑一千米,每天刷碗,中学放假到宾馆当清洁工,不许照镜子……关于照镜子,她的爸爸有一句名言: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你每天花在照镜子上的时间还不如多看书。” 

这些爸爸曾带来的童年阴影,让她一度怀疑自己是否是他的亲生女儿。直到有一天,爸爸举起酒杯向她致歉,她才明白,自己的成功其实更多地源自爸爸的教育,是爸爸让她学会了坚持、隐忍。 

我爸爸自己的经历让他特别笃信一点,就是人的命运要靠自己改变,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和大多数喜欢文艺的女孩一样,董卿儿时的愿望是当一名演员,但父母都不赞同,她不顾家里的反对,1991年考入浙江艺术学院表演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在浙江省话剧团,但到了团里之后并没有什么戏可拍。也就在那一年,董卿的生活出现了变化。1994年浙江电视台招主持人,她陪一个朋友去考试,也顺道考了一下,结果却意外被录取。就这样,她误打误撞迎来第一份主持人工作。 

在浙江电视台工作了两年,既做主持又做编导,董卿的工作如鱼得水。就在这时,父母看到东方电视台要向全国招聘,便让她去试试,董卿并没有太在意地给上海寄去了带子,半年之后竟接到东方电视台的复试通知,1996年,董卿成功进入东方电视台。 

对上海正有点七年之痒时,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开播,《魅力12》向董卿发出邀请。

我当时很犹豫。人脉和环境都有,又要离开?在北京我没有车子房子,没有朋友,我连去哪里剪头发、买衣服都不知道。西部频道也是非主流频道……”

起初,董卿每个月从上海飞到北京待7天,录好节目再回。来往半年,人很疲惫。最终,她决定放弃上海,专事北京。朋友劝她,她很固执:我买了新花瓶,旧花瓶一定在垃圾桶里。你们知道,我一向喜新厌旧。” 

行李很简单,大房子小轿车,她都留在上海,直奔2002年的北京。虽然她对居住环境一向挑剔,但只能先租房住。 

还是一个月7天的活儿,董卿每次走出电视台,总会踟蹰半刻。她闲怕了,又能去哪儿?她真想提上箱子转身就走,将呛人的流浪感丢在这陌生的城市!可是,我现在要的是什么?不就是工作、激情和满足感?坚决不回!她逼回眼泪。 

这股狠劲儿,董卿把持在平湖秋月的面容下面。她主持的节目,导演很放心:她博闻强识外加准备充分,在台上是行云流水举重若轻;她懂得衣饰搭配,为了一双鞋子,肯跑遍整个北京;台后她拧着眉毛为了一句台词斟酌半天,一上台就舒展,笑得毫无忧愁,仿佛那些失眠和孤独的夜晚从不存在。 

就这样,她从西部频道走入综艺频道,从地方话剧团走入央视春晚,从一个乡村小女孩长成荣誉等身并且至今仍未停下脚步的明星大腕! 

每一天,都不应该草草地度过!”“只要心在那儿,就不在乎过程是那么难熬。这些她偶尔蹦出的话,连起来也许就是她,甚至是每一个人能够成就一生的秘密所在!

 

 

董卿:懂得恐惧,才会更珍惜生活

陈敏

董卿看过一部主题为恐惧的片子,心有戚戚焉。人的每阶段都有不同的恐惧,不自知而已。6岁,她惧怕强迫自己洗碗的严厉父亲;17岁,她惧怕想念一个人的疯狂;27岁,她惧怕患得患失,惧怕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即使是她成名之后,在台上风采万千,从容娴雅,而在半夜,还是会莫名惊醒,惧怕熟悉的舞台终要消失,惧怕自己疯狂追求极致—— 

有那么多人认识你的时候,你觉得自己成功了。但是,现在不能轻易下结论。对自我的认识是逐渐的过程,我现在日益清楚自己能干什么,想要什么,并且为此我愿付出什么。可能是到北京之后,2002年,非常强烈地认识到自己。实在不行就回去!但那个念头一闪而过。我想得更多的,是怎么把这件事情做得更好!我喜欢极致的感觉。而极致是没有底的。

董卿不曾忘,在上海直播一场新年音乐会时,毫无预兆地,她忽然口吃,还把一句话重复了两次。也不算严重,没人在意,她却为这种低级错误无法释怀。直播结束,下午两点还要飞去新加坡录制节目,她却毫无情绪,难受得很;在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她每日紧张备战,力求完美,还是不慎念错一位选手的成绩。结束直播,领导说,今后要注意啊。她陡然崩溃,就在会议现场,当着同事的面,抹起了泪花儿…… 

有次,董卿和《艺术人生》的制片人王峥聊天,对方关注地问:为什么脸色不太好?董卿强笑:我最近老失眠。王峥默然,缓缓说:我也曾经那样,走过来就好了。

好的主持人,应该自己隐退,观众恋恋不舍,就怕自己留恋,观众早已去意已决。或许我们能够从这里看到董卿如今的选择。

懂得恐惧,才会更珍惜生活,感激每一种即使细微的美丽。董卿描绘平凡的幸福:读读喜欢的《三联生活周刊》和《书屋》,谈一场温暖没有伤害的恋爱,撒粒种子种一盆花……

或者,把心爱的碟翻出来,《放牛班的春天》、《红白蓝》、《天堂电影院》——她曾经窝在家里看过长达24小时的碟,一个人笑,一个人哭,实在累了,沉沉睡去。 

我非常热爱生活,热爱所有美的东西。很敏感。还能保持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很难得。一个迟钝的人,可以做一个好的主持人。” 

董卿曾说:我喜欢莫泊桑的那句话,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我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是什么成就了董卿

尹欣  吕林荫 

站在央视的舞台上,董卿光彩照人。她那优雅从容、大气谦和、知性亲切的形象,深入人心。

很多人喜爱她,也有很多人好奇,是什么成就了董卿?

这是一条无关一夜成名的成长之路。

所有的光环、掌声、赞美,不是加之于我个人的

这是一个奇特的元宵节,身在澳洲,正逢盛夏。

直播开始了,站在悉尼歌剧院的舞台上,董卿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为了这场在上海大剧院和悉尼歌剧院之间连线、向全球127个国家转播的大型直播音乐会,她已经闭门不出一个星期了。

抵达悉尼后,她就把自己关在宾馆的房间里,从早上醒来就开始背台词,直至晚上入睡,连刷牙的时候嘴里都念念有词。所有中英文台词早已烂熟于胸,可悉尼是什么样子,她却全然不知。

双语主持、现场直播、和老外搭档、身在异国……她有太多紧张的理由。

然而,当上海大剧院现场的镜头跨过重洋,传送到眼前时,她赫然发现,在上海主场的两位主持人也格外紧张,她顿时释然。

而后的两个小时,直播进行得精彩、顺利、分毫不差,董卿的表现堪称完美。

就在第二年,她拿到了第五届全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

那时候,董卿在上海已小有名气。她主持的《相约星期六》《视听满天星》《新上海游记》等栏目收视不俗。一切都按部就班,而就在此时,新的机遇降临了。

2002年春节刚过,央视成立西部频道,频道总监尹力正是上年金话筒奖的评委之一,他对董卿印象颇深,向央视力荐董卿。

笔试、面试、试镜,一一顺利过关。最后关头,董卿踌躇了。她现在工作如鱼得水,要放弃这一切,需要割舍的太多了。

她并不是那么勇敢,也经历了痛苦的纠结,而最终,她下定了决心,迈出了这一步。

所有的光环、掌声、赞美,不是加之于我个人的,而是给我身后的团队,给我所归属的央视。显然,是央视这个汇聚人才、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华人的平台,塑造了今天的董卿。

 

人生的底色

平台已然搭建,而仅有平台是不够的,机遇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头脑。董卿的经历,正是生动的印证。

董卿的父母都毕业于复旦大学,学新闻的父亲曾任《嘉兴日报》副总编,对董卿家教甚严。

父亲认为,对孩子来说,只有学习、锻炼和劳动是必须的。于是,董卿在个子还没有洗碗池高的时候,就被要求站在板凳上洗碗;上学后,晨跑成为每天的必修课;进了高中,每年寒暑假都必须出去打工,在商场当营业员、到广播站跑腿兒、去宾馆当清洁工,这些董卿都经历过。父亲对这个独生女兒不宠不惯。

董卿的母亲是位大家闺秀,聪慧善良,总是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母亲虽毕业于复旦物理系,却格外热爱外国文学,董卿兒时的假期书单总是密密麻麻地由母亲写着《简爱》《呼啸山庄》《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外国经典名著。她很感谢母亲,帮她养成了坚持阅读的习惯。 

而今,只要不是为节目连轴转的日子,她都会抽出两个小时来阅读。董卿说,她近来读的两本书,一本是历史文化读本《芳心似火》,解说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风物;一本是印度著名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的《爱与寂寞》,她借此丰满心智。

不难看出,在这个刚柔相济的家中,良好的家风为董卿氤氲出一种端庄有礼、勤奋守责的人生底色。 

没有捷径

进入央视后,董卿度过了一段极为清苦、寂寞的时光。

当时西部频道录制节目的地点远在大兴,录完节目,她提着大包小包的衣服鞋子,站在大兴的街头,一个人在瑟瑟寒风中等待出租车。

那样的时刻,她会想起离开上海前录完最后一期节目时的情景,夜里两点多,我一个人开车回家,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当时只知道这个地方不再属于我,而且是我自愿选择离开的,没有人告诉我这种选择是对还是错。

董卿在央视接手的第一个节目是《魅力12》。两场节目录下来,制片人很意外——新来的这位主持人不死背台词,还敢于对节目提出建议,他对编导们说,以后你们多听听董卿的意见。受到鼓励的董卿开始为每期节目熬夜。她不再单纯依赖撰稿人提供的台本,而是努力发掘制片、编导没有想到的部分。

董卿耐住了寂寞,也承受住了失落的考验,在精益求精中静静等待着。

于是,2004年为她而来。

那年7月,因为在西部频道一贯稳定的高品质表现,央视领导决定让董卿试着主持第十一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一连20多天、30场比赛,每晚直播近3个小时。她每天下午1点开始采访选手,4点彩排,到晚上10点直播结束,换掉主持礼服又进会议中心,回到家往往已是凌晨两点,而这个时候,为第二天录制的幕后准备才刚刚开始,总得熬到凌晨三四点,她才能入睡……

有点兒苦不堪言,体力严重透支,可她乐在其中。

接着,《欢乐中国行》也来了。从2004年到2009年,她用5年多的时间走了全国200多个城市。由于节目涉及的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有些城市交通不便,路途艰辛。但每到一处,她都立刻收起一路的风尘和疲惫,情绪饱满地走上舞台。

就这样,2004年,她史无前例地完成了130多场节目的主持。

后来,其他主持人问董卿有什么诀窍,她说:没有捷径,每一期节目我都是这样过来的。

只怕辜负了观众

2005年,董卿把握住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机遇——她在央视春晚的第一次亮相出奇地精彩,观众们因此记住并且喜欢上了这张亲切的新面孔。

而后一连6年春晚,她都担纲重任,也在越来越多的重大晚会上频频露面,毫无争议地成为央视当家花旦。

这些风光没有让她飘飘然,她依然喜欢独守清静。她说,舞台太绚烂、太喧哗了,当走下舞台后,需要去做些调整,让自己踏实下来。打扫卫生、洗衣服、换被面,她用这样朴素而家常的方式让自己回归生活。

董卿不曾忘记,那次在上海直播一场新年音乐会,毫无预兆地,她忽然口吃,还把一句话重复了两次。也不算严重,没人在意,她却无法释怀,难受得要命。

那年的青歌赛,她不慎念错一位选手的成绩。结束直播后,领导说,今后要注意啊。她陡然崩溃,就在会议现场,当着同事的面流下泪来。

一次,董卿在一天里录了两期节目。因为时间过于紧凑,录第二期节目时她自觉状态不佳,而其他人并没发现这期节目有何不妥。回家后,她定定地坐在客厅里反省,从深夜12点坐到了凌晨3点,因为她觉得,等到别人都觉得你有问题的时候,就来不及了。

就这样,别人看见完美,她却历经艰辛。她对自己认真得近乎苛刻,只因为太害怕辜负了观众,辜负了这个舞台。 

主持人的责任

在将马东误称为马先生的兒子马季后,马东曾安慰董卿:你要相信,观众一定会原谅你,因为他们看得见你为这个舞台付出的一切。

对此,她心存感恩。

是的,董卿在舞台上的完美表现观众看得见,但她在舞台背后下的工夫却是观众看不见的。

为了刨出青歌赛选手身上的亮点、火花,她抛开撰稿词,在台下跟每一位选手聊天,因为人数众多,常常一聊就是几个小时。

每一次登台,她都做足功课。那次应邀到上海主持一个文化讲坛,主办方原本安排了宴请,她却婉拒了。她只要了一碗面条,便独自留在宾馆房间里查阅资料、思考、酝酿,直到凌晨3点。

问董卿,做了那么多观众看不见的事,是为什么?

她说了两个字:责任。站在这里,尤其是站在央视这样的平台上,我不是来沽名钓誉的。她时刻做着准备,一个是长期的准备,比如看书读报,积累知识,使自己成为一个品格和趣味高尚的人;一个是短期准备,就是在接到任务后拼尽全力。

2010年底,董卿参与主持了一档中俄跨国寻亲节目《等着我》。俄罗斯方面的主持人伊戈尔是一位非常资深的老主持人,起初并没把董卿放在眼里。但正式录制时,董卿从讲述6个故事的前因后果、介绍一位位嘉宾,到现场采访,一人挑起大梁,几乎说了整整3个小时。后来,伊戈尔专门给央视写了一封感谢信,其中特别提到了中方的主持人董卿,称赞她是个了不起的年轻人

董卿说:工作是看得见的爱,我是捧着一颗赤子之心站在舞台上。

说这话的董卿脸上有一种别样的光彩,那是在重压之下的完美绽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