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文深刻升格训练”教学设计

(2012-04-16 20:08:05)
标签:

杂谈

分类: 写作天地

“作文深刻升格训练”教学设计

                                               ——在材料和观点之间搭建“分析”的桥梁

教学前言:

许多学生写议论文有一个习惯,给一个观点,立刻能找到两三个甚至四五个例子,如高考作文“诚信”,有的同学举例“张三诚信,李四诚信,王五诚信,所以我们要诚信”。那为什么我们要诚信呢?文章却没有分析了。观点和材料之间缺乏联系,这样的文章很难让人信服?

还有学生写作文喜欢引用名言名句,引完了就完了,缺乏分析说理。这样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是材料堆砌,缺乏说理,不能叫议论文。

议论文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文章,一篇以理服人、以理取胜、推理逻辑性强的议论文往往在高考中更能获得高分。分析说理就是在观点与材料间搭一座桥梁,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变单纯举例为就例说理。

就例说理,就是结合所举之例,紧接着讲一点理,使得这个例子更好地为证明观点服务。而分析例子的语句,也是更好地为观点服务,把例和理紧紧连在一起。

教学目标与重点:

1、明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通过“议——评——改”学生习作,让学生学会在材料和观点之间搭建“分析”的桥梁。

2、进行作文深刻升格训练,从而提升文章的档次。

教学设想:

1、教学课时:一课时

2、教学方法:“议——评——改”

3、教学手段:多媒体、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认真观察这幅漫画,思考:画中人为什么没有挖到水?

学生思考,回答。

(师):挖得不够深。因为挖得不够深,所以挖不到水;因为挖得不够深,所以之前所做的努力就白白浪费了。

大家有没有发现,其实我们同学写作文也常常犯画中人一样的错误。作文中例子举了很多,但是却没有分析。观点和材料之间缺乏联系,这样的文章能让人信服吗?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高考中写出一篇48分、50分、55分,甚至60分的作文?

好!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作文升格课”,学习在审准题,选好材料的基础上怎样提升作文的档次。

投影:课题

二、明确高考作文评分细则。(投影)

高考评分标准——基础等级40分

发展等级20分

发展等级评分,参照“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综合评定,按4个等级12个要点中的两点或两点以上进行打分,非常突出的就可以打满分。

三、议一议:就例说理分析方法

(一)分组讨论以下文段,哪些文段写得好,为什么?

第一组:

文段1:“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蛋,当你画了一个,再去画另一个时,形态又不同了。即使同一个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其形态也有很大的区别。只有把画蛋的基本功练好了,才能画出更好的画。”达.芬奇的谆谆教导,说出了一个真理:基本功训练很重要。由于达.芬奇从师阶段培养了扎实的画画基础,他后来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卓越的画家。

文段2:试想,如果达.芬奇没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就不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同一对象的细微差别,不能发现创作对象随着光影、色调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认识到“世界上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鸡蛋的”,他能创作出被誉为世界画坛一绝的《蒙娜丽莎》吗?那“神秘的微笑”决不可能是信手就能抹出来的。干什么事,都要从打基础开始。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也是达.芬奇画蛋的故事给予人们的深刻的教育意义所在。

文段3: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太“清楚”自己的“宿命”,才使很多原本属于自己的机会擦肩而过。但同时那些与“宿命”拼搏抗争而获得成功的人,更使我们觉得佩服和惭愧。史蒂芬霍金如果相信宿命,不会带着重度残疾的身体,写下《时间简史》,而成为物理科学巨人;刘翔如果相信宿命,也不会在2004年奥运会上摘下传统上由欧美运动员垄断的跨栏金牌;中国人要是相信宿命,也不会在短短的几年内,就造出西方人十几年才能造出的原子弹。

(范文4《我们需要乌鸦精神》)

第二组:

文段1:磨难,能历练人生。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文段2: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

文段3:我知道我是乌鸦,牧羊人那样说显然是在嘲笑我“蚍蜉撼大树”——不自量力、没有自知之明。就眼下而论,他也许是对的。但乌鸦现在不能抓羊,不等于永远不能抓羊。乌鸦要学会抓羊,首先要树立这样的理想。听说人类有一个叫达尔文的科学家,他认为物种都是不断进化的,而进化是在不断的尝试和进取中完成的。啄木鸟的嘴巴之所以那么锋利,是因为它们不管多么坚硬的东西,都敢于下嘴,而且锲而不舍。野鸡之所以会飞,是因为它们不甘于像家鸡那样被人豢养、任人宰割,而是不断地尝试着冲向天空,渴望像天鹅一样自由的飞翔。

(范文5《我知道我是乌鸦》)

(二)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师)小结:两组事例的文段1所举例子和论点之间都缺少分析语言或说理不深入、透彻。而文段2和文段3就都运用了分析方法。运用了分析方法的文段,事例与论点之间就架起了一座分析的桥梁,分析更为深刻、透彻,从而达到“叙”为“议”服务的目的。

那么,怎样就事例展开分析议论呢?

(三)整理学生归纳的方法:(投影)

备考策略:

1、假设说理分析法。

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使人们信服。进行假设性的分析,如果所举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所举例子是反面的,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简言之,正例反说,反例正说。

表达形式:“如果……那么……”,“如果……就……”,“假使……那么……”等。

2、因果说理分析法

概述事例后,从逻辑的因果关系上对材料进行分析,用原因与结果的必然联系来证明论点的可靠性和正确性,因果分析法是一种探究本质的方法。

表达形式:“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因为”,“所以”,“因此”。

(四)小结:所有的分析方法都应该以为中心服务为前提。当然,以上的说理方式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可以综合运用的。同学可以在作文片断中分别训练,也可以在写大作文时,有意识地把几种方式融于一篇文章中(当然也要结合论据实际),那么自己的议论文就会显得说理严密而又不呆板了。

四、评一评:

阅读下文,思考后面的问题。

Ppt展示修改的文章。

思考:(1)文章在举例方面有什么问题?

(2)评分

[升格诊断]

这是一篇考场作文,在规定时间,构思写作这样一篇文章,还是需要一定的写作功底的。开头用歌德的话引出话题,接下来举的海伦凯勒和史铁生两个例子,比较恰当、典型,较好地服务了中心,倒数第二段的分析评点比较中肯,语言也较流畅。

但不足之处很明显:事例没有更深入地分析,文章显得肤浅。

五、改一改:升格文章

修改方向提示:运用假设说理分析法和因果说理分析法修改例子。

学生动手修改《扬起生命的风帆》,修改后再打分,比较前后分数的区别,让学生认识到运用分析说理方法的重要性。

结语:在高考中,我们要想拿到作文保命分(40分),首先必须要找准角度,定好立意,做好构思。如果想拿到作文高分,就必须还要有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分析。

如果以后写作文能有意识地做到这样,那么作文拿高分就不再是梦想。

课后请同学们按照今天上课的修改思路,修改自己的作文,使作文更上一层楼。

ppt展示升格作文。

作文升格技法指导

一、教学对象分析

本班是政治班,学生语文水平参差不齐,经过两个多月的作文系统训练,大部分学生的写作水平都有不同幅度的提高,基本上能掌握应试作文的写作技巧。本节课旨在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文章或例文呈现的毛病,掌握作文升格技法,找出个人作文的升格空间,学会修改文章,争取作文的“增分点”,从而提高作文水平乃至语文学科的整体成绩。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学会运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去挖掘个人文章的升格空间,并且掌握升格技巧修改文章,让文章有不同层次的提升。

三、教学设想

指出问题——寻找方法——对症下药——强化训练

四、教学资料

考场作文示例、平时学生习作

五、教学过程

(一)由平时学生写作情况导入

上了高三,经过一段时间的作文训练,同学们现在是不是觉得写一篇文章已经不难了?但是作文水平想在原来基础上提升一个档次,是不是又有一些困难呢?所谓 “欲渡黄河冰塞川”,不知该从哪里寻得一片云帆,顺利渡向彼岸,这是我们同学们困惑的。本节课老师侧重指导大家学会运用作文提升的方法修改文章,让大家找到自己作文的提升空间,升格的作文要求比原来的文章提升3-5分,那么,我们每个同学就能找到自己作文的增分点,提高语文成绩指日可待。

(二)根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给例文一(资料另附)打打分,说说理由,并提出修改方向。

提问:这篇文章属于哪种档次?能打多少分?说说理由。(作文题目出自07年高考广东卷)

老师点评:这是一篇三类的议论文,评分是16+15+5=36。文章三个分论点——“书籍的传递有利于我们薪火相传,越燃越旺”、“思想的传递有利于我们古为今用,批判吸收”、“精神的传递有利于我们传承文明,开拓创新”是扣题的,且反映了作者对传递话题的认识,同时也看出作者有较强的结构意识。存在的问题:开头、结尾对题意的表述不一致;中心不明确,东拉西扯,显得零乱无章;观点与材料没有很好的勾联,对材料没有进行分析,深入说理;文章“切入点”太大,泛泛而谈,事例笼统,说理不深刻。

提问:这篇文章可以从哪些方面升格?试试如何修改。

升格点拨:升格目标是提升4—5分,建议在材料与观点的结合方面作修改。

1.这篇话题作文的论证思路是“传递什么—如何传递—传递意义”,因此可对论证的三个分论点的材料作加工改造,突出传递的作用——“书籍的传递如何有利于我们认识历史、继承文化传统”、“思想的传递如何有利于我们古为今用,批判吸收”、“精神的传递如何有利于我们传承文明,开拓创新”。

2.标题是“传递,奏响生命的协奏曲”,开头应和结尾段呼应;且要把“书籍”“思想”“精神”方面的传递与“生命协奏曲的奏响”的关系揭示出来。

3.删去与“传递”这个中心无关的内容。

4.段落不宜过多,也不能过于笼统。

(三)总结升格技巧

1.标题要靓、新、简,切合文章内容与文体。

2.提炼题记,简明点题,揭示主旨,增添文采。

3.开头入题要简、明、快,直接点题,结尾要响亮,尽量与开头呼应,进一步深化主题。

开头、结尾方法------运用修辞(排比、比喻、对偶、引用、反复等)

常用论证方法(引证法、喻证法、类比论证、化虚为实与形象化议论说理等)

4.文章结构和思路要一目了然,段与段之间的呼应过渡要流畅自然。结构形式——并列式、对比式、递进式、因果式。

5.对事例的引用要注意“三度”——信度(选用事例准确、能为话题服务)、广度(不同职业、领域、身份)、深度(古今、中外、社会热点人物与时事)。

事例注意详略得当,典型例子可详写,熟悉例子可略写,并且可以考虑组成整句,同时要结合话题对事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分析说理的方法有假设说理法、例后解说法、对比分析法、聚散开合法、因果分析法、探求条件法、归纳推理法等。

6.点题扣题艺术:字面重复点题法、似曾相识点题法、浓墨重彩点题法。

7.语言表达:精炼优美、富有表现力、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方法,整句与散句相结合。

8.审题立意要准确---话题作文要辨明话题关系、立意要准与新。材料作文抓材料的主要元素和关键词,注意立意的深度。

四)牛刀小试

给例文(二)(资料另附)打打分,说说理由,然后根据升格的原则与技巧修改它。

老师点评:这篇考场作文得分是30+12=42分。文章首先引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的歌词从反面入手,谈男儿比较注重尊严气节,不会轻易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设置悬念,然后转移到低头的不易,阐述自己对低头的理解----“低头不全代表认输,低头不全代表放弃;它是在理性思考下做出的勇敢选择,是在人生大义面前的举重若轻”,很有思想深度。此外,语言上有一定特色,内容比较丰富,对话题的理解也比较准确,但文章的思路不够清晰,结尾不响亮,力度不够,点题不透。所以,它的得分只能归结到二类卷的中等。

(五)结语

高考中,我们要想拿到作文高分,平时就要注意寻找个人写作的提升空间,然后注意修改,因为“好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希望课后同学们按照今天上课的修改思路、升格技巧,修改自己的作文,使作文更上一层楼。

 

例文一                    传递,奏响生命的协奏曲

悠悠中华五千载,漠漠地广数万里。传递是一部美丽的时光机器,它将几千年的历史连在一起。传递是一位勤劳的信使,他将数万里的土地连在一起。传递,奏响生命的协奏曲,演绎出人生的缤纷色彩,描绘出历史的绚丽多姿。

君读过《离骚》没有?可否听过汨罗江边的故事?一部《离骚》在华夏的天空卷成一段艳丽的虹,它告诉我们谁是屈原,什么才叫爱国。

君读过《史记》没有?可否翻过那本浸满泪浸满血的巨著?一部《史记》讲述了一位铁血男儿的贞贞不屈,他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坚强,我们该怎么去度过人生中的每一个低谷。书籍的传递,有利于薪火相传、越燃越旺。

君难道没有听过孔圣人?没有听过他那“仁者爱人”的博大的仁学思想?

君难道没有听过孟子?没有听过他那“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君难道没有听过范仲淹先生?没有听过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民思想?

思想的传递,有利于我们古为今用,批判吸收。

谁没有见过远古的战场,见过岳元帅的英姿?谁没有感受到他那“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

谁没有听过陶渊明先生,没有读过他那些优美的山水田园诗?谁没有感受到他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归隐,不慕名利的精神?

谁没有见过滚滚长江,没有读到苏子豪气万丈的诗词?谁没有领略到他那“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的精神?

精神的传递,有利于我们传承文明,开拓创新。

传递,奏响生命的协奏曲。君不见,正因为有了传递,才有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君不见,正因为有了传递,才有了中华民族的互爱互助;君不见,正因为有了传递,中国这条沉睡的巨龙才得以重新腾飞,才得以在九万里的高空俯视世界!

传递,历史因你而更精彩,社会因你而更绚丽!

传递,奏响生命的协奏曲。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低头”,是一个很小的动作,却耐人寻味。生活中,“低头”的时候很多,“低头”的原因也很多。人们对“低头”的看法有褒有贬,也不尽相同。请联系现实生活,以“低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例文二                        男儿的头颅

“流血的汉子不流泪,举旗的杆子不下跪;攥紧的拳头不松手哟,过河的卒子不后退。”

《太平天国》这部电视剧是一部经典之作。伴随着这四句铿锵有力的歌词,天朝儿女的铮铮铁骨和刚义形象如钻石般牢牢嵌入了我们的脑海。于是乎,不少人口中呐喊着“永不低头”,在日常生活中上演着一幕幕自以为“有骨气”的闹剧:斗嘴、纠纷……当事人都认为自己的“死不认输”是“有骨气”。但他们哪里知道,自己早已曲解了骨气的真正含义。

何为骨气?有人答曰:不低头,即为骨气。那么关公在曹孟德麾下冲锋陷阵的日子,应算得上“最没有骨气”。但历史上却把这段历史传为佳话,万世流芳,何也?关公有真骨气也。他懂得暂时低下高昂的头,保存完全之躯等待义兄刘备的消息;他深知自己的身家性命不但属于自己,同时也牵连着两位皇嫂未卜的命运;他早已在心底下定决心,忍辱而降,一旦有义兄的消息,他会毅然同曹操决裂。此乃真英雄也。于是我们看到关羽在曹操面前低头了,在那低下的双眼之中,在那入鬓的双眉之下,似乎藏着两颗晶莹的英雄泪。荡气回肠的故事岂会单单发生在兵荒马乱、荒烟蔓草的年头;在水波不兴的和平景象下,往往隐藏着勾心斗角和权利纷争。党羽的争权夺势,朝政的动荡起伏,自身的尚未成熟……在这样的局面面前,年幼的康熙低头了。

这一低头,让年幼的康熙有机会让自己飞速地成熟;这一低头,让年幼的康熙有机会策划平定三藩,铲除鳌拜的宏伟蓝图;这一低头,让年幼的康熙迅速成长,一个站在风口浪尖紧握日月旋转的帝王。康熙此时不再低头了,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让三藩和鳌拜叛乱的火种霎时间在罡风中熄灭。

“大男人,不好做,风雨中依然执着,独自躺下将忧伤抚摸。”这是《康熙王朝》的歌词,却也道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要一个男儿低头,何其不易呵。

男儿膝下有黄金,男儿的脊梁也承担着高贵的尊严,男儿之头岂可轻易低下。无怪乎韩信甘受胯下之辱会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无怪乎宋江的俯首称臣会让许多人嗤之以鼻深感不齿。然而,低头不全代表认输,低头不全代表放弃;它是在理性思考下做出的勇敢选择,是在人生大义面前的举重若轻。敢于低头的男儿是值得钦佩的。我们也相信,当低头的男儿重又抬头的时候,会有更加精彩的故事上演。人活一口气,难得拼一拼。让我们在低头之时蓄积能量,等待着向成功的又一次冲击。 

升格后的文章

男儿的低头

    要一个男儿低头,何其不易呵。(和原文相比,修改后直接入题,使用“何其”一词后抒情色彩强烈。)

“大男人,不好做,风雨中依然执着,独自躺下将忧伤抚摸。”男儿膝下有黄金,男儿的脊梁也承担着高贵的尊严,男儿之头岂可轻易低下。无怪乎韩信甘受胯下之辱会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无怪乎宋江的俯首称臣会让许多人嗤之以鼻深感不齿。保持了原文一样的特点,那就是从反面谈男儿的不跪,为后文的转折写男人的跪铺垫。)

然而,低头不全代表认输,低头不全代表放弃;它是在理性思考下做出的勇敢选择,是在人生大义面前的举重若轻。(过渡很自然,马上就转换到自己的观点上来了。)

如果说“不低头,即为骨气”的虚荣说法成立,那么关公在曹孟德麾下冲锋陷阵的日子,应算得上“最没有骨气”。但这段历史却被人们传为佳话,万世流芳。何也?关公之低头实乃英雄之低头。他懂得暂时低下高昂的头,保存完全之躯等待义兄义弟的消息;他深知自己的身家性命不但属于自己,同时也牵连着两位皇嫂未卜的命运;他忍辱而降,一旦有刘备的消息,他会毅然同曹操决裂,过关斩将,重又抬头。于是我们看到关羽在曹操面前低头了,在那低下的双眼之中,在那入鬓的双眉之下,似乎藏着两颗晶莹的英雄泪。(还是将原文关公的事例加以改进,和原文相比,在描绘的形象性上和与自己观点的结合上有明显的改进)

这样的低头荡气回肠,这样的低头深明大义。(运用对称句式抒发自己的感情既做到了对上文的总结,又为下文的列举事例作铺垫)在那中原逐鹿、荒烟蔓草的年头,这样的低头见证了真正的英雄。

康熙也是这样的一位英雄。他十四岁亲政。在水波不兴的太平气象下,却隐藏着勾心斗角和权利纷争,党羽的争权夺势,朝政的动荡起伏,自身尚未成熟……在这样的局面面前,年幼的康熙低头了。

国家的命运从此就如同一座沉重的大上紧紧压着这个少年的肩头。这一低头,让年幼的康熙看清了纷繁复杂的世道,有机会让自己飞速地成熟;这一低头,让年幼的康熙有机会策划平定三藩,铲除鳌拜的宏伟蓝图;这一低头,让年幼的康熙成长为成熟的康熙,一个站在风口浪尖紧握日月旋转的帝王。这样的低头仿佛破茧而出的蝴蝶,过程的痛苦换来了阳光下振翅的飞翔。康熙此时不再低头了,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让三藩和鳌拜叛乱的火种霎时间在罡风中熄灭。这一切,全得益于康熙暂时的低头。(这一段是修改后最出彩的地方,它保持了原文连续使用三个“这一低头”构成排比这一特点,同时,又将句式变得更加整齐,而后边用了一个比喻句来阐释低头是痛苦的,它却能让你的前途更加光明。)

男儿的低头实属不易,而又是那么让人钦敬。我们也相信,当低头的男儿重又抬头的时候,会有更加精彩的故事上演。(修改后的结尾之处和原文相比,更有力,同时和开头照应得更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老师点评修改后的文章在开头结尾和材料的使用顺序上做了一定的调整,行文思路和语言文采与原文相比有了一定的加强,过渡也较自然流畅。对事例描述的语言更加形象生动,结构比较完整。但文章还存在语言不够精炼,思想深度还有待提升。该文可以归入一类卷的上等。参考评分:基础等级37+发展等级18=55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