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枕流居
枕流居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24
  • 关注人气:3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问答:《谈艺录》一、诗分唐宋B(2010-4-9)

(2010-04-09 13:44:21)
标签:

读书

《谈艺录》

休闲

分类: 读书

    诗自有初、盛、中晚,非世之初、盛、中、晚。故姜西溟《湛园未定稿》卷四《唐贤三昧集序》

,即诘驳牧斋,谓:“四唐不可以作诗者之年月论。如毛诗作诵之家父,见于桓公八年来聘、十五年来求

车,为周东迁后人,而其诗不害为小雅。黍离行役之大夫,及见西京丧乱,为周东迁前人,而其诗不豁为

王降而风”云云。斯言也,并足以上折平仲,惜尚未能明拈风格之分。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

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严仪卿首

倡断代言诗,《沧浪诗话》即有“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云云。曰唐曰宋,特举大概而言,为称谓之

便。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故唐之少陵、昌黎、香山、东野,实唐人之开宋调者;宋之柯

山、白石、九僧、四灵,则宋人之有唐音者。《杨诚斋集》卷七十九《江西宗派诗序》曰:“诗江西也,

非人皆江西也。”《刘后村大全集》卷九十五《江西诗派小序》仍以后山、陵阳、子勉、均父、二林等皆

非江西人为疑,似未闻诚斋此论。时人之分唐宋,亦略同杨序之恉。犹夫英国十八世纪女主(QueenAnne)

临朝,而其一代词章,乃号罗马大帝时代文学。按此名初见于Goldsmith:TheBee,NO.viii,第二篇

“AnAccountoftheAugustanAgeinEngland.”当时文坛主监为安迪生,而身后论定,竟被十九世纪女主时

班首之称。参观BonamyDobree:EssaysinBiography,第三篇“JosephAddison:TheFirstVictorian.”

固知文章流别,初不拘名从主人之例,中外一理也。德诗人席勒(Schiller)有论诗派一文

(ubernaiveundsentimentalischeDichtung),谓诗不外两宗:古之诗真朴出自然,今之诗刻露见心思:一

其德一称其巧。顾复自注曰:“所谓古今之别,非谓时代,乃言体制”;

(DasswennhierdieneuenDichterdenaltenentgegengesetztwerden,

nichtsowohlderUnterschiedderzeitalsderUnterschiedderManierzuverstehenist.)故有古人而为今之诗

者,有今人而为古之诗者,且有一人之身搀合今古者。见CorrespondancedeFlaubert

editionLouisConard,Ieserie,p.385.按福楼拜亦分诗人为二派(classes);语意与席暗合,见

CorrespondancedeFlaubert,editionLouisConard,Ieserie,p.385.席勒以古诗人赋物之不著我相,比

为上帝创世,人见神工,而不睹帝相

(WiedieGottheithinterdemWeltgebaudesostehterhinterseinemWerk-S.183).福楼拜亦谓上帝无往不在,

而无处可见;作者书中有我,宜如此。(L’artistedoitetredanssonoeuvrecommeDieudanslacreation

,invisibleettout-puissant;qu’onlesentepartout,maisqu’onnelevoiepas.)语尤巧合。见Corr,

IVeserie,p.164.福楼拜书牍中屡申明斯意。是亦非容刻舟求剑矣。李高洁君(C.D.LeGrosClark)英译东

坡赋成书,余为弁言,即谓时区唐宋,与席勒之诗分古今,此物此志。后见吴雨僧先生宓《艮斋诗草序》

,亦持是说。夫人禀性,各有偏至。发为声诗,高明者近唐,沈潜者近宋,有不期而然者。故自宋以来,

历元、明、清,才人辈出,而所作不能出唐宋之范围,皆可分唐宋之畛域。唐以前之汉、魏、六期,虽浑

而未划,蕴而不发,亦未尝不可此例之。叶横山《原诗》内篇卷二云:“譬之地之生木,宋诗则能开花,

而木之能事方毕。自宋以后之诗,不过花开而谢,谢而复开。”
  
    【补订】叶横山《原诗》外篇卷四论何大复与李空同书讥李诗“入宋调”曰:“李不读唐以后书

,何得有宋诗入其目中而似之耶。将未尝寓目,自为遥契吻合,则此心此理之同,其又可尽非耶。”即谓

诗分唐宋,亦本乎气质之殊,非仅出于时代之判,故旷世而可同调。圣佩韦好言“精神眷属”

(lesfamillesd’esprit),近世德国谈艺言“形态”(Morphologie)者别作家才情为二类

(intellectusarchetypus,intellectusectypus),亦有见于斯也。

 


姜西溟《湛园未定稿》卷四《唐贤三昧集序》,什么时代呢?
 
清人。

对了,上一段诗经分风雅是按时代划分么?

诗经的分类一般是按时代先后划分的。

我怎么觉得像体裁呢? 
但也有例外。姜西溟后面就说到了。

先有国风么?

风、雅、颂,这是体裁,但是体裁之分是按时代而来。

哦,知道了。
 
如毛诗作诵之家父,何意?是说开山鼻祖么?
 
毛诗指毛氏《诗》,作诵,指写作《颂》诗,家父是人名。诗经《颂》诗中有些篇章据说是家父所作。
家父见于左传,就是后面的“桓公八年来聘、十五年来求车”。左传是史书,而《诗经》是诗歌总集,前

人考证诗经作者,往往根据《左传》。

“为周东迁后人,而其诗不害为小雅。”是说时代应在雅之前么?

其实《诗经》作者很难考证,这只是前人的一些说法。小雅就在周东迁之前。

是啊,时代这么久远。
 
而收入东迁以后的家父诗作,是从体裁来论的。

哦,意思按时间该收入颂才对。
 
对。姜的意思是,诗经的划分也不完全是以历史时代先后为标准。

是,就像我前面的怀疑。
 
正是。刚才你说的风、雅、颂三种体裁,本来就是诗经的分类法。后人把这三个分出先后来,所以有以时

代先后为标准的说法。

所以并不是严格按一种标准分的,对吧?
 
是啊。
 
“黍离行役之大夫,及见西京丧乱,为周东迁前人,而其诗不豁为王降而风”,风又是什么时期呢?
 
风是周东迁之后的。按时代应是颂、雅、风。

风和颂同期?雅在最先?
 
颂最先。

颂最早啊?
 
大雅次之。小雅又次之。风最晚。其实也是后人的说法。颂是庙堂之诗。

不是说诗经先自民间么?
 
雅是文人之诗。风是民歌。并没有时代先后划分,很多是后人的说法。

后由士大夫加工整理?
 
按诗歌发展的实际来说,可能首先起源于民间。但是也有文人创作,并非完全是根据民歌改编。

文化是自上而下流传么? 

都有吧。既有向上,也有向下。

文字最早是甲骨文么?
 
暂时见到的是甲骨文。但是甲骨文之前,一些出土的器物上已经有了符号。那些符号一定也有一些意义。

秦统一的文字是篆么?
 
只是出土少,符号也不多,难以断定是否文字。

秦统一用的是小篆。甲骨文至秦统一前的文字都是大篆。

仓吉是传说吧?孔子时代用大篆?
 
那当然是传说。某一个人不可能创造出一整套汉字。孔子时代是用大篆。

是啊,太丰富了。
诗经也是吧? 孔子没见过甲骨文?

 
诗经肯定也是。孔子见没见过不好断定。但是他那个时代的文字跟甲骨文并没有多大区别。只是书写工具

不同。当然比起商朝甲骨文,字、词、义会有很多变化。

我在想文字是谁先拥有的呢?

文字应该最早创始于巫师。

哦,这样啊。占卜?

因为只有巫师是当时最有文化的人。

哦?不是什么国师之类么?

不光是占卜,还有其他内容,比如管理档案、发布命令、纪录历史等。都是巫师的职责。这个跟后来的国

师不同。他是神与人之间的媒介。他也不是后世那些用宗教鬼神弄人的。而是虔诚的信仰。

老子担任的是不是这类官职?

老子不是。老子是史官。

哦,诗经的尸人呢?

尸人是巫师,所谓尸祝。是代替死人的人。

我怎么记得诗经里尸人有青年女子?我记错了么?
 

青年女子也可以作为尸啊。其实也是古代戏剧的起源。扮成死人。

那也是最有文化的么?

那不一定。

哦,其中一类,对吧? 

巫师主要还是那种神人之间的媒介。尸只是巫术里的一种角色。不是主导者。

哈,扯得好远。

可以扯远些啊。没有规定范围嘛。

好的,不懂就问嘛。

钱对这些也很有研究的。管锥编里很多地方都讨论过。谈艺录中没有这些内容。

是啊。年轻的时候专一一点,后面越来越广了。
 
“惜尚未能明拈风格之分”指什么?

“惜尚未能明拈风格之分”,是说姜西溟虽然注意到《诗经》并不完全按时代划分体裁,但是也没有明确

说出它是按体裁划分诗歌的。

哦,是这个意思。

这个“拈”字就标举、揭示的意思。

姜没支持杨士弘么?
 
姜肯定是反对杨士弘观点的啊。钱牧斋的观点跟杨士弘的观点接近。姜驳钱牧斋观点,就是间接反对杨嘛

不对啊。
 
怎么不对呢?

苏平仲反对杨。
 
对。我弄反了。

钱牧斋支持苏。
 
是。姜没有直接支持杨。

就是嘛,我的意思姜可能没看过杨的书。
 
因为杨选唐诗,是以体裁而划分的。而姜的观点不很明确,也就是没有“明拈”。

姜呢?他按什么?
  
他只是“诘驳”了一下钱牧斋,而且只是从诗经个别例子来诘驳。并没有明确提出以体裁划分诗歌的观点

《唐贤三昧集序》,他选的唐诗是什么呢? 

这个不是他选的。是别人选的,他作的序。

哦,怪不得没深入。

唐贤三昧集,按体裁选诗,但选的唐诗以晚唐的诗歌为多。

“体格性分之殊”就是指体裁么?
 
不光是体裁,是指风格、性情、趣味这些文艺基本因素。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也就是平常所谓的感性理性对吧?
 
是啊。还有一个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区别。

形象与抽象么?
 
形象与抽象不相对。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区别。

啊?形象抽象不是两个相反的思维方式么?
 
那不对。抽象与具体才是相对的两个哲学术语。

那抽象艺术是什么?
 
抽象艺术仍然是形象思维啊。抽象并不等于没有形象,他仍然是以形象在说话。

好像西方的抽象艺术比较发达?
 
也不啊。古典油画,那样细腻,讲究形似,光影色都很具体。现在油画仍然很精细的。还有雕塑之类,比

例质感都比中国传统美术更具象。
 
那些什么印象派画师呢?
 
他们同样是有形象的。就是达达派,后现代派,也仍然是以形象表达。
 
“严仪卿首倡断代言诗”,是体裁?还是时代? 怎么说他首倡呢?
 
是按唐、宋划分诗的风格。是从严羽开始的。

哦,还是属于体裁对吧?
 
是啊。但是所谓“唐诗”、“宋诗”,并非完全是唐朝的诗和宋朝的诗,而包括两种体裁,也就是所谓“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后世有些人,比如明人学唐,清后期学宋,也会被称

为唐诗、宋诗。

嗯,风格曰唐宋。

东野?宋之柯山、九僧、四灵,对不上号。

东野是指孟郊。
 
柯山是指王禹偁,九僧是指林逋时代的一些江南诗人。四灵是南宋江湖派诗人。

哦,不是一个人啊?
 
当然不是一个人啊。

我读宋词的时候好像见过四灵。
 
是有啊。翁卷(字灵舒)、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赵师秀(号灵秀) ,这个是“四灵”。

可以读一读钱的宋诗选注,对宋诗会有比较完整的了解。
 
读过呢,基本忘了哈。

杨诚斋,杨慎?刘后村,刘庄?
 
杨慎不是。杨慎是明朝人。

杨诚斋是谁呢?
 
杨诚斋就是杨万里。

哦,宋人。后山、陵阳、子勉、均父、二林,这些呢?
 
后山指陈与义。陵阳是韩驹。子勉是高荷。均父是夏倪。二林指林敏修、林敏功。

这几个都不熟悉 ,名与字号对不上来。
 
他喜欢用这些字号,这是早年的习惯,管锥编就不用字号而用名字了。

嗯,也是卖弄哈,好像挺亲密的样子。
 
那个时代都这种风气。故意不称名字,让你既记姓名又记字号。很复杂的。

是啊,记不住那么多。
 
其实他自己也未必都能记住。必须有一本工具书在手边。

害人哈。
 
这还算好的。有些用地望、氏族还有斋号啊、别号啊什么的,都弄不清是谁谁。

还有甚者?记住几个大家就是,其他不管了。
 
多着哩。比如不称杜甫,也不称子美、少陵、杜陵,而称“草堂诗人”。

他算名气大了。

一般人对这个也不大熟悉啊。草堂诗人,一般人不熟悉。

成都不时有杜甫草堂么,我去过呢。
 
呵呵,是啊。那么浣花诗人呢?沧浪诗人呢?

严羽?
 
也是指杜甫。他住成都浣花溪。写过白花流水即沧浪的诗。还有饭颗诗人。

这个见过
 
因为李白写过“饭颗山头逢杜甫”的诗句。

哈,故弄玄虚了
 
杜甫是著名的。别的不大著名的,就真难弄清了。

可不是嘛。
 
仰看千七百二十鹤斋,这是谁?

不知道。

赵之谦。

谁喜欢鹤?他的名气又不很大。
 
很多都莫名其妙的,斋名、室号等等。

是呢,我是记不住拉倒。
 
弄一本室名别号牵引之类的书。

这哪是什么学问嘛,简直就是文人的酸腐。

那个没有办法。文人都喜欢弄这个。当然我们也喜欢弄,比如马甲。

故意卖弄哈。我们的马甲不一样吧?我们是好玩嘛。
 
但是如果要写成文章,说马甲如何如何别人也是一头雾水啊。他们也是好玩。
 
哈,不是托物言志么?
 
也有言志的意思,大部分人是好玩。

“席勒以古诗人赋物之不著我相,”有点王国维无我之境的味道啊
 
不著我相,是佛教语。

“是亦非容刻舟求剑矣。”这啥意思?

就是不要刻舟求剑,太过拘泥。
 
叶横山《原诗》,又是什么人呀?
 
叶横山就是叶燮。他有《原诗》四卷,是理论著作。

“譬之地之生木,宋诗则能开花,而木之能事方毕。自宋以后之诗,不过花开而谢,谢而复开。”怎么没

有唐?
 
他不是全部讲诗歌,只是把宋后的诗与宋人的诗相比较。所以不会说唐。

大概讲什么?
 
《原诗》讲的也是诗歌史和诗歌等等。也涉及到一些诗人。
 
何大复与李空同书讥李诗“入宋调”曰,这里不清楚。
 
何大复(何景明)给李空同(李梦阳)写信,讽刺李梦阳的诗“入宋调”,因为当时他们崇尚唐诗风格,

“入宋调”就是学宋人的风格,所以被讽刺。
 
他们都是明人么?
 
是同时人,而且是好朋友。何李并称的。又称“前七子”,他们两个是偏袒。是领袖。所谓“讥”,是指何大复不明确贬斥李的诗,只是皮里阳秋。

讽刺是开玩笑?
 
“李不读唐以后书,何得有宋诗入其目中而似之耶。将未尝寓目,自为遥契吻合,则此心此理之同,其又

可尽非耶。”李梦阳自称不读唐以后的书。但是他的诗歌里有宋人的格调。

实际读过?或者风格上不谋而合?
 
何的意思是你有吹牛,肯定与宋诗有染,不读唐以后书是假的。但是又不明斥,只是用“此心此理之同”来作借口,挖苦李。

哈。
 
当然他这里说的“自为遥契吻合,则此心此理之同”,又无意中说出了一个文艺理论的观点,就是:即使

没有直接学习,也有可能风格相同,因为“此心此理”既然相通,也就会产生相同的风格。

是啊,很可能的。
 
所以钱抓住这个观点,说“诗分唐宋,亦本乎气质之殊,非仅出于时代之判,故旷世而可同调。”

孔子和释迦牟尼几乎同时代嘛。
 
但是孔子和佛陀的思想并不相同。

都是影响深远的大思想家呀。怎么那么凑巧同时出现呢?
 
这个不能拿来相比较。那个时代全世界都在出现大思想家。西方希腊的那些哲学家也是那个时候。

哈,不是扯远么,想到什么就是什么。
 
呵呵。也是也是。

也许那个时代气候出现异常,适合思想家产生。

是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