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问答:《谈艺录》一、诗分唐宋A(2010-4-8)
(2010-04-08 12:44:04)
标签:
读书《谈艺录》休闲 |
分类: 读书 |
钱锺书 《谈艺录》一、诗分唐宋
诗分唐宋,唐诗复分初盛中晚,乃谈艺者之常言。而力持异议,颇不乏人。《苏平仲文集》卷四《古诗选唐序》论杨土弘《唐音》体例不善,早曰:“盛时诗不谓之正音,而谓之始音。衰世诗不谓之变音,而谓之正音。又以盛唐、中唐、晚唐,并谓之遗响。是以体裁论,而不以世变论。异乎十三国风、大小雅之所以为正变者”云云。已开钱牧斋《有学集.唐诗英华序》之说。余窃谓就诗论诗,正当本体裁以划时期,不必尽与朝政国事之治乱盛衰吻合。士弘手眼,未可厚非。
【补订】杨士弘说实为北宋以来常论。参观《管锥编》一五五二页。俞文豹《吹剑录》曰:“近世诗人好为晚唐体。不知唐祚至此,气脉浸微,求如中叶之全盛,李、杜、元、白之瑰奇,无此力量。今不为中唐全盛之体,而为晚唐哀思之音,岂习矣而不察也。”称“中唐全盛”,正谓作者处世乃唐代之“中”,而作者成章则唐诗之“盛”。区别井然。叶横山《汪文纠缪.唐诗正序》曰:“就初而论,而贞观则时之正,而诗不能反陈隋之变”;亦此旨也。左仁、周贻朴同辑黄周星《九烟先生遗集》卷一《唐诗快自序》曰:“唐之一代,垂三百祀。不能有今日而无明日,有今年而无明年。初、盛、中、晚者,以言乎世代之先后可耳。岂可以此定诗人之高下哉。犹之乎春、夏、秋、冬之序也。四序之中,各有良辰美景,亦各有风雨炎凝。不得谓夏劣于春,冬劣于秋也。况冬后又复为春,安得谓明春遂劣于今冬耶。”则另明一义,而笔舌恣肆可喜。
“《苏平仲文集》卷四《古诗选唐序》论杨土弘《唐音》”,这些书和人都不熟悉。
他提的这些人名和书名,不必完全弄清。慢慢会熟悉。
纯粹引用就不必弄清作者和书名了。如果专谈某人某书,我们可以熟悉一下。
嗯,体例不善?
《唐音》是一部唐诗选。既然是诗选,就有一定的本例。比如选什么人,什么诗,有一定的标准。体例就是标准和选法。
不善就是不够完美么?
是。体例不明确,标准不正确,不完美,都可以称为体例不善。
钱的意思是批评啊?
“《苏平仲文集》卷四《古诗选唐序》论杨土弘《唐音》体例不善”,这不是钱的意思。是苏平仲所论。
哦,明白了。
《唐音》按初、中、晚三个时期来划分唐诗的年代。
早曰:是苏平仲?还是杨土弘?
但是他的所谓初唐诗,是从唐朝历史中期开始的。
当然是苏平仲论啊。
“盛时诗不谓之正音,而谓之始音。衰世诗不谓之变音,而谓之正音。又以盛唐、中唐、晚唐,并谓之遗响。是以体裁论,而不以世变论。异乎十三国风、大小雅之所以为正变者”这些话都是苏平仲文集里的话嘛。
这都是苏反驳杨啊?
不是反驳,是批评。
嗯,杨的观点呢,还不清楚。
钱的观点与杨士弘相同,所以说“士弘手眼,未可厚非”。
苏的意思:三个分段改成四个么?
“盛时诗不谓之正音,而谓之始音。衰世诗不谓之变音,而谓之正音。又以盛唐、中唐、晚唐,并谓之遗响。”这个就是杨的观点。
我糊涂了。
苏的意思是:应该以时代来划分,而不能按体裁风格来划分。
怎么糊涂了?
不是说这些话都是苏平仲文集里的话嘛。
是啊。
那怎么又是杨的观点?
苏平仲批评杨士弘的划分。苏先举杨的观点。怎么不可以呢?
我没看明白嘛。苏自己的观点呢?
“是以体裁论,而不以世变论。异乎十三国风、大小雅之所以为正变者”,这就是苏的观点。是说杨只论体裁,不按时代划分。
哦,混在一起,现在才明白一点。
与传统的划分法,如《诗经》划分国风、大小雅不同。
这个没有混啊。先述别人观点,后说自己意见。平时我们写东西说话也一样啊。
苏强调按时代划分?
对。
明白了。
而钱不以为然?
是啊。
“已开钱牧斋《有学集.唐诗英华序》之说。”说的谁呢?
“余窃谓就诗论诗,正当本体裁以划时期,不必尽与朝政国事之治乱盛衰吻合。士弘手眼,未可厚非。”这段是钱自己的观点。
这个能看出来。
钱牧斋就是钱谦益,柳如是的丈夫。
嗯,他的观点同意苏还是杨?
他的观点跟苏平仲一样。苏前钱后,所以说“已开……之说”。
可是,按时划分不是一贯如此么,怎么苏才开?
是指对杨士弘的批评。钱的那篇文章也是批评了杨士弘。
“诗分唐宋,唐诗复分初盛中晚,乃谈艺者之常言。”常言不是指按时划分么?
哦,这个意思啊。
常言并不指按时代划分,是指“诗分唐宋,唐诗复分初盛中晚”。至于如何划法,各有不同啊。
我以为这个就是时分呢。
有些是按时代划分,有些是按体裁划分。
“而力持异议,颇不乏人。” 指杨么?
指苏啊。下面就举苏为例嘛。
钱以为该按体裁分,先举出反例。
现在再看这一段,两种观点,再加上钱自己的观点,应该比较清楚吧?
是,有点明白了。
下面那节补订,是他晚年加上去的。
我不知道这两种区别有多大。
区别很显然啊。
观点,为什么说:手眼?
假如划分1949年以后的诗歌。有人把它划成文革前、文革中,文革后,这三种体裁。
我理解意思,体裁是本质上,但有时代的烙印。
有人则按时代划成初期(50后代)、中期(6-70)年代,盛期(8-90年代),晚期(当代)。
这个划分就有明显区别嘛。
你的理解如何,是你的。书里考论的是两种划分法,钱自己同意就诗论诗,按体裁划分。
手眼,就是观点。用词而已。不可能在这样的著作里用一个新词吧?
开始肯定不大习惯他的表述方法。
是呢,要慢慢接近吧。
俞文豹《吹剑录》 北宋人么?
是啊。
晚年补订,发现苏平仲那个观点早有渊源,所以补述源流。从北宋开始。
苏,杨,是什么时代?
苏杨都是明人。
哦,晚很多。
“岂习矣而不察也。”习惯?习气?
风习吧。
“杨士弘说实为北宋以来常论。”怎么说的是杨?
就是大家都学晚唐诗,以为那就是唐诗的精华,成了风气。
说北宋,对吧?
杨是明人,他选唐诗按体裁划分,并非独创,是从北宋以来就有的传统。
是啊。
怎么说苏:晚年补订,发现苏平仲那个观点早有渊源,所以补述源流。
是啊。
这谈艺录出版在中年。晚年重新修订。
究竟是补苏还是补杨嘛?
把初版没有写进去的,或者不完善的地方进行增补修订嘛。杨也补,苏也补,是补自己的内容啊。
明白,好像钱一直精益求精,对吧?
后面还补了黄周星的另一种说法。
他一直不满意谈艺录,所谓“悔其少作”。
啊?
出版社多次要求重版,他都不答应。
这么严格?
可能是想用管锥编代替谈艺录吧,后来经过考虑,还是修订了再版。
可这个主要谈诗嘛。
是啊。但是管锥编也谈诗啊。
“叶横山《汪文纠缪.唐诗正序》”,宋人么?
明人。
管锥编,东西太多了嘛。
那是。
晚年他已经超越学术界限了。中年一直谈诗诗艺。
哦,这样呢。
是啊。
可惜还有好多想做的没做出来。六十多岁之后就没写什么东西了。只是对已经写出的修修补补。
时不利兮奈若何吧?
应该后来时还是利的。
修补也是巨大的工程吧?
各种条件都改善了。也许真是才尽了。
哈 觉得很难超越了。
管锥编是在逆境中写出来的。到了顺境反而写不成了。
文革?
是啊。后面对他的炒作也太厉害。把他捧为昆仑。
就像去湘西成就围城?
又因为围城名气太大。
缺少了宁静。
他自己可能都高处不胜寒了。是啊,没有宁静了。
也是一种悲凉。
杨绛也推波助澜,大肆炒作。炒干了,没油水了。呵呵。
杨先生比钱更厉害哈。
杨的文章不错。人,我不大喜欢。所谓笑脸猫。
哈,只要钱喜欢就行,干卿何事?
那就是。不知是她成就了钱还是害了钱。这也是悲剧。
很难说了。
“左仁、周贻朴同辑黄周星《九烟先生遗集》卷一《唐诗快自序》”,又是一堆人,明人?
是啊。九烟先生遗集是黄周星作的,左和周编辑。
生前没编出来?
他治学谨严,一定要把作者、辑者、书名、卷数和篇名等等详细写出。
是啊。黄九烟的东西都是他学生辑成的。
有点老学究哈。
这是必需的,学术规范啊。
学习敬仰。
清人已经开了这种传统,他又在牛津留学,西方的学术规范严格得很嘛。
钱?还是黄?
钱啊。黄是明人,怎么留学牛津啊?
我以为上句话说治学严谨是指黄呢,现在明白了。
呵呵,怎么会呢?你说一大堆人名,我就讲了这个规范啊。
哈,理解能力下降。
可能有些晕了。呵呵。学术是不容易的啊。
“初、盛、中、晚者,以言乎世代之先后可耳。岂可以此定诗人之高下哉。”
这是黄的主要观点,也是钱认为值得参考的,对不?
是啊。而且跟苏杨二人不同,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所谓“另明一义”。
这是超越时代呢还是跨越题材?或者二者兼备?
这个问题就是:并非晚唐的都不好,也并非盛、中时代的都好。
是啊,体裁上呢,也没有绝对的优劣,对吧?
是的。所以钱举出来,表示还有另一种观点。
笔舌恣肆可喜,和手眼差不多吧?
笔舌是指文笔。说这段文章很具论辨意义,有理有据又说得很好。以季节来比喻诗风,说得很好嘛。
钱欣赏这样的论述?
是啊。他自己也从这些学了不少。
是啊,学习真是无处不在,而且方方面面都有可借鉴的地方。
那是。浸进去了,全身都会受染嘛。
学习学习也很重要啊。
学习他的观点文章,同时也学习他的学习方法啊。
内容真多。
是。非常丰富。
这一段讲的就是几种观点。一种是以时代划分,一种是以体裁划分。考察了这两种观点的源流。另外提到了黄九烟的那个观点。他个人的观点是就诗论诗,以体裁划分。后面还会有阐发。
表述的方法也可学呢,还有治学的严谨。
是啊。表述的方法是多引前人的东西,偶然缀入自己的点评。恰到好处,不多不少。
还有那么多人那些书,更来不及读。每次读钱的东西就觉得自己特无知。
呵呵。他自己到美国国会图书馆去,出来后笑吟吟的。说:今天才知道,世界上还有那么多我不必看的书。
啊,真够自信。
呵呵。因为以前可能也更多感叹,读不完的书,好多书都没读嘛。
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这是没有办法的啊。他算是能沉住,天分又高,所以有成就了。我们这些人天赋有限,又沉不下来,所以更兴叹。
还好没有目的,不必企图,读而读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