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幼稚园老师 — —读《怎样做幼稚园老师》有感
(2016-06-12 09:42:29)
对于一名幼教工作者来说,陈鹤琴这个名字再熟悉不过,他是我国现代儿童教育的拓荒者,被称为“中国的幼教之父”,他所倡导的“活”教育和“做中学”等教育思想得到了我国幼教工作者的普遍认可和追崇。《怎样做幼稚园老师》一书便是他作为一名儿童教育专家对一线幼教工作者所提的一些要求和诚恳的建议。的确,幼儿教师担负着培养儿童、教育儿童的神圣使命,我们的工作直接影响着成千成万的孩子,就像陈老说的那样,“凡是做教师的,谁都应该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并且“应以‘慈母的心肠’、‘研究的态度’、‘艺术家的眼光’,发现、发展幼儿的潜在能力,成为儿童幸福人生的引路人。”但回顾过去几年的幼教生涯,回想我与孩子之间的种种——我急需成长!
陈老先生说,“教学的基本原则在‘做’,所谓‘做’,并不限于双手做才是做,凡是耳闻、目睹,调查、研究,都包括在内。儿童要求的真实的知识一定要‘做中学’,而教师也应在‘做中教’。”的确,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在操作活动中,我总觉得一些幼儿什么都不会,操作起来笨手笨脚的,但其实我们在一日教学中根本很少去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操作的少自然便生疏,所以我也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式,不能被框在死板的书面教学中,虽然现代教育工具PPT的运用很方便,但也应当有所选择的利用,更应让幼儿亲身体验、动手学习,比如说由一节美术活动《树叶》,要求幼儿学习如何画树叶,现在我们都是利用PPT将各种大树、树叶图片展示给幼儿看一看,说一说,然后就是操作绘画,这样方便又快,效果也可以,但是作为幼儿来说,他缺乏了与大自然做互动的一次机会,只有在“做中教”,让幼儿在“做中学”,体验才会更深刻。而且“整个教育法”也告诉我一次活动不仅是让幼儿学会一个技能,会画一片树叶,而应当是整合了更多数学、音乐、美术等内容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应当让幼儿走进自然,自由观察,他们不仅会知道树叶长什么样,也会了解树干是粗糙的,知道树叶的触感,看到树下的蚂蚁,蜗牛,真正的学会观察与探索......活动就应该是这样的,交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式,让幼儿从中学会发现、爱上探索,激发他们无穷的求知欲。
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自己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确实如此,幼儿是一个独立个体,他们所拥有的想法远比成人多,也比我们所想的更美妙,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遵循他们的自身规律,让他们得到最大的发展,这也就要求着我们老师要尊重个别差异,做到个别化教育,但是这又与我们现如今的社会教育体系所相悖,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不能因为这样就放弃了应有的教育理念,而应当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寻求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两者共存互促的方法。现在一般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讲,幼儿学,然后再操作,也许可以试着把顺序换一换,或者加入一些幼儿自己的观察,探索。比如语言活动中加入幼儿自主观察阅读的环节,并将这一环节作为重难点;数学活动中可以投入更多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获得相关经验和技能......但这都要求着我们老师要有更高更好的素养去应对幼儿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陈鹤琴先生生也认为一名教师应当有着与幼儿一样强烈的求知欲,以来应对孩子们的问题。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十分热爱我的孩子们,特别是做了母亲以后,我总禁不住地会议一个母亲的身份去对待他们,但我知道,他们更需要我是引导者,共同的探索者,甚至更多角色......所以,我急需成长!
前一篇:尊重孩子
后一篇:由一句“老师骂我”引发的一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