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热”的特点及社会心理原因分析
(2012-03-19 10:04:23)
标签:
考研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杂谈 |
分类: 理儿 |
一 引言
近年来,各地大学生在毕业后的取向上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即“考研热”。很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并没有选择就业,而是选择读研作为毕业后的中期计划。因此,报考硕士研究生的行为成为了一种热潮。据调查研究显示,近两年来,高校毕业生中选择考研的人数越来越多,以至于某些院校的某些专业,选择考研的毕业生比例甚至超过了50%。大学生就业,这种已经为大家普遍接受,并且已经延续了数十年的大学生毕业后主流取向,正在越来越严重地经受着“考研”的冲击。而这种“考研热”,虽然看起来是近些年突然出现的,但实际上,却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及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原因。本文将着重从这两个方面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
二 “考研热”的定义和一般特点
(一)“考研热”的定义
要分析“考研热”的原因,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考研热”。在本文中所定义的“考研热”,是指在某一固定的大学毕业生(即距离毕业时间在一年以内的高校本科生)群体中,报考研究生的人数比例不低于10%的现象。在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考研热”所描述的,是研究生的报考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而并不是研究生最终录取(即最终“考上”研究生)的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而我们之所以选择10%作为界定“考研热”的临界比例,是因为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如果以所有大学本科毕业生的人数为基数(分母),那么每年都很少会有高校的研究生录取比例超过10%。因此,一旦在某一高校毕业生群体中,研究生的报考人数比例超过10%,就必然会出现研究生生源“供过于求”的情况,即出现我们所定义的“考研热”现象。而作为高校研究生录取比例的上限,10%这一数字只是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平均值,事实上,很多重点和名牌高校,研究生的录取人数更低,而报考人数却更多。这也就意味着,对这些高校来说,“考研热”更甚。
(二)“考研热”的一般特点
近年来,每年都有大批高校毕业生选择考研,希望将读研作为自己未来毕业后的中期计划。可是,由于硕士研究生的录取人数终究非常有限,所以“考研热”必然造成相当一部分考生名落孙山。总体来看,“考研热”具备以下一些特点:
1.持久性。近五年来,高校毕业生每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都在稳步增加。以杭州市为例,2009年,杭州市研究生报考人数为11882人,较前一年(2008年)同比增长达8%。就全国范围内来看,教育权威部门预计2010年的考研人数将达到180万。这一数字是惊人的。虽然在“考研界”一直流传着“考研越来越像高考”和“十考七败”的说法,但这依然没有熄灭考生的考研热情,打击考生的考研信心,每年的研究生报考人数依然在持续增加。从现象上看,“考研热”不仅不会降温,而且还将稳定地持续下去,体现出相当强的持久性。
2.全面性。“考研热”的全面性主要体现在地域分布上。近几年来,研究生报考人数在全国各地的高校中都有显著增加。与人才流向的“东多西少”现象不同,虽然一线城市和重点高校的考研人数照比其他地区和高校的考研人数要多,但从总体上看,“考研热”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布差异,体现出相当的全面性。
3.差异性。虽然“考研热”在地域分布上具有相当的全面性,但在学科专业上也具备一定程度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考研的考生人数在某些学科专业上显得非常集中,例如,金融、工商管理、法律、英语以及外科学等专业,在近几年的的考研中始终是考生报考的“热门专业”;而天体物理、哲学、考古以及历史学等专业,却较少有考生问津。从总体上看,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和有较强应用前景的学科专业,是考生报考的主要取向;而理论性较强和基础类的学科专业,则在考研中显得相对“冷门”一些。
三 “考研热”的社会及心理原因分析
“考研热”并不是凭空出现的,恰恰相反,它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及心理原因。
(一)本科毕业生“就业难”
近年来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前景“不利”,是引发“考研热”的直接原因。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难”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公立高校合并和民办高校崛起,使得本科生的招生规模大幅度扩张,而社会的就业岗位却没有随之显著增加,加之近年来国际整体经济环境经常发生震荡,对国内经济发展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从而造成大学本科毕业生显得“供过于求”;另一方面,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在扩招的大形势下,本科生的人数正在逐年增加,这也就意味着,本科学历不再处于学历金字塔的上端,社会对本科学历的重视程度也不会与以往相同了。但是,相当一部分高校本科生并没有及时地认识到这种情况,出于保护自尊等心理需要,他们仍然坚持认为持有本科学历的大学生是非常值得骄傲的,是“社会的精英”,从而对自己的就业前景盲目自信,眼高手低,甚至对工作充满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当工作机会和就业岗位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时,往往不屑一顾,从而错失就业机会。因此,不能对自己的就业前景进行适当的定位,心态失衡,也是造成很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即所谓“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就业难”的现象在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中都有体现,而人们又往往习惯于只关注一种现象本身,却不愿意投入精力去分析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这样,本科毕业生“就业难”就成为了一种似乎已经被普遍认同的现象,严重阻碍着以后的大学本科毕业生走入人才市场的信心,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作为逃避“就业难”的缓兵之计,进一步刺激了“考研热”的兴起和扩大。
(二)硕士研究生扩招
除了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外,近年来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持续扩招也是驱使“考研热”逐年升温的重要原因。出于各种原因,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扩大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某些高校的某些院系专业,甚至出现了硕士研究生人数超过本科生人数的现象。这种情况必然会向众多的本科毕业生传达这样的信息:考研变简单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很多本科毕业生对考研成功的预期。
(三)对高学历的向往
仅仅提高了对考研成功的预期,还并不足以直接促使众多的考生蜂拥报考,形成“考研热”。事实上,是很多考生对高学历原本就有着一种向往,再加之对考研成功的高预期,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才造成了众多考生报考研究生。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大部分人心中都一种高学历(硕士、博士)情结,都希望自己能够有这样一个“头衔”,赢得更多的社会认同和社会尊重。但是在以前,很多人并不会选择报考硕士研究生或者博士研究生,最终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认为研究生报考的“门槛过高”,即对考研成功的预期较低。而近年来的研究生招生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使人们对考研成功的预期大幅提高。这时大家心中的“高学历”情结便发挥作用,原本阻碍自己获得高学历的重要障碍似乎被扫除了,从而满怀信心和期待地去报考硕士研究生,形成了“考研热”。
(四)从众心理
促使“考研热”持续升温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考生的从众心理。调查研究显示,在庞大的“考研大军”中,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并没有怀抱着非常强烈的考研意愿,他们之所以选择报考研究生,是因为“自己周围人都考了”,所以自己也想“尝试一下”。心理学研究显示,当周围大部分人普遍选择产生一种行为时,就会对人的行为选择产生非常强烈的影响,即驱使人选择产生同样的行为,以便能与周围人的行为保持一致。因此,这种从众心理就导致了这样一种结果,即在某一个特定群体(例如,同一个宿舍或者班级的成员)中,如果考研氛围非常浓,就很可能会对原本不想考研的少数成员也产生备考行为。即使他们并不会投入全部的努力去备考,但也会努力维持这种备考的行为,以便与周围的考研环境趋同,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考研的报考人数。
(五)重新选择专业方向的期望
在报考研究生的考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跨专业考生。由于各种原因,相当一部分的大学本科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并不满意,甚至后悔自己当初高考所填报的志愿。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非常迫切地想让自己的专业选择“重新来过”,选择一个让自己满意的专业进行学习。一种方法是重新参加高考,重新填报志愿。但这种方法的成本过高,不适合已经经过数年大学本科学习的学生,而考研却非常适合。研究生允许跨专业报考,如果能够成功考取跨专业的研究生,不仅可以使自己重新选择专业方向进行学习,还能够使自己的学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一举两得。所以,很多对自己本科专业不甚满意的大学生,会将考研作为自己重新选择专业方向的一个良好契机,从而投身到考研的大潮中去。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
教育出版社,2002.
[2] 邓姗姗.对“考研热”中大学生自我价值观的反思
[J].湖北社会科,2004,(3).
3] 冯爱秋.大学生“考研热”心理初探[J].石油教育,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