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札记(ch1-ch4)
(2012-04-08 12:26:10)
标签:
教育 |
分类: 学习足迹 |
有些书读过一次并不一定理解,即使理解,也不一定能马上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所以书要多读,反复读。此书去年读过一次,再读,重拾印记,增强理解,指导实践,正所谓一举多得!
关于学习,我国对“如何教”非常关注,而对“如何学”则重视不够,导致有关“学习”的最前沿成果了解不多,有关学习的研究开展也较少。这话讲过的人很多,现在再提出来似乎有点过时,但这确实仍然是现在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短板,至少我所了解到的教学群体是这样,当然我自己也不例外。
关于学习是什么,有一些人认为知晓某一知识就是学习。其实不然,真正的学习意味着改变,而且这种改变往往是持久性的,知道分子和知识分子的不同就正于此。
学习是有条件的,就人的学习而言,受到诸如心理、生理、脑和社会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其中身体是基础,脑能为学习提供正常的心智功能。社会则拓宽了学习的范围,让学习从个性走向社会,从周边环境走向社会环境,由此,终身学习有了生长的土壤。
学习是如何发生的,这是本书第三章阐述的内容。80年代以前,学习过程的发生仅限于获得的过程。90年以后开始关注到学习也是个体与其所处环境的互动过程,本书作者关注的重点不仅仅局限于此,其重点聚焦在两个过程及其双向互动(如: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过程,以及内部心智获得与加工的过程),并由此提出了学习的三个维度:内容维度、动机维度和互动维度。内容维度关注的是学习的知识、理解和技能;动机维度涵盖了动力、情绪 和意志;互动维度包含活动、对话和合作。
由于个体的差异及社会环境的不同,学习的发生也有所不生,行为主义(典型代表华生、桑代克、期金纳等)、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都分别对学习的发生做过不同视角的阐述,由此也产生了许多的学习分类理论,为学习发生做出应有的贡献,其中作者选择了皮亚杰的学习理论做了重点的阐述(因为皮的两种基本学习类型“同化与顺应”与获得学习过程本身的性持有关,也因此与所学的内容的性质相关),并在皮亚杰的研究基础上把两个学习类型扩展到四个学习类型:累积学习(机械学习)、同化学习(附加学习)、顺应学习(超越学习)、转换学习(有意义学习、扩展学习等)。这四类学习类型不存在哪个比哪个更好,恰合学习者发展特点的更好。不同的情境,导向不同的类型的学习成果,并且拥有不同的应用与迁移可能。如:
累积学习——在与学习情境相同的情境之中应用
顺应学习——在一个较广的相关情境中运用(一般原则理论)
转换学——在所有情境中自由建立联系
不过对于本书提到的四个学习类型的区分,我还是存在着很多的疑问,特别是顺应学习与转换学习,我觉得两者本质上还是一样的,只是学习层次的高低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