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作者@ETPHOTOS
首发于帮你买到好产品的“相机笔记”
(这是一个V信号)
从1987年3月至今,佳能EOS单反相机系统即将迎来她的30岁生日。回顾这30年,10款产品串联起EOS系统的进化历史。
这里是第3篇《空前!绝后?》,前两篇分别是介绍EOS系统诞生的《横空出世》和介绍EOS系统几只大光圈镜头的《明锐之眸》。您可以关注V信号【相机笔记】回复EOS查看。按照文章的顺序,现在还处在胶片相机时代,那么到底是怎样的产品、技术能被称为“空前绝后”呢?
第三回:空前!绝后?
★眼控对焦★
○●●●●
引子
面对佳能EOS 650的绝地反击,美能达在1988年推出了第2代AF单反7000i(又名7700i)。它首次搭载了多组对焦传感器和焦点预测AF技术,将AF技术代入到智能化时代。不过,美能达的闪耀时刻也就止步于此了。接下来,已经完成新老系统转换的佳能,要开始收复失地,捍卫自己的王者荣誉了。
●○●●●
大张旗鼓
从1989年4月到1990年3月,佳能共推出了5款AF单反,相当于美能达、尼康新品的总和。其中,1989年9月发布的EOS-1首次配备了十字形对焦传感器,并将其他厂商所使用的2点测距焦点预测升级为更准确的3点测距焦点预测。
1990年3月,佳能推出的EOS
10配备了新开发的3点对焦系统,允许用户在拍摄时手动选择使用哪个对焦点进行对焦。在此之前,美能达7000i、佳能EOS-1等产品虽然也拥有多组对焦传感器,但这些对焦传感器全部集中在画面中心,只能对单一位置进行对焦。
多点对焦系统的出现,将单反AF技术带入到一个新时代。从佳能EOS
10开始,单反AF系统的比拼除了速度、精度外,又增加了对焦点数量这个新维度。随着对焦点数量不断提升,我们在构图拍摄时就变得更灵活、更快速。但另一个问题也接踵而至:如何才能快速选择对焦点呢?
接下来,终于进入本文的主题:眼控对焦技术。
●●○●●
别出新意
1992年11月,佳能推出的EOS 5(又名EOS 5QD、EOS A2E)单反相机首次搭载了眼控对焦功能。它拥有成一字排列的5个可选对焦点(中心点为十字型传感器),拍摄者只需要用目光注视某个对焦点,相机就会自动选择该对焦点并进行对焦。这真是一项听起来就很酷的功能!
为了实现眼控对焦功能,佳能在EOS 5的取景器内放置了红外发光二极管(IRED)和CCD传感器。前者负责发出红外光照亮拍摄者的视网膜,后者采集视网膜图像并将它输送给处理器。通过计算,处理器判断出拍摄者目光注视的位置,并激活这个位置上的对焦点进行对焦。说起来好像有些复杂,但这些工作都能在瞬息内完成。
在EOS 5上,眼控对焦的准确率还是非常高的,当然这与它对焦点数量较少、分部间距较大不无关系。
●●●○●
昙花一现
在EOS 5之后,佳能又推出了同样搭载眼控对焦功能的EOS-3、EOS 30(又名EOS 7、EOS 33)、EOS 50(又名EOS 55)等产品。其中,于1998年11月登场的EOS-3拥有多达45个对焦点,并且拥有“点测(光)联动”特性。在面对几十个对焦点时,眼控对焦确实要比通过滚轮、波盘选择对焦点更简便、更高效。
当然,如果用户佩戴眼镜的话,眼控对焦功能的准确率就会明显下降。另外,引入眼控对焦功能似乎还会对取景器视野率带来负面影响,至少佳能推出的眼控对焦机型没有一款达到100%视野率。遗憾的是,我们再没有机会求证这一问题,因为在2004年以后,佳能就再没推出过搭载眼控对焦功能的产品了,这也是本文选择“空前绝后”作为标题的原因。
在今天,新一代高端单反相机已经可以在光学取景器下实现人脸识别功能,使用触摸式液晶屏也可以快速选择对焦位置。尽管如此,依然有不少用户渴求佳能复刻“眼控对焦”这一功能,毕竟它当初的亮相是那样惊艳,那般令人印象深刻。
需要说明的是,索尼微单上也有名为“眼控对焦”的功能。它是在检测到人物面部后,进一步识别眼睛并进行精确对焦,和佳能的“眼控对焦”是彻头彻尾的两回事儿。与索尼“眼控对焦”类似的功能,奥林巴斯、富士则翻译为“眼部检测AF”,显然这种翻译更准确一些。
●●●●○
碎碎念
2017年3月2日就这么平淡的过去了:没有6D2、没有5DS2、没有新镜头,甚至连一篇新闻稿都没有。当然,ET也没能在这一天到来前完成这个系列的文章。
有时候生活就是这样,并不因为我们的期待而改变。
★交流社群★
添加V信号CameraNote2,回复佳能、尼康、索尼、富士、M43进群。每人只能加1个群,群内禁止发任何链接,禁止私自拉人,禁止讨论敏感话题,每次发图不超过3张。
★联系方式★
微博@ETPHOTOS | QQ:490148120
V信 CameraNote、CameraNote2
(请勿重复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