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短篇】尼康AF-S 18-300mm F3.5-5.6G ED VR

标签:
单反镜头尼康 |
尼康D7000搭配AF-S 18-300mm F3.5-5.6G ED VR镜头
『写在前面』
春节放假前,ET借了一只尼康AF-S 18-300mm F3.5-5.6G ED
VR镜头,装在新买的D7000上带回家。原本只是想随便拍拍,却没想到实际表现出乎意料的好,所以现在整理下照片简单分享下试拍感受。
『基本规格』
尼康AF-S 18-300mm F3.5-5.6G ED VR
- 等效焦距27-450mm
- 14组19片结构(含3片ED镜片,3片非球面镜片)
- 最短对焦距离0.45米,放大倍率1:3.2
- 滤镜口径77mm,体积83mm×120mm,重量约830g
- SWM超声波马达(支持M/A全时手动对焦),IF内对焦
- VR II防抖(带有Active模式)
尼康AF-S 18-300mm F3.5-5.6G ED VR的光圈/焦距对照表
尼康AF-S 18-300mm F3.5-5.6G ED VR镜头。
『基本介绍』
去年12月,ET曾在滑雪场和秦皇岛海边进行拍摄。在寒风或者冰面上,更换镜头变得非常困难,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摔到地上或者粘上污渍。以单机拍摄作为前提,高倍率变焦镜头在这时这地就能大放光彩。
APS-C画幅的高倍率变焦镜头始于18-200mm。在这一规格上,尼康AF-S 18-200mm F3.5-5.6G ED VRII(以下简称18200II)是公认画质最好、规格最高的产品。近几年,适马、腾龙相继推出了18-250mm、18-270mm规格的新型防抖镜头。作为回应,尼康于2012年6月发布了这款AF-S 18-300mm F3.5-5.6G ED VR(以下简称18300)。
与18200II相比,18300的长焦端焦距扩展了100mm,而最大光圈仍旧维持在F3.5-5.6。作为代价,18300无论体积还是重量都有显著增加(滤镜口径也从72mm升至77mm),成为目前最大最沉的尼康DX镜头。在与D7000搭配使用时,ET明显感到重心前移,单手拍摄会显得有些吃力。
在配置方面,18300与18200II相当,都采用了SWM超声波马达、VRII防抖、IF内对焦和SIC镀膜。并在镜身上设置了锁定开关,防止镜头垂直向下时自然伸长。在ET所见的镜头中,18300是镜筒伸出长度最长的。在300mm焦距时,镜头长度几乎增加了一倍。
最后,18300是在泰国生产的。随镜头附送了遮光罩与镜头袋。
锁定开关与对焦/防抖的控制开关。
18300镜头的伸出长度非常惊人。
镜组后端并非密封设计。
『性能介绍』
由于缺少进行镜头测试的必备条件,所以ET只能为大家简述下Photozone的评测数据,并配上自己拍摄的一些样张。(原文地址)
Photozone按照18mm、35mm、85mm、150mm和300mm五个焦距对18300进行了测试。根据测试数据,18300在广角端存在比较明显的桶形畸变,而在85mm和150mm存在较为明显的枕形畸变。在F5.6或更大光圈下,18mm广角端与超过150mm的长焦端都有比较明显的暗角;受其影响,18300的边缘画质也不大理想。最后,18300在全焦段下都有比较明显的色散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您习惯拍摄JPEG格式照片,那么将机身失真控制数据升级至V1.006(详见尼康官网)后就能自动处理18300的畸变。而对RAW格式来说,新版Adobe Camera RAW中不仅包含了对应18300的暗角与畸变数据,同时还能很容易地处理色散问题。
ET刚刚涉足尼康系统,所以还不好评价18300的对焦速度。但从拍摄海鸥的情况看,18300的连续对焦与防抖表现都能令人满意。
18mm广角端使用畸变校正前后的效果对比。
使用Adobe Camera RAW删除色差功能的效果对比。
『更多样张』
(拖动到新窗口查看940px宽大图)
(拖动到新窗口查看940px宽大图)
(拖动到新窗口查看940px宽大图)
(拖动到新窗口查看940px宽大图)
(拖动到新窗口查看940px宽大图)
『总结』
作为一款变焦倍率达到16.7倍的镜头,18300在实际拍摄时的表现确实有让ET感到出乎意料的好。有观点称18300的画质已经超过了18200II,ET认为多少有些夸张,但至少两款镜头在画质方面是基本相当的。而广角端畸变、大光圈的边缘偏软与色散问题,我们可以借助机内校正与后期软件加以改善。
不过,在使用中,18300笨重的镜身明显影响到携带性与整体平衡感;而在价格方面,18300(约6400元)也明显高于18200II(约5800元)。ET建议大家先考虑下200-300mm对个人拍摄是否常用,然后再决定购买。
优点:
- 覆盖27-450mm焦距范围;
- 实际拍摄画质令人满意;
- 配备VRII防抖;
- 支持全时手动对焦。
不足:
- 镜身过于笨重;
- 镜组后端并非密封设计;
- 售价较高。
『扩展阅读:高倍率变焦镜头』
1992年7月,腾龙推出了编号为71D的AF 28-200mm
F3.8-5.6,成为当时变焦倍率最高的可交换镜头。得益于宽泛的焦距与良好的便携性,71D深受不少摄影者的喜爱,并且获得了美国《流行科学》杂志评选的1993年度『最佳发明奖(摄影产品系列)』。1999年,腾龙又推出了编号为185D的AF
28-300mm F3.5-6.6,将变焦比进一步提升至10.7倍。
进入2000年之后,腾龙通过引入XR高折射率镜片,令高倍率变焦镜头的体积得到了大幅缩小(2001年)。另一方面,佳能则推出了L级的EF 35-350mm F3.5-5.6L USM,成为首款专业级的高倍率变焦镜头。对于专业摄影师来说,高倍率变焦镜头省去了频繁更换镜头的时间,同时也更胜任极地、雨林等严酷环境的考验。
2005年,腾龙推出了编号为A14的AF 18-200mm F3.5-6.3,定义了APS-C画幅高倍率变焦镜头的基准。此后,厂商们一边继续提升变焦倍率,一边普及防手抖、超声波马达等技术,令高倍率变焦镜头在方便大众的同时,也能满足拍摄者的更高要求。2007年,腾龙AF 18-250mm F3.5-6.3(A18)将变焦比提升至约13.9倍;2008年,腾龙AF 18-270mm F3.5-6.3 VC(B003)则将变焦比提升至15倍;到了2012年6月,尼康推出的AF-S 18-300mm F3.5-5.6G ED VR则将变焦比推至约16.7倍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