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光的本质及红移蓝移现象解读

(2014-03-15 17:45:50)

光的本质及红移蓝移现象解读

彭宏钟

(长沙)宏微科博图(筹)工作室

 

摘要:探索光的本质以及红移蓝移现象,揭示粒子物质转换的基本规律。

 

关键词:光 波粒二象性 粒子  红移 蓝移 粒子转换规律 升序 降序

 

一、引言:

光是人类眼睛可以看见的一种电磁波,也称可见光谱。严格来说,光还存在两种不可见光,即红外线光谱和紫外线光谱。在科学上的定义,光是指所有的电磁波谱。

光有波粒二象性之说。光是由光子为基本粒子组成,具有粒子性与波动性,称为波粒二象性。

光的微粒说

关于光的本性的一种学说。17世纪曾为牛顿等所提倡。这种学说认为光由光源发出的微粒、它从光源沿直线行进至被照物,因此可以想像为一束由发光体射向被照物的高速微粒。这学说很直观地解释了光的直进及反射折射等现象,曾被普遍接受;直到19世纪初光的干涉等现象发现后,才被波动说所推翻。1905年提出光是一种具有粒子性的实物(光子)。但这观念并不摒弃光具有波动性质。这种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认识,是量子理论的基础。

光的波动说

关于光的本性的一种学说。第一位提出光的波动说的是与牛顿同时代的荷兰人惠更斯。他在17世纪创立了光的波动学说,与光的微粒学说相对立。他认为光是一种波动,由发光体引起,和声一样依靠媒质来传播。这种学说直到19世纪初当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被发现后才得到广泛承认。19世纪后期,在电磁学的发展中又确定了光实际上是一种电磁波,并不是同声波一样的机械波。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从此奠定了光的电磁理论。这一理论能够说明光的传播、干涉、衍射、散射、偏振等许多现象。
   
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电效应以及康普顿效应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光是一种粒子,但是光的干涉和光的衍射又表明光确实是一种波。光到底是什么?光是一种波,同时也是一种粒子。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这就是现代物理学的回答。

但是,关于光的属性一直还有争论,即:光的波粒二象性解读还存在很大差异。

 

二、作者之管见:

光的本性与波动性陋见:

作者认为光是粒子物质,即:粒子属性是光的物质本性;波动是光子的运动属性。

 

宇宙物质系统作者将其划分为宏观元素物质系统(即:有)和微观粒子物质系统(即:无)。

宏观元素物质系统(即:有)是有层阶、有有周期、有次序的元素系列,即:所谓的“化学元素周期表”,目前确认的元素已经发展到118号元素(作者刚学化学时,是105号)。不过,作者推论将扩到256号元素。即,宏观元素物质系统有五个层阶,十个周期(第一层阶,只有一个周期,第二层阶、第三层阶、第四层阶都是二个周期,第五层阶三个周期),256种元素;其中第五层阶,第8910周期,第119——256号元素就是星球体内的幔质物质(地幔质)。这是宏观元素物质系统在此暂不细述了。

微观粒子物质系统如同元素物质一样,也是有层阶、有有周期、有次序的粒子系列。因此,作者将致力于建构如同元素物质一样的“粒子序列周期律表”,而且,可能与元素物质是对称的,其粒子物质系统也是有五个层阶,十个周期共256种粒子。

粒子物质如同元素物质一样也有“粒子同位素”,例如:不同光谱(不可见光红外线、可见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不可见紫外线)都是光子的“粒子同位素”。

光是粒子物质,是属于微观粒子物质系统中的某一层阶,某一周期,某一次序的粒子物质。(暂推论为光子为粒子物质数列中第二层次,第二周期,第N次序的粒子物质)。

 

粒子属性是光的本性,对其怀疑者认为:“一个稳定的基本粒子应该有固定的质量,体积和很长的寿命。但是,在讨论粒子的波动说时,不必要牵涉到寿命”。任何物质(宏微物质系统)所为之“稳定”都是相对的,不稳定是永恒的,绝对的稳定只是一个特例,即作者所称的本物质做封闭性的匀速螺旋运动时所处的状态。

波动是粒子的基本运动属性,所有粒子物质都存在波动性。

粒子物质如同元素物质(聚变、裂变)一样也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即粒子之间可以相互转换,高次序粒子(大粒子团,下文注解)可以转换为低次序粒子(小粒子团,下文注解)称为“降序”转换;也可以低次序粒子(小粒子团,下文注解)可以转换为高次序粒子(大粒子团,下文注解)称为“升序”转换。

光子是粒子物质系统的一员,光子为粒子物质数列中第二层次,第二周期,第N次序的粒子物质。

“在讨论粒子的波动说时,不必要牵涉到寿命”,因为,粒子有转换,则有寿命之说,但任何粒子都在运动,则运动属性是永恒的。

至于光的运动属性有多种解读,即:1、“波包论”,2、“粒子群动论”,3、“粒子运动轨迹论”。 1、“波包论”: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原西科大兄弟院校) 赵常德老师提出。2、“粒子群动论”是李子丰、张崇安等提出的。3、“粒子运动轨迹论”本作者认同的

红蓝移现象解读:

红移、蓝移现象是粒子的转换特性现象。

作者提出粒子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即高次序粒子(大粒子团,下文注解)可以转换为低次序粒子(小粒子团,下文注解)称为“降序”转换;也可以低次序粒子(小粒子团,下文注解)可以转换为高次序粒子(大粒子团,下文注解)称为“升序”转换。

光子的“粒子同位素”的次序从高到低的排序是:红外线粒子、红、橙、黄、绿、青、蓝、紫、紫外线。

红移现象就是光子的“升序”转换,即:光由光子低“粒子同位素”向高“粒子同位素”转换。

蓝移现象就是光子的“降序”转换,即:光由光子高“粒子同位素”向低“粒子同位素”转换。

至于转换的机制将另行讨论。

 

参考文献:何屹 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   20131018《太阳光被“压缩”成为红外光线》

 

注:

1  粒子团:各层次粒子都是低层粒子团所构成的粒子团。但,粒子有最小单元,即不可分割的刚性实体;是各层次、各周期、各次序粒子之基——“基元粒子”;是构成万物的宇宙之砖;宇宙物质都是由“基元粒子”堆砌而成。

2  “升序”转换:就是低层次、低次序粒子团凝聚为高层次、高次序粒子团,即小粒子团的聚合。

3  “升序”转换:就是高层次、高次序粒子团裂析为低层次、低次序粒子团,即大粒子团的裂析。

 

The nature of light and redshift blue shift phenomenon

Peng  HongZhong 

(Changsha) macro-micro Science Museum Park (preparatory)

 

Abstract: Explore the nature of light and redshift blue shift phenomenon, reveals the basic laws of particle material transformation

 

Keywords: lightnaturewave-particle duality particle waveRedshift Blue shiftParticle conversion lawascendingDescending order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