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带的成因
(2010-05-21 16:42:45)
标签:
星球生命运动学气候环境 |
气候带的成因
今天介绍气候带的成因。
关于气候带的成因按照当前的理论是“太阳影响学”,即太阳辐射是气候带形成的基本因素。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主要决定于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增高而递减,不仅影响温度分布,还影响气压、风系、降水和蒸发,使地球气候呈现出按纬度分布的地带性,这也是一年四季变换的成因。气候带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地球表面接受太阳辐射热量的多少来确定。将地球按日照量纬度划分五个纬度区段三种温度带:即以南北回归线(南纬23度26分与北纬23度26分)之间的热带;以南回归线(南纬23度26分)与南极圈(南纬66度32分)之间为南温带和北回归线(北纬23度26分)与北极圈(北纬66度32分)之间北温带的两个温带;以南极圈内(南纬66度32分至南极点(南纬90度))则为南寒带和北极圈内(北纬66度32分)至北极点(北纬90度)则为北寒带的两个寒带。
1、热带:热带是始终处于太阳的辐射之中,太阳一年当中在以赤道为中心,来回直射南北回归线之间,两次直射赤道在春分(黄经度数0度)和秋分(黄经度数180度)时刻,所以认为太阳的大量辐射使该区域温度增加,使其始终处于温度差异很小的炎热状态,没有寒冷的冬季,故称之为热带区域。
2、温带:温带是处于太阳斜射的南北回归线(南北纬度23度26分)和南北极圈区域,即:以南回归线(南纬23度26分)与南极圈(南纬66度32分)之间为南温带;北回归线(北纬23度26分)与北极圈(北纬66度32分)之间为北温带。当夏至(黄经度数90度)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度26分),这是太阳直射北半球的最大纬线。当冬至(黄经度数270度)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度26分),这是太阳直射南半球的最大纬线。
那么,温带区域和寒带处于太阳斜射区域,太阳辐射量相应小于直射区域,则没有热带炎热。而且因太阳辐射量的变化在该区域一年当中会出现较为明显的春、夏、秋、冬四季。这就是太阳辐射影响一年四季变化的依据所在。
3、寒带:寒带是南北极地区域,即:南极圈区域(南纬66度32分至南极点)为南寒带;北极圈区域(北纬66度32分至北极点)为北寒带。
但在一年当中南北两极地区域完全处于两个截然相反的太阳辐射状态,即:在北半球温带处于秋冬季时,南极地则处于长达半年不间断地日照辐射,而北极地则处于长达半年无日照辐射阶段;在北半球温带处于春夏季时,北极地则处于长达半年不间断地日照辐射,而南极地则处于长达半年无日照辐射阶段。在这时日照辐射学好象有点问题,两极地的温度好象没有显著的变化,还是处于十分寒冷之中。
气候带是太阳辐射影响的结果,应该有明显的缺陷:
1、寒带的形成应该与日照量无关,并质疑气候带是日照辐射影响所致。
2、地球体内部并不受太阳辐射影响。地表以下同一点处温度在一年当中是恒定稳定的,不受所谓太阳辐射的影响。
3、高海拔与低海拔地区的温差与其及地区所受日照辐射量成反比;即:高海拔地区的日照辐射量多于低海拔地区,却高海拔地区温度要低于低海拔地区。
4、为什么太阳日照辐射对平流层的温度不产生影响呢?
5、地球处于近日点(冬至,黄经度数270度)和远日点(夏至,黄经度数90度)时,不能解释南北半球的地表气候的状况。即:当地球处于近日点(冬至,黄经度数270度)时,地球离太阳近距离时,可是北半球却处于寒冷的冬天。当地球处于远日点(夏至,黄经度数90度)时,地球离太阳远距离时,可是北半球却处于炎热的夏天。
因此,气候带的形成是“太阳辐射(日照量)成因”的缺乏充足的依据。也可以说一年四季的变化是由“太阳辐射(日照量)”成因的证据不充分。“太阳辐射(日照量)”不是影响气候带的形成和一年四季变化的本质因素。太阳辐射量仅只是地表气候的一个气象因子,不是气候的决定因素,即:本质因素。
气候带的成因:根据《星球生命运动学》理论,是由地球生命体自身生命运动的所决定的,是地球生命体生命特征的表现。地球生命体的体温有两大特征:一种是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纬度线呈梯级递减趋势;另一种是从地表至地核内部以垂直纵深呈梯级递增趋势。在同一纬度上,温度将随海拔高度增高而递减;在同一经度上,温度将随纬度递增而递减。
地球生命体在生命运动过程中,球体内部的核变反应产生了维持地球生命体所需要的全部物质及其能量。热能是核变反应中所产生的一种,是维持地球生命体运动所必须的能量之一。这种热能通过地球内部机体运动从地球内部向机体各个部位传导,地球体温就是这种热能在地球体内部各处的表现体现。在赤道附近地热传导最丰富的地区,其传导形式以地球排泄物(气体和水)占主要成分。所以,赤道附近区域是暖湿气团的生成区域。
地球生命体排泄它的新陈代谢物(气体和水)的形式,在地球生命体中也是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纬度线呈梯级递减趋势;气体和水的排泄量在地表以下发现也是垂直纵深呈梯级递减趋势。这就是为什么低纬度区域地下水丰富而较为表浅,高纬度地区地下水枯竭而较为深沉。
在赤道附近有大量的从地球内部排泄出来的热气体和水蒸气,溢出地表后将迅速扩散。扩散的路径将根据地球自身运动特征所决定,即:大气环流形式决定。地球在围绕太阳进行公转时,其公转和自转方式将决定从地球内部溢出的热气体和水蒸气的流动扩散方向。
当地球的公转速度与速率曾递减和自转速度与速率递增时,热湿暖流向北半球偏西方向上空扩散运动,将给它所经过的区域传递热能,使经过该区域的地表层从春季到夏季的演变,产生春夏天气气候现象;而此时的南半球则是由高空的冷空气在南极区域逐步下沉,下降到南极最低处时,冷空气向北偏西方向运动逼近赤道,冷空气所经过南半球区域将迅速降温,使经过该区域的地表层经历秋季到冬季的演变,产生秋冬季天气气候现象。
当地球的公转速度与速率递增作加速和自转速度与速率递减时,热湿暖流向南半球偏东方向上空扩散运动,将给它所经过的区域传递热能,使经过该区域的地表层从春季到夏季的演变,产生春夏天气气候现象;而此时的北半球则是由高空的冷空气在北极区域逐步下沉,下降到北极最低处时,冷空气向南偏东方向运动逼近赤道,冷空气所经过北半球区域将迅速降温,使经过该区域的地表层经历秋季到冬季的演变,产生秋冬季天气气候现象。
在《一年四季的成因》中将详细阐述一年四季的变化过程。
地表层在被地球内部溢出的热气体和水蒸气的流动作用下的环流过程中,使地表层经历各种气候现象,从而出现了气候带。
太阳的辐射对地表层的温度只是一个气象影响因子,例如昼夜温度差、云系遮挡太阳照射等对气温的影响都是不可否认。在赤道气候终年高温,年平均气温25~30℃,年较差极小,平均不到5℃,日较差相对比较大,平均达10℃,远大于年度差,这就是太阳辐射的影响的特征。
地表深20M以下地温值在一年四季当中是恒定的,这就表明地球的热能来自于地球生命体自身的生命运动,来自于地球内部的核变反应和内部的机理运动,与太阳的辐射量没有关系。
地球生命体的体温特征,是影响地表气候的主要原因。地球生命体的体温特征是地球生命体运动所决定,这就是气候带的成因。
这也是《星球生命运动学》对气候带形成的最新解读。
2010-5-21-16-3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