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五凉文化考察记(二):西凉古都,吟酒听泉

标签:
历史文化 |
河西五凉文化考察记(二):西凉古都,吟酒听泉
文/李元辉
一路之上,风尘仆仆,带着对收获的无限期盼,我们进入了酒泉市区,第一站自然是博物馆。
酒泉市博物馆坐落于酒泉市新城区肃州中学对面,是酒泉市以城市历史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记录与展现着酒泉的恢弘历史,既是酒泉市的文化地标,又是酒泉人的精神家园。五凉时期,酒泉先后属前凉、后凉、西凉、北凉等政权统治。我们进入馆内,直奔主题,来到二楼的第三展区《交融世界—魏晋至宋元》,了解酒泉魏晋时期的发展变迁、文物信息。资料收集完毕,我们马不停蹄,前往紧邻酒泉市博物馆的肃州区博物馆展示厅进行考察。由于五凉时期文物信息、历史资料较多,我们花费在两座博物馆的考察时间将近三小时,但仍如饥似渴,不忍离去。
酒泉市(肃州区)出土五凉时期文物主要为大量的壁画砖、陶器,少量金器、玉器、铜器、漆器及北凉时期石造像塔等。另有西凉国李超夫人尹氏墓表极为珍贵。此外还了解到,肃州古城始建于东晋穆帝永和年间(346-353),时称福禄城,面积0.6平方公里。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收藏、展示的魏晋时期的文物中,最大的特色便是魏晋彩绘壁画砖。这些彩绘壁画砖除了少量描绘神话世界、历史传说,大部分描绘的是当时多彩多姿的人间生活:采桑耕田、狩猎宴饮、炊厨宰杀、出巡郊游、歌舞弹唱、汲水裁剪、放牧晾晒等等,再现了魏晋时期达官显贵们的生活状态,展示了一幅幅生动活泼的历史画卷。
博物馆参观完毕,我们不顾疲惫,紧接着与肃州区博物馆领导与专家开展了深入地座谈交流。据肃州区博物馆历史部主任、文博馆员范晓东介绍说,酒泉市(肃州区)现存五凉时期遗迹主要为果园乡—新城魏晋时期墓葬群、丁家闸5号墓葬、小土山墓葬,其中小土山墓葬极大可能为西凉王李暠墓葬。
带着极大的好奇心,我们在范晓东老师的带领下,前往丁家闸5号墓葬、小土山墓葬开展实地调查。
丁家闸五号魏晋墓,位于肃州区西北8公里处的戈壁滩上,发掘于1977年,斜坡墓道长33米,墓分前后两室,共长8.64米。墓葬四周壁画分五层,其中在北壁第一层上,画有一匹昂首扬鬃、遨游云天的天马,头顶一只飞鸟。令人震惊的的是,这匹天马造型与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造型几乎一致。范晓东老师介绍说:“如果把壁画中天马头顶上的飞鸟画在马蹄下,那就与雷台铜奔马造型一模一样。因此,武威雷台的铜奔马是青铜器第一,酒泉丁家闸墓的天马是绘画第一。”这不由得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酒泉丁家闸墓与武威雷台汉墓两者之间有何关联,怎么如此巧合?两座墓葬的墓主人之间有什么关系?画作出自何人之手?是画家事先看到过雷台铜奔马的造型,还是技法一脉传承,手中握有雷台铜奔马的图纸?如果铜奔马造型是当时普遍的相马式,为何又独一无二?
可惜的是,丁家闸五号墓也有一个盗洞,里面没能留存任何陪葬品及文字资料,墓主人身份成谜。由于发掘前墓室被水灌满,导致墓室下部部分壁画已经漶灭,急需保护。
丁家闸五号墓历经一千六百多个春秋,尽管没有任何文字资料,但其中的壁画却从多个侧面再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的社会状况、生产情景和生活内容,对研究河西地区当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文化特色、艺术风格等,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走出丁家闸五号魏晋墓,我们又随着范晓东老师前往另外一处神奇的地方——小土山墓葬,也就是西凉王陵参观考察。范晓东老师亲身参与了小土山墓葬的几次发掘,介绍起该墓葬来如数家珍。他说,因为墓葬封土堆积如山,所以当地百姓称之为“小土山”。1977年、1993年曾开展过两次发掘,均因未能探清墓道而放弃。2000年,一场大雨浸泡冲塌了此前的盗洞,文物工作者对盗洞进行清理时,断定盗洞为宋、西夏时期遗迹,可见,该墓葬在宋、西夏时期已被盗。根据盗洞,文物工作者顺藤摸瓜,终于挖到了墓门,墓门为花岗岩,可惜被盗墓者砸毁,至此,小土山墓终于重见天日。
我们跟随范晓东老师进入墓道,眼前豁然开朗,72米的斜坡墓道直贯墓室,墓道十分宽阔,两侧对称分布有甬洞、储藏室、车马室。为了保护墓道不致坍塌,墓道两侧用青砖砌墙,大大缩短了墓道宽度,且墓道铺设了台阶,虽起到了保护支撑的作用,但无法让人感受其恢弘大气的原貌。
顺着墓道台阶来到墓门前,范晓东老师继续介绍说,下了墓道,有天井,过了天井,便是墓门。为了防盗,墓葬上方填有许多细沙,盗墓者稍有不慎,就会被流沙掩埋。墓室距离地表20米,墓室长21.6米,有墓门、前室、左右耳室、后室组成。墓室发现三个盗洞,内部被盗一空,没有发现任何文字碑铭,难以断定墓主人身份。根据专家考证研究,该墓葬时间为386—441年,又根据墓葬规制,墓主人身份为王侯或者三公之列的贵族,许多专家认为此墓葬就是西凉王李暠之墓。
听着范晓东老师的介绍,我们震惊之余,不由得想起西凉王李暠的历史故事来。李暠家族世代都是豪门大族,祖父李弇在前凉张轨幕下担任武卫将军,封爵安世亭侯。李暠文武双全,为人宽厚谦,“英姿挺杰,有雄霸之风”。397年,后凉建康太守段业自称凉州牧,以李暠为效谷县令,后又升其为敦煌太守、安西将军,兼任护西胡校尉。从那时起,李暠开始扩张势力,割据一隅。400年,占据敦煌的李暠自称大将军、护羌校尉、秦凉二州牧、凉公,建立“西凉”政权,以敦煌为都城,疆域在今甘肃西部及新疆哈密等地。405年,迁都酒泉,与北凉长期争战。李暠知人善任,重视儒学,珍惜人才,敦促奖励发展农业生产。十六国时期杰出的女政治家,李暠之妻尹夫人才思敏捷,足智多谋,为经营西凉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417年二月,李暠去世,享年六十七岁,《晋书》记载,李暠葬于建世陵。
此墓葬究竟是不是史书中记载的建世陵,由于没有任何文字资料,已不可考。该墓葬建筑规模宏大,结构复杂,是迄今为止在河西地区发现的建筑规模最大的魏晋墓葬。据史书记载,在酒泉曾称“王”的只有西凉王李暠,《肃州志》记载,李暠墓在城西15里,也与小土山墓位置相合,因此推断此墓为李暠墓。
在津津有味地听取范晓东老师的介绍之时,我们已随他缓缓走出墓道。回望小土山墓,李暠的人生辉煌到此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但历史还在继续。李暠去世后,太子李歆继位,史称西凉后主。420年,李歆与北凉交战被杀,其弟敦煌太守李恂在敦煌嗣位。次年北凉军继续围攻敦煌,李恂战败,乞降不成后自杀。西凉就此被北凉攻灭。李暠的昭武皇后尹夫人及其家人被掳至武威窦融台居住,因此窦融台又改称为皇娘娘台。
与范晓东老师挥手告别后,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河西魏晋墓书写了五凉文化的辉煌,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许多墓主人身份成为历史之谜。贵族之墓尚且如此,好多王陵也存在同样的遗憾。时至今日,只知道南凉第二任君主、康王秃发利鹿孤去世后葬于西平陵(今青海西宁东南山麓),其他五凉时期的王陵仍然被历史的风尘所掩埋。前凉王张轨去世后,葬于建陵,时至今日,建陵难觅踪迹;后凉王吕光去世后葬于高陵,高陵又在何处?北凉王沮渠蒙逊去世后,葬于元陵,元陵又在哪里?
虽然有太多的遗憾,但幸好在河西各地都残存有五凉时期的一些文物、历史信息,尽管支离破碎,残缺不全,但集中在一起,就能搭建起一座辉煌博大的五凉文化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