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祝乌鞘岭长城

(2019-08-10 16:47:56)
标签:

文化

历史

天祝乌鞘岭长城

文化考察/天祝乌鞘岭长城

/李元辉  

恕我直言,以前对乌鞘岭的直观感受除了山高、路险、坡陡、弯急之外,就是气候多变、阴晴不定、雨雪难测。但走近乌鞘岭长城,那种宏伟壮观,那种历史沧桑,彻底改变了我往日的固执己见。

“乌鞘雨雾乱云飞,汉使旌旗绕翠微。沙鸟元从关口渡,离从独向古浪归。天边万木依玄洞山上孤城对夕晖。想到酒泉应驻马,无劳西去问支机。”

这是张鹏写下的一首《乌鞘岭》诗,其中汉时旌旗”“山上孤城”,道出了乌鞘岭长城的雄奇和苍茫。

2019年7月24日,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的文化考察调研组一行在天祝县文旅局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谢能萨的陪同下,来到天祝县乌鞘岭地段,考察这里的汉、明长城

乌鞘岭长城位于天祝县打柴沟镇乌鞘岭段。作为戍边重地,乌鞘岭的战略地位历来为古代统治者所重视汉朝和明朝统治者都在乌鞘岭上修筑过长城。

山岭间,蓝天下,两条浑黄雄伟又残破不堪的土墙蜿蜒而去,如盘旋的游龙一般横卧在陡峭山坡,这,就是历经千年而不朽的乌鞘岭长城。历史上,乌鞘岭长城规模宏大,气象雄伟,在壮美的雪山映衬下,汉明两座长城在乌鞘岭相会,齐头并进,蜿蜒西去,千百年来共同守护边关的安宁。

据有关专家介绍,现存于乌鞘岭上的长城是万里长城中海拔最高的一段。由于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生产工具等条件,当年在乌鞘岭上修筑长城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史料记载,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西征匈奴,把河西走廊纳入西汉版图。第二年,也就是西汉元狩三年(前120修筑令居(今永登县西北)以西长城,经庄浪河谷跨越乌鞘岭。乌鞘岭汉长城为夯土板筑,因历经千年风雨侵蚀,曾经高大的汉长城,到明代时期,沿线烽燧墩绝大部分成为矮小的土埂。站在残留的长城旁边,我们依稀也能领略到霍去病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仿佛也能嗅到当年杀声震天、战马嘶鸣的战争气息。

乌鞘岭上的汉长城虽留下的只是些残垣断壁,但仍清晰可见,沿长城原来有多处烽燧,现仅存一座巍然屹立在山巅保存至今。据天祝县文化学者李占忠先生介绍,这座烽燧之所以保留至今,主要原因是这座烽火台是由黄土夯筑。乌鞘岭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多砂石、少土,更少黄土。筑长城所需的黄土大多从外地运来黄土具有极好的粘性,耐受风吹日晒雨淋,因此得以保存至今

到了明代,明朝政府为了抗击蒙元残余势力,再次修筑长城,因此在乌鞘岭上出现了汉长城与明长城交汇重叠的现象,汉明两条长城并行齐驱,翻越乌鞘岭而过。

明长城筑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大部分保存较好,墙体均系夯土板筑,基宽约2.5至3米,高约2.5至6米,是当年保卫兰州的一道屏障。专家介绍,汉代长城夯土层为15-20厘米明代长城夯土层为20-30厘米这是分辨明长城的方法之一。明长城在马牙山的映衬下十分醒目据有关专家考证,乌鞘岭上现存的明长城是兰州到武威段保存最好的部分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乌鞘岭长城是内地和河西地区的安全屏障历史上东西往来的商旅征夫及游子使者,均需在这里交验文书,方可通过。

古老的长城从雪山深处蜿蜒而来,更有一种苍凉雄浑之美。

汉长城逐渐坍塌荒废之后,到明朝中后期,被历史湮灭年的乌鞘岭长城重新引起了统治者的重视。为对付鞑靼,明廷开始在乌鞘岭修筑长城,前后历时上百年。李汶、田乐、达云、严玺等历次为驱逐鞑靼、修筑长城做出贡献的将军们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乌鞘岭长城厚重的城墙之上。

乌鞘岭长城边塞风烟、黄昏夕阳,常常成为诗人们怀古唱今的对象。清代陕西学政许荪荃长叹道:“我来驱马立斜阳,却见边城朔气黄”、“沙鸣绝漠羌村少,山锁危楼雉蝶高”清代杨惟昶吟唱道:回首更疑天路近,恍然身在白云中”;清代古浪知县徐思靖写道:“乌鞘岭头称极寒,雷公顶上声如湍”……诗人乌鞘岭长城带来了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为长城注入了独特的艺术美,让乌鞘岭长城在历史、文化上显得更加厚重、深远。

站在历经沧桑斑驳陆离的烽火台上,放眼四望,险峻山岭雄浑静穆,蔚蓝的天空纯净明丽。时间仿佛在这里静止,历史仿佛在此处凝固。乌鞘岭长城,曾经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了匈奴南下的萧萧战马,用强有力的臂膀折断了鞑靼的刀剑矛戈。作为曾经抵御外族的一道屏障,它,唤起了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对文明的记忆。

曾几何时,这里旌旗猎猎,人喊马嘶,一片刀光剑影。如今,一切都已远去,长城变得出奇的安静,只留下久远的记忆让人凭吊、感叹。乌鞘岭长城,犹如一页页袒露的历史,用你的脚步去抚摩,用你的目光去阅读。

经过岁月的洗礼,乌鞘岭仍旧险峻,而古长城却是千疮百孔,一身创伤。但千年以来,它一直就这样挺立于荒原之上,横卧于山岭之上,任凭风吹,雨打,日晒。

烽火早已熄灭,狼烟不再燃起,文人墨客、将军武士也越走越远,现在,乌鞘岭长城留给我们的只是宁静与壮美,历史与回想。

在回望历史沧桑、记忆边塞烽烟之余,对于乌鞘岭长城遗址的保护碑,却让人感到有些美中不足。有的石碑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长城 天祝段”等字迹已经模糊不清;有的石碑上纯粹把文字用喷绘张贴于石碑之上,早已被风吹裂;有的石碑已经埋没于荒草之中,难以寻找。对这样一处历经千百年的宏伟遗迹,应当给予足够的尊敬,建议当地文物保护部门把保护字样镌刻在碑上,像长城一样永久矗立。

乌鞘岭长城,澎湃着生命的激情,播放着历史的回声,散发着文化的热度。是的,应该让更多的人来到乌鞘岭上,长城脚下,触摸历史,感受文化,了解那段辉煌又尘封的千年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