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十九中校园文化石刻记

标签:
历史文化教育 |
http://s12/bmiddle/001SkC4jzy70TCyCxbd2b&690
http://s11/bmiddle/001SkC4jzy70QqNi0quaa&690
http://s2/bmiddle/001SkC4jzy70TCClS7L71&690
http://s5/bmiddle/001SkC4jzy70TCG7MIAf4&690
武威十九中校园文化石刻记
文/武威元辉
武威十九中,地处东关植物园畔,清真寺巷,上溯其史,已历百年,自古人杰地灵,学风浓厚,桃李芳菲。暮春三月,学校于校园三方绿地之中,各置一石,其上刻文,以弘扬育人之道,彰显文化之美。
此三石也,寻之于莲花山,得之于山峦间,乃武威松树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占华先生无偿捐赠,助学善举,功莫大焉。三石形状各异,或形圆内润,或厚重横卧,或挺拔直立。立石之后,遂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反复推敲,商定文字,并延请本邑书法名家赵长军书之。
其石刻也,一曰“诚”、“真”。其“诚”源自于《礼记·中庸》:“诚者,天下之道也,诚人者人之道也。”其“真”摘自于《庄子》:“真者,精诚之至也。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育人之道,求学之途,贵在“诚”“真”二字。二曰“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此句亦见于《中庸》,广泛涉猎,善思明辨,知行合一,此乃为学之法也。凡治学求进,当以此为训。三曰“养正”、“博雅”。《易经》说:“蒙以养正”,《尚书序》有云:“博雅君子”,涵养正道,学识渊博,志趣高雅,此教育之精髓也。
夫言学校,惠天下桃李求知地也。古人云:石以砥焉,化钝为利。顽石本无灵性,一经镌字,便具神韵,足可潜移默化,陶冶情操。此文化石刻,点缀在校园树木花草之间,春华秋实,相映成趣;心如磐石,志向不移。青石虽无语,但文采四射;晨读每有声,乃惠泽桃李。读先贤之教诲,赏今人之书法;展学子之风采,显育人之精神。几句圣贤精华,一道文化风景,承载千年文化,砥砺历代学子,此举不失为学校一盛事也。
石刻已成,流连其间,叹赏之余,不觉神采飞扬,遂撰陋文以记之。
丙申年三月于武威十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