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后几则

(2020-10-11 09:16:02)
标签:

杂咏

读后

博友

原创

分类: 读后感
读后几则

读黄花疏篱君《孟秋七月初九日》

    黄花疏篱君《七律·孟秋七月初九日》首联对句云:“年年七夕上楼头。”尾联出句云:“高明不问帝乡事。”老头由此想到,岁月虽然催人老,却也会让人成熟起来,明白很多年轻时不懂的道理,遂得一绝留点评栏。
当年七夕楼头上,乞巧穿针一女娃。
霜鬓而今重领悟,帝乡情事且由他。

读司马从戎《咏柳(二十四)》偶感

   司马从戎君《咏柳(二十四)》首联云:“柳絮飞何急,凄凄游子心。”急匆匆离枝飞去的柳絮,让游子更生凄切之情。为什么?因为柳絮一旦离枝而去,便没有了回归的可能,游子由此联想到自己是不是也会同柳絮一样没有了回乡的机会,因而心情更加凄切悲凉。而现实生活中,许多游子正如离枝柳絮,有的虽然到耄耋之年得以回乡,但物是人非甚至人非物亦非,则心情之凄切悲凉,何堪忍受。遂成一绝留司马点评栏。

柳絮离枝去不回,归乡游子更悲催。
人非物是寻无处,怅立坟前悔不该。

读810老好人《诗趣》

       810老好人《诗趣》云:“诗词不会误春秋,能减空虚能减愁。情感今时图畅快,意巡古代取风流。光阴且向行间录,才气更于韵里留。了却红尘嚣琐事,安然不羡位王侯。”写得工稳畅达,把吟诗作赋的好处乐趣不说是表达得淋漓尽致,也表达得十有八九,幸福感满满。但更引起老头兴趣的却是“了却红尘嚣琐事”这一句。记得曾在微信里看过一位知识精英的演讲视频,演讲伊始,这位精英问下面的听众:大家认为幸福的第一要素是什么?然后自己答道:是自由!老头顿时哑然。尔后,我分别向几个朋友问这个问题,也许是刻意的提问让朋友们有所警惕,都答曰:先要温饱。温饱才是幸福的第一要素,如此简单浅显的道理,那位精英怎么会不懂?老好人的所谓“了却红尘嚣琐事”,老头解读为:先解决温饱。“红尘嚣琐事”者,油盐柴米酱醋茶是也。“了却”这些,然后才能吟诗作赋,才能享受吟诗作赋的乐趣。而许多精英忘了这个简单浅显的道理,是因为他们久居社会上层,忘了根本,异化成了另类。遂戏为一绝留点评栏为老好人阐释“了却红尘嚣琐事”,另为所谓精英们成一绝挂在此处。

不羡王侯不羡仙,但求诗趣乐尘间。
吟诗先要得温饱,所以还须去赚钱。

都知幸福首温饱,另类精英偏弄巧。
鼓舌如簧尽滥词,谁家豢养之牙爪?

读司马从戎《咏柳(二十五

    司马从戎君《咏柳(二十五)》尾联云:“絮飘原野里,谁唱葬花吟?!”疑问复感叹,司马是认定柳絮不在黛玉所葬之花之列,在为柳絮打抱不平了。老头于是想:那柳絮为何未入黛玉法眼?无非是柳絮没有一般花儿的色相,毛茸茸的一点儿,哪里像什么花呀!常人又有几个把柳絮当花儿看的?所以也难怪黛玉没把他收入囊中。由是而推知,这色相于花儿还是极其重要,艳丽如桃,素雅如梨,馥郁如桂,高洁如梅,哪一个不是凭色相招人青眼的?那么,人呢?

雨打风吹三月天,飘零野陌待谁怜?
原来色相如山重,未入红楼葬蕊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